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我院应用纤维胃镜检查和内镜下喷洒凝血酶治疗登革出血热上消化道出血50例的结果,内镜下显示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均有散在出血点,35例(70%)胃肠粘膜逐有散在点状糜烂和活动出血。对10例活动出血者内镜下喷洒凝血酶4000u/50ml 5分钟内全部止血,止血率为100%。  相似文献   

2.
李海平 《海南医学》1995,6(4):217-217
小儿登革出血热引起精神障碍,文献报道尚少,现将我院于1985年7月至1987年1月收治的2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7岁。所有病例均未患过其他精神病,既往史和家庭史无特殊。1.2临床表现1.2.1登革出血热症状和体征,患儿多骤然起病,畏寒发热,有时伴寒战,全身骨关节酸痛、乏力、头痛、厌食、结合膜充血、颜面潮红、20例中16例有明显出血,4例做束臂试验阳性而诊断为登革出血热。l·22精神症状,患儿均以热退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后才出现精神症状,登革出血热引起的精神障碍多种多样,有的…  相似文献   

3.
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56例分析广州市传染病医院(510060)罗幸儿,罗显明,王加慧我市1980~1991年共发生6次登革热流行,我院共诊治995例,其中登革出血热(DHF)49例,登革休克综合征(DSS)7例。这两种临床重型占5.6%,现报告...  相似文献   

4.
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所致的一种危重疾病,主要发生于小儿。我科在80、85和86年登革热大流行中收治登革热患儿659例,其中小儿登革出血热233例,经病毒分离和血清学鉴定,证实我县登革热病毒80年为Ⅲ型,85年和86年为Ⅱ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总数与登革热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在2014年广州市白云区确诊的登革热病例中随机抽取典型登革热病例308例、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病例79例。回顾性收集其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相对于血小板计数正常组,血小板计数中度减少组和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均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5.02(95%CI:2.01~12.79)和13.45(95%CI:1.50~304.60);而血小板轻度减少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OR值为1.23(95%CI:0.61~2.60)。相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组,白细胞总数轻度减少组或重度减少组发生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也更大,调整后OR值分别为4.39(95%CI:1.22~28.13)和7.20(95%CI:1.97~46.65)。结论登革热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总数减少程度越大,出现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6.
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Ⅱ型登革出血热以出血,腹痛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达5~10%。此病在我国近几年才开始出现,而且有逐年增多和加重的趋势,迄今尚缺乏特效治疗。为了探索中医药对本病的作用,我们于1986年10月至12月在海南岛儋县第一人民医院,应用DME的方法,进行前瞻性的中西分组对照研究,取得较好的疗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研究简史、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制,给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1986年4—9月海南岛登革热流行期间,采集首发病区疑似登革出血热病人急性期血清25份;经病毒学确认为Ⅱ型登革病毒感染的登革出血热病人急性期血清15份和双相血清3份;健康人血清18份;共61份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流行性出血热(简称 EHF)荧光相关抗体。结果疑似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和展望,给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Ⅱ型登革出血热以出血,腹痛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迭5~10%。此病在我国近几年才开始出现,而且有逐年增多和加重的趋势,迄今尚缺乏特效治疗。为了探索中医药对本病的作用,我们于1986年10月至12月在海南岛儋县第一人民医院,应用DME的方法,进行前瞻性的中西分组对照研究,取得较好的疗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报道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病理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蚊媒急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所致疾病主要有登革热(Dengur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病具有世界性,全世界每年有上千万病例,过去25年约有3 500人死于此病.近年来,此病又有暴发流行的趋势.在临床上,登革热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同时伴有白细胞减少;登革出血热则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登革休克综合征则以临床过程较严重,伴有休克综合征为特点.本文就登革病毒的主要诊断方法及其疫苗研制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的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常常是突然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全身极度疲乏、不想吃东西;热退缓解1—2天后又可发热、可伴红色皮疹,轻者似感冒,重者有出血、休克等症状。病程约一周。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极低,而登革出血热的发病率高,病死率也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海南省部份地区发生登革热流行,经 C6/36细胞分离出登革Ⅱ型病毒,我院于同年8~10月份共收治1032例,其中登革出血热(DHF)401例,占总收治数38.86%,死亡9例占2.24%,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登革病毒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越来越频繁,爆发日益增加,发生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症(DHF/DSS)的病例数也呈现增加的趋势.每年,全球范围内有将近一亿人感染登革热,其中大约有50万例登革出血热.目前,登革病毒引起的DHF/DSS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文主要就宿主免疫功能异常与登革病毒致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严重者出现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死率高。本病主要在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中流行。亚洲热带地区至少有8个国家,登革出血热成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十大病因之一。 我国广东省、海南省、广西省从1976~1991年曾约有14次规模不等的登革热流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描述确诊登革热病毒感染者的头痛发生率和特征,并将其与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原发和继发登革热感染患者以及伴或不伴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进行比较。与具有更严重疾病类型——登革出血热的患者相比,典型登革热患者的头痛更为剧烈。登革热病毒感染患者的头痛特征@Doming  相似文献   

18.
全球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流行状况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掌  张海林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318-2321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再肆虐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危害较大。现就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在全球的流行状况以及病原学、实验室诊断、监测和防治措施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2例分析张吉仙本院自1988年1月至1994年2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2例,本文就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28例,女4例,年龄32~67岁,平均49.8岁。按照1986年全国...  相似文献   

20.
登革出血热(DHF)引起类白血病反应至为罕见,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现将1986年海南岛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时所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