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oricizine已在苏联、美国等地广泛使用或研究。作者采用电生理测试、经食道左房调搏、动态心电图监测和运动试验等方法,研究Moricizine的效用。一、临床电生理 1.Moricizine对窦房结功能的电生理效应 Ruffy等将1×10~(-6)~1×10~(-4)g/ml浓度的Moricizine注入窦房结动脉,窦性周期长度(SCL)未显著延长,故认为Moricizine对窦房结自律性无明显影响。作者采用静脉注入Moricizine 1.5~2.0mg/kg的方法。窦房结功能正常者SCL缩短(27例,799±120~777±110ms,p<0.001),纠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RT)缩短(27例,296±89~270±71ms,p<0.05),而窦房传导时间(SACT)延长(12例,166±33  相似文献   

2.
异丙基肾上腺素已成功地应用于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阿-斯两氏综合征发作,近年的研究提示该药的作用是在房室结。本文报道42例心脏病患者在静脉滴注异丙基肾上腺素0.2毫克稀释于200毫升生理盐水内前后及当时的希氏束电图,其中5例原来传导正常,26例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和束支传导阻滞,11例为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果:(1)38例测定了A-H间期,滴注前30例A-H间期正常,平均为98±3.2毫秒,滴注时为77±3.2毫秒。余8例滴注前A-Ⅱ间期延长,平均为178±12毫秒,滴注时为138±13.9毫秒。(2)39侧测定了H—V  相似文献   

3.
关于窦房结功能障碍时使用洋地黄是否安全的问题,目前仍有争论。作者对34例作了研究,其中11例有明确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23例只有轻度窦率缓慢。20例于静脉注射地高辛0.75毫克前后测试窦房结功能,结果示窦性周期10例延长、8例缩短、2例不变,全组平均值改变不显著。仅3例窦率改变大于5次/分,1例大于10次/分。能测定窦房传导时间(SACT)者17例,9例延长,8例缩短,平均值改变不显著。4例SSS患者则3例延长,其中2例延长<40毫秒,另1例发生文氏型窦房阻滞,说明地高辛对SSS的SACT可有不良作用。19例测定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RT),全组平均值从602±551毫秒缩短至342±204毫秒,计15例缩短(其中2例缩短>300毫秒),3例不变,1例延长者仅延长87毫秒。9例长期服用地高辛,8例随访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法测定72位病员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其中正常人32名,非病窦的心脏病者19名,病窦患者21名).结果表明病窦组与其他两组病人之间,窦房结恢复时间和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都有显著的差异(P<0.001)。窦房结恢复时间的正常高限为1,400毫秒,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的正常高限为500毫秒.两者超过正常高限,出现“第二抑制”现象和异位逸搏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特征性表现.实验表明经食道心房调搏法是一个安全、可靠而有效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内测定老年人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和窦房传导时间(SACT)的正常值。方法:对53例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老年人进行经皮右心房电生理检查,测定其SNRT和SACT。结果:53例老年人SACT98.7±34.4ms(51~222ms);SNRT1058.5±275.7ms(602~2260ms);CSNRT266.1±177.6ms(79~1189ms)。发现SNRT>1500ms,CSNRT>600ms各1例,SACT>150ms者有3例。结论:老年人心内测定的SNRT、CSNRT与文献中食道调搏法测定的无显著差异,而SACT则明显低于食道调搏法(P<0.01),与刺激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不少单位开展了窦房结电图(SNE)的研究,许多相应课题也在进行之中。本研究旨在评价现有心内导管在记录SNE可靠性和可行性,供同道参考。材料和方法兔6只,进行离体窦房结细胞内、外微电极跨膜动作电位(TAP)同步记录,并作河豚毒(TTX)灌流前后细胞外窦房结电位观察。  相似文献   

