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关于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 1.1 内皮祖细胞定义、表型特征及来源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具有特异性归巢于损伤区域并能分化增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群干细胞.研究表明,EPCs可能来源于骨髓,在脐带血和外周血中也有存在.EPCs的表面标志尚未明确,一般认为CD34+KDR+细胞代表EPCs,而CD34(-)CD133(+)KDR(+)细胞代表更早期循环EPCs,具有更强的参与血管新生能力.1997年,Asahara等[1]首次在中分离出CD34+及ilk-l-的单个核细胞,研究证明这些细胞在体外能够参与成年动物血管的形成,具有EPCs的功能.此后,Shi等[2]也在人的骨髓、脐带血、10 ~ 15 w胎肝及外周血中分离了较高纯度的CD34(+)细胞.随后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又从异基因骨髓移植手术后的受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处理后观察发现具有内皮细胞特征的梭形细胞.种种实验研究表明,EPCs来源于骨髓、脐带血及外周血液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证据显示内皮祖细胞(EPCs)含两亚群即CD34+-EPCs和CD14+-EPCs.之前评估EPCs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区分CD34+-EPCs和CD14+-EPC8这两类细胞或只纳入了CD34+-EPCs.因此本研究探索了CD14+-EPCs数量与冠心病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100例患者入选(对照组34例,稳定性冠心病组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5例),CD14+-EPCs定义为表面标记CD14阳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阳性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数量.结果:3组间CD14+-EPC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4+-EPCs数量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或危险因素也无关.结论:CD14+-EPCs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或心血管危险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3.
有关内皮祖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细胞起着维持人体血管正常功能的重要作用,其功能紊乱及损伤贯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环节.由于其增殖能力弱、不能远距离迁移等缺陷限制了它在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的发现正弥补了这一欠缺.1997年Asahara等[1]首先由外周血中分离出了骨髓来源的CD34+细胞和KDR+细胞,即现在所说的EPCs,是ECs的前体细胞,它具有缺血区定向归巢并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迟发高增殖潜能等特性,不仅参与胚胎发育时的血管发生,在出生后也起着促进受损内皮修复、微血管新生等重要作用.本文就EPCs的来源及其表面抗原、影响EPCs数目及功能的因素、EPCs的主要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内皮祖细胞(EPCs)是一种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研究发现循环血中的EPCs具有参与损伤内皮的修复和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能力,有助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进程[1-2]。本研究以CD34+作为EPCs表面标志,以分析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与CD34+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取2010-07-2011-01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血管新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 1997年国内外报道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hs,EPCs)分离培养成功,从而使:EPCs成为当前干细胞研究热潮中的一个分支。EPCs是一群具有游走性特征、能进一步增殖分化的幼稚内皮细胞,由干细胞经成血管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由于缺乏成熟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型,因此,有人提出对于EPCs的鉴别分离主要靠其特异性的分子标志(CD34+、flk-1、AC133+);此外也可通过EPCs培养分化形  相似文献   

6.
《内科》2021,(3)
内皮祖细胞(EPCs)是特异性表达CD34/CD133表面抗原的干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ECs)的前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成熟的ECs,参与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血管再生的过程。APJ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其内源性配体Apelin与APJ在体内广泛分布,共同参与调节机体的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对心血管系统在生理条件下的生长发育,以及病理条件下血管再生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Apelin/APJ系统对组织缺血损伤后以EPCs为基础的血管再生过程有着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就Apelin/APJ、EPCs以及二者在缺血损伤组织血管再生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指具有特异性归巢于血管新生组织并能分化增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一群干/祖细胞,是中胚层卵黄囊血岛原血干细胞(hemangioblast)向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该细胞在出生后的新生血管发生/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实验证实成人外周血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EPCs[1],并且由此生成的内皮细胞还在缺血性疾病和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2].  相似文献   

8.
