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4、痞痞是病人自觉心下满闷、痞塞不通的一种症状。有按之软者,称为气痞;有按之较硬者,称为痞硬。两者成因不同,病理各异,治疗方法也不同,所以耍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 一、什么是虚证、实证?其各自的病机特点是什么?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指邪气亢盛;虚,指正气不足。实,是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方面的病理反映。实证的症状常表现为壮热、寒战、狂躁、兴奋、声高  相似文献   

3.
<正> 凡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因此阴血偏虚,易受外邪侵袭而产生疾病,这些多与妊娠有关,或使孕妇素有缩疾复发,均称为“妊娠疾病”。妊娠疾病的病因,不外内伤五脏,外感六淫。其机理由于血养胎元,阴血骤虚,阳气偏盛,易致肝肾亏损,胎元不固;胎儿逐渐长大,则影响母体的气机升降;脾胃虚弱,则导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任脉不固,系胞无力。一般常见疾病有:妊娠恶阻、咳嗽、肿胀、失音、心烦、淋症、痫症、胎气上逆、腹痛、胎动不安、滑胎、胎死不下、难产等。  相似文献   

4.
<正> 一、阳明病提纲、成因和愈期阳明又称盛阳,即阳气极盛之意。结合人体的脏腑功能来说,唯有肠胃主腐熟水谷,化生营卫,热能最大,堪称盛阳。故生理上的阳明实指胃家(包括胃和大肠)而言。胃家不但腐熟水谷、化生营卫,而且具  相似文献   

5.
一、绪论1.金匮的作者、年代及其起源:约在公元二世纪末,后汉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人将这本书的杂病部份分出来,名曰"金匮要略",据宋代孙奇、高保衡、林亿等校勘本的序文引晋皇甫谧甲乙经的序文说:"伊尹撰用神农本经枢以为汤液,汉张仲景广为十数卷,称为「伤寒杂病论」",就是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以伊尹的"汤液经"为根据的,而伊尹的"汤液经",又以"神农本草经"为根据;仲景伤寒论自序仅云:博采众方,未言及汤液;此在仲景著书时,是否根据伊尹的"汤液经"则难以查考了.  相似文献   

6.
<正> 一、少阴病提纲和病理少阴在脏主心肾,心肾对于精气的储藏和转化有关。精气来自饮食水谷的精华,从形迹上说应归类于水,水是藏于肾的,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气又是热能的物质基础,通过心可以转化为热能,热能从性质上说应归类于火,而火又是心之所主。因此,少阴就代表了心肾,而且水中有火,具有水火二气的妙用,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水火二气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二者相相成,另一方面也因为其相互之间能相制相约。在健康情况下,精气支援心脏转化为热能,心脏发挥其热能,反过来又促进肾脏对于精气吸取、储藏与转化,这就是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生生不息,人也就体魄壮健,精神饱满,健康无病。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7.
藏象,是指内脏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的各种征象,来研究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是脏腑。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客观依据。一是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在《内经》与《难经》中就对血液循环、骨骼的长短、胃肠的容量等  相似文献   

8.
<正> 一、少阳病提纲、成因和愈期人身的阳气来源于肾间之动气,敷布于体表以卫外,为太阳;盛于中焦腐熟水谷,为阳明。太阳也好,阳明也好,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个阳,只是根据阳气分布的部位不同,其多、少、强、弱和作用也不同,因而命名也就不同,其实只是一个阳在体内体外出入游行而已。如果撇开其卫外和腐熟水谷的作用,单就其出入游行而言,便叫作少阳。《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都说明人体的阳气,分之则为三,合之则为一。  相似文献   

9.
<正> 1、何谓内闭外脱?为什么说温病邪闭心包之窍,有闭脱之危?内闭外脱是由闭证向脱证转化的过渡阶段,它是以病理命名的病证概念。此时闭证与脱证并见。一般所说闭证系指疾病过程中,邪气内陷,脏腑功能闭塞不通的综合表现而言。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因邪热、痰浊等病邪闭阻于内,故又称为“内闭”。多见于中风、温病热入营血阶段。一般表现为神志昏迷、牙关紧闭,两手握拳、痰涎壅盛、肢厥等。其中又有阳闭与阴闭之分。脱证是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所致的危急证候。主要症状有:汗出如珠,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或青紫,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细欲绝或见神志昏迷。由于病因病理和症状均以精气外泄为特  相似文献   

