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注射液(PegIFN-S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时甲状腺功能异常(TD)或甲状腺自身抗体(TAs)产生情况及对疗效影响。 方法前瞻性观察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本中心接受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的CHC病例4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PegIFN-SA皮下注射(1.5 μg/kg、1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皮下注射(派罗欣180 μg、1次/周),两组患者均联合口服利巴韦林(000~1 200 mg/d),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24周,非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及停药后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HCV RNA水平。 结果试验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36.5 ± 12.0)岁(19~56岁),HCV基因2、3型患者6例,HCV非基因2、3型患者24例。治疗结束停药半年后HCV持续应答率为83.3%(25/30),共13例患者出现TD或TAs,其发生率为43.3%(13/30);9例发生TD患者中4例(44.4%)丙型肝炎复发,高于未出现TD者(1/2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 结论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抗体阳性较为常见,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CHC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IFN α治疗可通过自身免疫和非自身免疫机制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可以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并非是干扰素应用的绝对禁忌症。本文介绍一例PegIFN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发生复杂甲状腺功能紊乱,在对症治疗、密切监测情况下成功完成干扰素疗程并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3.
女性甲状腺功能状态与乳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女性甲状腺功能状态与乳癌的关系。方法 1992 年1 月~1998 年1 月对1 820 名无甲状腺疾病史妇女,63 名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妇女和168 名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妇女的乳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乳癌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乳癌发生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五十年来甲状腺外科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预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9):529-530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甲状腺疾病的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主要介绍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甲状腺肿瘤两个方面,同时简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即桥本甲状腺炎(Hashmoto病)。一、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亢进是常见病,药物治疗一般效果很好。随着药物治疗的进步,需外科行甲状腺次全切除者日趋减少。同位素131I治疗在欧美等国家普遍使用,但复发率高,而且还有较高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发生率。外科手术治疗在国内大、中医院已积累大量经验。关于甲状腺次全切除,国内多数专家同意保留5g…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疾病对自然绝经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结节、瘤和癌)患者144例,按同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匹配288例无甲状腺疾病者。运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甲状腺疾病组和无甲状腺疾病组比较,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质量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潮年龄、怀孕次数、哺乳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②甲状腺疾病组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区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无甲状腺疾病组(P<0.05或P<0.01),两组腰椎骨密度比较无差异。甲状腺疾病组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49.31 %,显著高于无甲状腺疾病组39.24 %(P<0.05),甲状腺疾病组的骨折发生率21.53 %高于无甲状腺疾病组16.67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甲状腺疾病类分组中,甲状腺结节组较其他甲状腺疾病组股骨颈骨密度低,甲状腺结节组显著低于甲亢组和甲状腺瘤组(P<0.05)。结论 患有甲状腺疾病的绝经后女性具有股骨颈低骨密度的风险,而甲状腺结节患者较甲亢和甲状腺瘤患者股骨颈低骨密度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后复发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残留腺体量的关系分析樊立,黄之让我院自1982~1992年共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293例,术后获随访254例,现将术后复发及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与残留量的关系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4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桥本病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1999年间收治33例桥本病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资料。结果 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桥本病合并甲状腺腺瘤9例,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3例,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术后6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结论 临床医师应重视对桥本病的认识。细针穿刺活检对于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甲状腺局部孤立实性结节是手术适应证。术中采用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确定手术方式,术中应注意尽量保留正常的甲状腺组织,以防形成甲状腺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甲状腺疾病并存局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诊治方法,并探讨其与桥本病混淆的原因。方法对近25年间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桥本病的207例患者中,143例桥本病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3例中57例为甲状腺疾病并存局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占桥本病的27.5%(57/207),占桥本病合并其它甲状腺疾病的39.9%(57/143)。术中病理切片显示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的阳性率为87.7%(50/57)。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发生率为19.3%(11/57);其中亚临床型甲减7例,占12.3%(7/57)。结论甲状腺疾病并存局灶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疾病并存桥本病两者病理改变的性质可能不同。术中切片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并对指导手术切除腺体的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从1983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并经外科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4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患者占同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患者的2.02%(48/2378),占同期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3.03%(48/1584).