1997年Asahara等[1]第一次发现从人类外周血中纯化出的CD34+/Flk -1+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能分化成为具有内皮表型的细胞,并在后肢缺血模型裸鼠体内静脉注入荧光染色的CD34+单核细胞,发现其对血管新生有促进作用,白此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走进人们视线,它因与血管形成、血管再生及修复息息相关而备受瞩目,并且开启了人类对其长达十余年的研究历程,本文将对EPC的生物学特件以及各种因素对其数目及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于梗死心肌的增殖分化情况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EPCs,免疫荧光法检测其CD34+、CD133+和Flk-1+的表达。将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制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在梗死心肌处植入DAPI标记的EPCs(实验组)或M 199培养液(对照组)。移植后1周及4周,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并对梗死区心肌组织进行移植细胞形态学检查及毛细血管密度测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梗死周边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培养获得EPCs,其表型为CD34+、CD133+和Flk-1+。植入梗死区的EPCs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实验组梗死心肌处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并且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在移植后1周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移植后4周,实验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而移植后1周,两组大鼠超声检测心功能各指标变化不明显。结论同种异体EPCs移植到梗死心肌大鼠缺血心肌能分化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群起源于骨髓,存在于外周血,与来源于胚胎血岛细胞具有相似特征的单核细胞群.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ECs),参与成人体内的血管发生和血管再生.1997年,Asahara等[1]在外周血中首次发现EPCs的存在,因为它们在新血管形成和血管修复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在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掀起了热潮.研究发现,这类细胞具有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潜能,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周围血管病、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本文对EP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巴曲酶(DF-521)对体外培养下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分化、成血管能力以及NO分泌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CD34、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经过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后的情况,由此鉴定EPCs。实验分为:DF-521的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和对照组。检测各组EPCs的CD31和vWF表达,观察EPCs在基质胶上的成管情况以及测定培养液中NO的浓度。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分化后的细胞。结果低、中、高剂量干预组EPCs的数量、CD31、vWF表达及NO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这些效应随DF-521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高剂量干预组EPCs形成条梭状和管腔样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怀布尔-帕拉德小体。结论体外培养务件下.DF-521促进EPCs的增殖和成血管功能,并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改善分泌NO的能力。DF-521的这些作用可能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能增殖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自从1997年Asahara等[1]首次从外周血中分离出EPCs以来,大量研究表明其不仅参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血管发生,而且在出生后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损伤血管修复、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鉴定为正在分化的EPCs。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CD133。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4+CD25-T细胞。将EPCs分别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或CD4+CD25-T细胞共培养36h。采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细胞计数法观察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和CD4+CD25-T细胞相比,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共培养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显著增强,且呈浓度依赖性增强。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显著促进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此作用可能是其抗AS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24h内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CD34+细胞、内皮祖细胞(EPCs)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分析法分别检测PCI术前及术后(从第1次球囊扩张开始计时)1、3、5、7、24h外周血中CD34+细胞、CD34+/KDR+细胞数量,EPCs以CD34+/KDR+双标记阳性确定.结果 与PCI术前比较,CD34+细胞在术后7h明显增加(P<0.05),术后24h显著增加(P <0.01);EPCs在术后24h明显增加(P<0.05).结论 球囊扩张及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过程中,短暂的心肌缺血和血管内皮的局部损伤促进了骨髓CD34+细胞、EPCs的早期动员、归巢,CD34+细胞、EPCs均参与了损伤血管内皮的早期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及干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AMI患者共25例,收集患者入院即刻,第13、、71、4和28天的抗凝血各2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如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CD31+、CD144+、CD133+、CD45+,比较各时间点的差异。