7.
阅读心电学杂志1987年第6卷第1期庄亚纯同志的《窦房结电图的判断》一文,其中提及“由此看来以往报道的窦房结电图(包括心内导管法和食道电极法),都有可能并非真正由窦房结活动造成的,而是与QRS波群有关的波”,笔者愿提出以下几点不同看法与庄亚纯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8.
框形电极标测右房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检测多极框形导管(MBC)在房心动过速(房速)的标测及消融的使用。方法和结果 房速的研究在15个患者中进行。对多极框形导管的记录、起搏能力及用其辅助消融进行评价。(86±6)%电极可记录到稳定的心内电图。(63±3)%电极可用于刺激心脏。由框式导管及标准导管记录到领先于P波的最早心内激动间距分别为(41±9)及(45.9±8)ms.8例行消融术中7例成功,成功率为87.5%。无病发症。结论 多极框形导管允许深入及稳定的心内标测,并有助于右房速患者的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CU)里,用多导食道电极是否能满意地记录由磁刺激膈神经诱发的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方法运用1根具有5个记录导联的新型多导食道电极记录由电和磁刺激膈神经诱发的膈肌CMAP。10名正常人和10例因各种原因在ICU病房治疗的患者被纳入研究。结果不论在正常人还是ICU患者均可记录到高质量的信号。在正常人,电刺激诱发的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膈肌CMAP幅值[(7.2±0.8)ms、(1.52±0.40)mV]与磁刺激诱发的相似[(7.1±0.8)ms、(1.56±0.38)mV,P均>0.05]。ICU患者磁刺激诱发的膈肌CMAP幅值[(0.73±0.38)mV]显著小于正常人[(1.58±0.38)mV,P<0.01]。结论这一研究提示磁刺激可取代传统的电刺激去测量膈肌CMAP和PNCT。把磁刺激和多导食道电极结合在一起能有效地评价ICU患者的膈肌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右心房上部心律的确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右心房上部心律的诊断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自身对照,同步记录15只犬心电图Ⅱ、aVR导联、心腔内窦房结电图、高位右心房电图。结果发现在窦房结局部注入维拉帕米、石碳酸及电刺激右侧颈迷走神经情况下,窦房结功能被抑制后出现房性逸搏心律时,心电图有时仍为窦性心律(PⅡ直立、PaVR倒置);而窦房结电图上则记录不到窦房结电位,心率亦有明显降低(t=2.420,P〈0.05)。提示窦房结附近的右心房上部心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窦房结起搏电流(If)基因HCN2通道蛋白在窦房结增龄性中的变化,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SABC-FITC技术,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幼年兔组(1~2周龄)、成年兔组(5~6月龄)和老年兔组(40~70月龄)窦房结组织不同区域HCN2通道蛋白荧光强度。结果光镜下,幼年兔组的窦房结组织细胞最密集,成年兔次之,老年兔最少,老年兔有细胞核固缩、裂解现象,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细胞数分别为:26.40±3.27,15.60±2.88,11.10±1.91,其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的兔窦房结组织的HCN2通道蛋白荧光强度在外周区与中心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SAN各区域,幼年组的HCN2通道蛋白荧光强度均高于成年组和老年组(幼年组与成年组:中心区60.10±12.82对43.87±9.95,交界区66.48±14.38对51.55±10.80,外周区79.49±18.63对53.52±9.16,P<0.01;幼年组与老年组:中心区60.10±12.82对33.72±3.25,交界区66.48±14.38对40.08±4.17,外周区79.49±18.63对46.58±7.59,P<0.01)。结论兔窦房结组织细胞数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并且在老年兔组出现核固缩、裂解现象;兔窦房结表达的HCN2通道蛋白具有不均一性;随着年龄增长,兔窦房结组织各区域表达的HCN2通道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论伪P前波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窦房结电图(简称SNE)报道日增。在经静脉心内导管法记录SNE的基础上,国内已发展到用食道电极法,甚至体表C导联通过普通前置放大的方法记录到SNE,据报告重复性和可靠性均属理想。假如这些实验无误,用无创伤性方法记录“P前波”确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1986年4月起我院参照文献报道的方法试图进一步证实食道电极法记录SNE的可靠性,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然而实验结果却未能获得真正的P前波,反而发现了不少伪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经食道程序心房期前刺激法(PAS)及连续心房起搏法(CAP),测定了83名正常人和2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自主神经阻滞(ANB)前后的SACTp和SACTc。本文就无创性SACT测定的方法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SACT的正常上限。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SACTp为230毫秒,SACTc为280毫秒;在ANB后分别为189和186毫秒,认为在ANB后采用经食道起搏间接法测定SACT,其可靠性增加,目前在临床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估价阿托品对正常窦房结和心房的作用,对17例无窦房结疾病患者的心脏电生理学进行研究。全部病例窦房结恢复时间正常(<1680毫秒),计算的窦-房传导时间正常(<152毫秒)、P-A 间期正常(<45  相似文献   