手术方式包括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31例)、患侧全切对侧大部切除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6例)、双侧全切及淋巴结清扫术(11例).术前超声诊断阳性率为61.3%,甲状腺核素显像的诊断阳性率为62.5%;48例患者中获随访40例,时间1~26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0.5个月.随访中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复发病例,2例患者术后第二年出现肺、骨转移.结论 超声检查和核素显像对于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隐匿癌和微小癌的临床诊断较困难,多于手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外科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亢 )合并甲状腺微小癌 (thyroidmicrocarcinoma ,TMC)的外科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 1990年 3月~ 2 0 0 3年 8月期间收治的 2 687例甲亢患者中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 18例患者的外科诊断和治疗及其预后。结果 本组甲亢与甲状腺微小癌的并存率为 0 .67% ( 18/2 687)。术前确诊 4例 ,术中明确诊断 10例 ,术后病理确诊 4例。其中 2例患者行第二次手术 ,1例补切患侧残余腺体 ,另 1例除补切患侧残余腺体外并加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 10个月~ 14年 ,3例患者再手术后无复发。结论 甲状腺机能亢进合并甲状腺微小癌术前确诊困难 ,术前应详细触诊 ,甲亢患者合并甲状腺结节者应常规作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 ,甲状腺叶全切或次全切对治疗甲亢合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HBsAg致敏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方法104例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51例)和对照组(恩替卡韦治疗,53例),比较患者肝功能、HBV DNA、HBeAg的变化。结果治疗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6%、17.0%及71.7%),治疗组治疗6个月时,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66.7%)、HBeAg转阴率(35.3%)、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4%)以及ALT复常率(84.3%)均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时(分别为35.3%、19.6%、11.8%及6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抗HBV-DCs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较单用恩替卡韦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63例乙型肝炎慢性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对照组58例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12周内两组患者肝脏生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在治疗第4、8、12周时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下降,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第12周时治疗组PTA较对照组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血清HBVD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第8周、12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随访4年期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存活率分别为57.1%和17.2%,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1)。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乙型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中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IFNα)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和替比夫定(LdT)序贯治疗对IFN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浙江省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接受IFNα治疗24周后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8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21例,IFNα联合ADV治疗组30例,改用LdT序贯治疗组35例.采用x2检验比较三组患者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拷贝/mL)的比例、HBeAg及HBs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治疗48周时,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的ALT复常率为52.6% (10/19),低于IFNα联合ADV治疗组(86.7%,26/30)和LdT序贯治疗组(84.8%,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3和6.361,P<0.05);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的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500拷贝/mL)的比例为26.3%(5/19),低于IFNα联合ADV治疗组(60.0%,18/30)和LdT序贯治疗组(54.5%,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3和3.895,P<0.05);继续单用IFNα治疗组没有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而IFNα联合ADV组和LdT序贯治疗组分别有6例(20.0%,6/30)和7例(21.2%,7/33)发生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x2=4.330和4.657,P <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IFNα联合ADV治疗组与LdT序贯治疗组之间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率和HBe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2,0.019和0.064,P >0.05).结论 对于IFNα治疗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IFNα联合ADV治疗或LdT序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学应答,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包括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破坏性亚急性甲状腺炎、单纯甲状腺功能的亢进或减低,可伴有或不伴有自身抗体或甲状腺相关抗体水平异常.目前学者认为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可能的致病机制,包括旁道激活途径、分子模拟机制、干扰素作用以及特殊位点基因多态造成遗传易感性.目前尚缺乏对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规范临床诊疗标准,对于轻症甲状腺功能障碍主要以观察为主,严重者可依据临床表现选择抗甲状腺药物、左旋甲状腺素、手术或对症治疗.该文总结了HCV相关甲状腺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以及发病机制,为临床医师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8~2010年云南省394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0年云南省394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4例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AHE)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32:1;平均年龄31.53±18.12岁,其中18岁以下患者94例(23.86%),18~60岁患者271例(68.78%),60岁以上患者29例(7.36%);夏季发病率显著增高(P=0.000),尤其是5和7月份,发病率分别达到了14.72%和13.71%;职业分布以民工所占比例最高(26.90%);民族分布以汉族患者所占比例最高(92.64%)。