10.
第九讲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分布、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的一种基础理论。经络学说与阴阳五行、脏象等学说,共同组成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它又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  相似文献   

11.
12.
用虚词搭配成相对稳定的框架,表达某种语法意义,就是句型,或称句式。掌握了古汉语句型,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速度。本文把古汉语句型作了粗略分类。为节省篇幅,每种型式的例句只举一个,也不逐个语译,只对个别难句略加解释。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何谓病因病机?其学习意义如何?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病机,就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类经·疾病类》云:“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疾病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复杂多变的,  相似文献   

14.
如何学习和掌握好按摩的手法,是每个学习按摩者所关心的问题。有些人以为自己有的是力气,认为只要有力,按摩就不成问题,有些人则耽忧自己力气较小,能否搞好按摩?心中不踏实,有的人则面对病人,觉得每个手法都很有用,不知该如何运用。然而,按摩也并非只要有力气就行,力气小点也并非就搞不了按摩,用力要根据病情需要,加以适当变化运用才行。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何谓补益药?临床应用有何意义?其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凡具有补虚扶正,以治疗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补益药,亦称补养药或补虚药。补益药具有补助人体正气的作用,临床应用意义有二:即用于正虚体弱之证,可扶  相似文献   

16.
一、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和虫兽伤等。中医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就是病因学说的具体运用,从以上可看出,病因是辨证的内容之一,又是治疗的依据之一,概括起来称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所以学习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特点的同时,必须  相似文献   

17.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也有的似同而实异。本讲着重谈古今词义的差别。一、古今词义有别阅读古代医籍,大约需要掌握1000个古汉语常用词(不包括中医名词术语),其中大部分可以在医古文教材里见到。这些古汉语常用词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代常用,现已基本不用的生僻词。例如盍、瘩、侪、瘳、橐、舛、  相似文献   

18.
颈部上承头颅,下连躯干,大脑支配躯干及四肢的神经由颈部的脊髓通过,营养脑部、头部的血管循颈而行,食道、气管更是必经之处,故颈部虽不大,但在承上接下,维持生命活动方面却起枢纽作用,而且人体的运动,也与颈部有密切关系,一个颈项强直的人,他各种活动的协调性、灵活性均明显受限,故颈部的病变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从颈部的解剖结构来看,中以颈椎为支柱,外周有各种软组织支持,故颈部的病变可由于颈椎的改变所致,也可由于软组织的伤病而引起,我们先从软组织损伤谈起。软组织损伤,在颈部多表现为颈部肌肉的病变,颈肌常见的疾患有如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的痉孪。后侧的肌肉虽也俗称颈肌,  相似文献   

19.
<正> 古人为了追求“长生”,很早就有炼制丹药或寻求仙术的活动。“长生”愿望最迫切的,当然是帝王。秦始皇派徐市(一作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渡海到蓬莱仙岛求仙,结果一去无回,成为千古之谜。汉武帝也是一个求仙迷,他派人搜求仙术的活动规模更大。迎合着帝王的需要,方之士的队伍逐渐扩大,在秦汉时代,他们俨然成为一家——神仙家。神仙家分为符篆(lù音录)派  相似文献   

20.
<正> 抽搐主要以四肢不自主的抽动,或兼见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的一种急症。本病属于古之“瘈疭、“痉病”等范畴。以急性热病较为多见,其病势突然,来势凶险,变化迅速,为内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本病主要为热盛动风,阴亏阳亢动风,肝风内动,风毒内袭经脉所致。抽搐在临床上,一般有外感内伤之别,虚实之差,因其病因不同,故临床症候表现亦有明显差别。若见于温热病,亦可分为虚实两类。急性热病的邪热内盛,热极生风的抽搐,常见四肢抽搐并伴有壮热,汗大出,渴欲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