15.
<正> 窦房结由于体积小,电位弱,长期以来评价其功能仅依赖间接的方法,但其敏感性及可靠性均受限制.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心内电生理的发展,腔内及体表直接记录窦房结的电位成为现实.已经证明,在窦房结电图上的特征性的“P前波”确为窦房结的活动电位.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体表窦房结电图检查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对照,总结了1806例受检者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18条缺血性心肌模型犬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6条犬采用组合双极电极记录心肌局部电图,进一步探讨缺血性心脏病室速的机制。结果显示:①缺血区各层心肌电图和心外膜局部电图上均出现延迟电位及碎裂波。②室速的激动顺序为缺血区心内膜(作参照,为0ms)、缺血区心外膜(10±0.10ms)、边缘区心内膜(10±0.12ms)、边缘区心外膜(16±0.20ms)、正常区心内膜(20±0.50ms)、正常区心外膜为(27±0.20ms)。③当体表II导联心电图和心外膜、心肌局部电图均出现心室颤动时,心内膜仍表现为室速的图形。认为室速是多平面多折返所形成的“立体折返”激动的结果;如何寻找折返环入口作为射频消融治疗的靶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15(男12、女3)例健康成人志愿者(年龄20~36岁)进行电生理测试,以确定经食道心房调搏的最佳方式.受试者取仰卧位,经口向食道内插入6Fr六极导管,少数改用6Fr四极导管或10Fr双极导管.电极与心电图仪V导联相连,记录单极心房电图.调搏周期500ms,确定1∶1房室调搏所需的最佳条件.距门齿35.4±1.6cm处单极心房电图呈双向,振幅最大(0.67±0.34mV,n=10).该距离与受试者身高、体重的相关性很差.以该处为中心进行双极电刺激或于该处进行单极电刺激所需阈强度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对乳鼠窦房结细胞快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的作用。方法 选择新生24h内Wistar大鼠乳鼠,分离、培养乳鼠窦房结细胞,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r,采用细胞外灌流的方法应用丹参酮Ⅱ,观察其对IKr电流的影响。结果 30μmol/L丹参酮Ⅱ可以使乳鼠窦房结细胞搏动频率显著加快,从(157.2±10.3)次/min增加至(268.1±12.6)次/min。30μmol/L丹参酮Ⅱ使IKr的尾电流(IKr,tail)电流密度从(54.6±4.7)pA/pF增加至(86.3±8.3)pA/pF(P<0.01)。在1~100μmol/L范围内,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特征,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29.3±1.02)μmol/L,Hill系数为1.05。门控机制研究发现,该效应与药物增加乳鼠窦房结细胞IKr的激活和失活后恢复有关,而与通道失活关系不大。结论 丹参酮Ⅱ可以增加乳鼠窦房结细胞IKr的电流密度,从而缩短复极时间,增加搏动频率。  相似文献   

19.
窦房传导时间(SACT)是一项评价窦房结(SAN)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常用的有经心房内或食道心房调搏法间接测定(SACT_1),但其准确性尚存在争议,为此,我们对22例患者采用体表或食道窦房结电图(SNE)进行直接测定(SACT_D),并与其自身的SACT_1对比,以分析其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在20名正常人与41例窦房结功能不全病人,分别应用心房超速起搏方法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和过早心房刺激方法测定窦房传导时间,并进行比较。方法:研究前停用所有能影响心脏的药物至少48小时,凡用洋地黄和长效抗心律失常药物者至少停用一周以上。经皮肤自大腿静脉插入四极导管进入右房上部,远端一对电极放置于上腔静脉和右房连接处附近,作刺激之用;近端一对电极用于记录右房上部电图。再用一个三或六极导管在第一个导管的下方插入,在透视下到达三尖瓣口,以记录希氏束电图。同时记录右心房电图、希氏束电图和体表心电图(Ⅰ,Ⅱ,Ⅲ导联)。在心房电图上测量:A_1~A_1间期——心房刺激前的自发窦性周期长度;A_1~A_2间期——试验周期或过早刺激心房搏动的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