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F水平。结果AMI后CD34+细胞逐渐升高,到第7天时达到峰值,而VEGFR-2+、CD31+、CD144+、CD133+细胞则出现下降趋势,并且于第7天时达到谷值(P<0.05)。AMI患者外周血清SCF浓度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P<0.01),但AMI后第1天时SCF浓度与外周血CD34+细胞数呈直线相关(P<0.01)。结论AMI可引起外周血干细胞数量增多以及血清SCF浓度升高,但也许会消耗循环中有内皮功能或向内皮分化的细胞。这些干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受SCF浓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药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EP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分化早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EPCs与BMSCs;免疫细胞化学法(CD34/CD133/CD44)分别鉴定两种细胞.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大鼠AMI模型,4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组,EPCs+BMSCs组,其中治疗组用丹酚酸B最佳药物浓度处理的EPCs与BMSCs混合,在大鼠AMI区周边分五点注射.RT-PCR检测心肌分化早期基因Nkx2.5、GATA-4表达.结果 细胞移植4 w后,EPCs+BMSCs组心肌Nkx2.5、GATA-4表达量分别为2.256±0.524和1.567±0.28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丹酚酸B预处理的EPCs联合BMSCs的移植上调了BMSCs向心肌分化过程中Nkx2.5、GATA-4基因的表达,对心肌细胞的数量增加有重要影响,从而有可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并建立兔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培养、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分别从兔外周血和骨髓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包被明胶的培养瓶,并应用培养基(EBM-2)诱导培养,诱导分化为EP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两种源性细胞生长过程;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法、MTT法、DNA周期检测比较两种源性获得的EPCs增殖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EPCs相关抗原CD34、CD31、CD133及vWF因子的表达。结果:两种源性EPCs均于培养3~4d完全贴壁,呈克隆样生长,7~9d形成类似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细胞成活率均为95%。两种源性获得的第2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MTT法显示3~5d细胞增殖较明显,外周血源性EPCs 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6.48%和3.52%,骨髓源性EPCs G0-G1期和S+G2+M期所占比例分别为97.11%和1.84%。第2代EPCs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两种源性内皮祖细胞均阳性表达CD34、CD133、vWF因子,CD31弱阳性表达。结论:两种源性的EPCs均可高效获得且在体外稳定培养。与传统的骨髓源性EPCs相比较,从外周血源获得的EPCs是一种可靠、简便的培养方法,为组织工程学提供理想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动脉硬化病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改变,探讨其在颈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颈动脉硬化病人和同年龄组正常人各2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培养板内,培养7d后对贴壁细胞进行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血素-Ⅰ(FITC-UEA-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细胞。四氮唑溴盐比色法(MTT)测定EPCs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4 ,CD64 和vWF ,测定EPCs向内皮分化能力。结果颈动脉硬化病人外周血EPCs增殖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硬化组EPCs早期标志物CD14 和CD64 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而内皮细胞分化的特异性标志物vWF 显著降低(P<0.05)。结论动脉硬化组较正常组外周血EPCs增殖能力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能力明显减退,血管的再内皮化的过程受损,促进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微血管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未应用抗凝类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20例,根据临床及眼底检查确诊将其分为非DR(NDR)组(n=56)、非增生型DR(NPDR)组(n=30)、增生型DR(PDR)组(n=34)。比较各组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ECs)、内皮祖细胞(EPCs)计数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VEGF及ICAM-1水平。结果 PDR组糖尿病肾病(DN)及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DR组和NPDR组(均P<0.05);与未发生微血管病变患者相比,发生微血管病变患者的EPCs水平明显下降,而ECs、VEGF和I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不管是否发生微血管病变,PDR组的ECs、VEGF和ICAM-1水平均高于NDR组和NPDR组,NPDR组均高于NDR组,PDR组EPCs水平低于NPDR组,NPDR组低于NDR组(均P<0.05);PDR组VEGF、ICAM-1水平与ECs水平呈正相关(r=0.995,0.852,P<0.05),与EPCs水平呈负相关性(r=-0.895,-0.920,P<0.05)。结论 VEGF和ICAM-1在DR患者微血管损伤中高表达,与ECs和EPCs密切相关,提示VEGF和ICAM-1在DR患者微血管损伤形成中与血管内皮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研究认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起因为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机制失衡[1].内皮祖细胞(EPCs)来源于骨髓,可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使内皮再生,形成新牛血管,参与内皮损伤的修复.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IR)者体内EPCs数量及功能均下降[2],提示IR是影响EPCs数量及功能的因素之一[3].本研究旨在观察IR与EPCs数量及功能的关系,探讨IR在冠心病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