男性患者的住院时间、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峰值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ALT、ALB及CHE呈下降趋势,TBil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重叠慢性乙型肝炎、酒精性脂肪肝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者与AHE组患者比较,TBil、TBA、GGT及CH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EV-IgG阳性患者与抗-HEV-IgM阳性患者在住院时间及各项血清生化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HE多发于18~60岁人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夏季为发病高峰,民工高发。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60岁以上发病,CHB、AFL及NAFLD基础上重叠感染HEV可能是直接影响AHE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观察单纯性EB病毒(EBV)感染引起肝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肝功能变化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104例EB病毒感染所致肝损害患者。根据流行病学史、病毒学、血清学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等,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伤,观察患者肝脏生化指标、凝血机制、血液常规和腹部超声等,了解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结果本研究104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37.33岁;平均发病天数为17.51 d,最早的发病后2 d即出现转氨酶增高,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均升高,分别为正常值的19倍和11倍;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增高至正常值的3.5倍,碱性磷酸酶(AL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血总胆红素(TBil)异常者70例(67.3%),最高达426.5μmol/L。TBil与GGT、AL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 =0.374、P<0.001,r =0.328,P=0.001);ALP和GGT呈正相关关系(r =0.525、P<0.001)。4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低于40%,3例患者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7例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最长时间维持2年1个月。所有患者预后良好,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无1例发展为肝硬化。结论 EBV感染所致肝能损伤为自限性肝炎,可引起胆汁淤积,少数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及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口服治疗7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基线ALT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5倍ULN组及>5倍ULN组,根据基线HBD DNA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中低载量组(105拷贝/ml ≤ HBV DNA<107拷贝/ml)及高载量组(≥107拷贝/ml),分别计算治疗24周、48周、96周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7.2% vs 66.7%、100% vs 33.3%、52.8% vs 12.1%(P <0.05),治疗96周时A组与B组相比分别为94.4% vs 66.7%、97.2%vs 48.7%、55.6%vs 12.1%(P<0.05);基线ALT 2~5倍ULN组和>5倍ULN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7.8% vs 82.1%、58.3%vs 84.6%、19.4%vs 43.4%;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vs 81.4%、87.5%vs 60.5%、53.1%vs 16.3%。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患者发生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率较高,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48周、96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LC34A1(rs6420094)和RGS14(rs407499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血磷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连续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d)单药或联合治疗至少2年的慢性HBV感染者91例,其中低磷血症患者31例,血磷正常患者6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测定两位点的基因型,应用χ^2检验分析两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血磷浓度的关系。结果低磷血症组中,rs6420094基因A/A、A/G和G/G型的例数分别为13,13和5例,而血磷正常组上述基因型的例数分别为35,24和1例。此位点的等位基因A在血磷正常组出现的频率高于低磷血症组(78.3%∶6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7,P<0.05)。低磷血症组中,rs4074995基因A/A、A/G和G/G型的例数分别为2,11和18例,而血磷正常组上述基因型的例数分别为1,21和38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5,P>0.05)。结论 rs6420094多态性可能会影响长期服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磷浓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或亚临床甲减者经过激素替代治疗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本院妇产科分娩的单胎妊娠合并临床甲减(64例)或亚临床甲减(65例)共129例(病例组)患者,均在我院产科和内分泌科定期随诊,其中121例患者孕期甲功控制在正常范围。选取同期正规产检并分娩的无甲状腺疾病合并症产妇2,355例作为对照。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和妊娠结局,并进一步分析病例组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临床甲减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7.7%)高于对照组(2.3%,P<0.05),新生儿结局(新生儿孕周及出生体重)及其它妊娠并发症[胎心率不可靠(nonassuring fetal heart rate)、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少、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早产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三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病例组中,99例患者进行了抗体的检查,TPO-Ab阳性率为48.5%,TG-Ab的阳性率为40.4%,抗体异常与无异常的患者、新生儿结局及妊娠合并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纳入病例中,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在临床甲减的孕妇组中有升高以外,孕期临床甲减或亚临床甲减患者经过激素替代治疗控制甲功在正常范围内,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增加,也没有观察到甲状腺自身抗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减轻肺结核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药肝损害的作用。方法提前干预及与抗结核药物同步治疗及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3组对比观察。结果 3组患者中,提前干预组发生肝损害发生率为10.7%(3/28),同步治疗组发生率为18.2%(6/33),单纯抗结核组发生率为51.4%(18/35),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5,P<0.01)。3组患者两两比较发现,提前干预组和同步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纯抗结核组(χ2=11.604,P<0.01;χ2=8.221,P<0.01),但提前干预组与同步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单纯抗结核组临床症状及肝损害发生率高,其肝功能恢复时间长且部分患者无法完成抗结核治疗。结论提前干预及与抗结核药物同步治疗对比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提前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低,化疗完成率高,建议对肺结核患者合并乙型肝炎者提前使用恩替卡韦再进行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