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颧弓在维持面部正常形态和维持颞颌关节正常行使功能等有较重要的作用。但在颞深部某些手术进路中,由于病变位置深,手术野小而不清,邻近又有重要组织结构,使手术难度增大,常常需要截断颧弓而进入病变手术区。过去采用的游离颧弓截断术开辟手术进路,方法虽简单,但术后可能发生术区感染和截断骨块坏死,或固定不牢导致骨块错位,影响面形和颞颌关节功能等问题。为此,我们探索采用保留颧弓下缘软组织,楔形截断颧弓的手术方法,开辟手术进路。通过临床5例观察,获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采用此手术进路5例,男性4例,女性1例。…  相似文献   

2.
眶下进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减小面部遗留瘢痕的方法。方法:对51例患者采用改良式眶下进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对以往眶下缘切口从睑缘改为骨性眶下缘位置即在患者下睑缘下1cm处,相当于眼轮匝肌下方眼袋的位置作同眼轮匝肌方向一致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推眼轮匝肌向上后直达眶下缘,切开骨膜,暴露眶下缘骨折处,其它小切口未做改变。术后均随访2~3个月,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切口隐蔽性好,而且可以充分暴露眶下缘、眶外侧壁、颧弓以及颧牙槽嵴骨折端,所有患者术后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颧骨左右对称性、咬合功能及局部感觉均获得满意效果,除1例由于是疤痕体质面部小切口疤痕比较明显外,其余病例面部疤痕均不明显。结论:该方法创伤小,显露好,路径短,顺皮纹方向,只留下线样切口愈合,疤痕小不影响面部的整体美观。  相似文献   

3.
按照不同医院的流行病学调查,颧骨骨折发病率占颌面部损伤的30%以上,如治疗不当可致眼球凹陷,复视,眶缘台阶形成,面部畸形及感觉与运动障碍如眶下神经与面神经损伤等后遗症[1~5],为了达到良好的外观,复位与固位等效果。近年来,大量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渗透到手术计划的制定,手术进路的改良,骨折断端的复固与固定等环节[6~15],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术的手术路径和效果。方法:对2005-11—2011-05在我院颌面外科救治的资料完整的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手术路径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在76例患者中,有4例颞部切口,有2例前庭沟切口,有26例单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有18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有9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结膜囊切口,有5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沟切口,有12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口腔前庭切口+下睑缘切口。术后随访平均3年(6~48个月)。结果:76例患者中随访3年的有61例(80.2%),治疗效果Ⅰ级22例(占36.0%);Ⅱ级35例(占57.3%);Ⅲ级4例(占6.3%)。55例(55/61,90.1%)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冠状切口(必要时附加小切口)和单纯局部小切口在不同适应证中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和固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颧骨骨折早期手术复位径路和固定方法。方法 根据颧骨骨折临床研究计划,本文对1996.1~1999.8收治的40例颧骨骨折临床资料,着重手术复位和固定方法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0例中36例早期手术复位和固定。36例中29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7例采取局部小切口。应用坚固内固定及其与钢丝骨间栓结联用占76.4%(26/34),单纯钢丝骨间栓结为14.7%(5/34)。结论 早期手术复位固定者  相似文献   

6.
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来健  徐伟  王浩  陈志  蒋蕾  郑义诚 《口腔医学》2011,31(10):596-599
[摘要] 目的 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的手术方式,切口选择、固定部位、固定方式与骨折类型的关系。方法 5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口内前庭沟切口+头皮冠状切口+睫毛下切口、头皮冠状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口内前庭沟切口+原始创口入路、口内前庭沟切口+眶周小切口、单纯前庭沟切口和颞部切口进行手术复位,复位后采用微型钛板、钛钉行骨折固定,单纯涉及颧弓的粉碎型不稳定骨折采用口内切口复位+个性化外固定模板辅助固定。结果 58例患者过3~6个月的随访,外形满意度95%,无开口受限,无遗留上唇麻木,CT片示骨折对位线良好。结论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应考虑骨折类型、术者对各种术式适应证的理解、患者的偏好,做好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在功能和外形双标准的前提下,个性化治疗方案应是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手术加弹性牵引治疗嵌入性颧骨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颧骨位于面部两侧的突出部位,易受外力打击发生骨折。当颧骨向内下方移位,嵌入上颌骨内时,手术复位困难。近几年来我们采用手术加弹性牵引的方法治疗嵌入性颧骨骨折,复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颧骨复合体骨折切口选择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趋向增多的今天 ,面骨骨折越来越常见。颧骨 (弓 )位于面部突出部位 ,是面部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其中颧骨复合体 (zygomaticcomplex ,ZC)骨折占了很大的比例。近年来冠状切口被广泛应用于ZC骨折中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特别是随着自体攻纹螺钉微型钛板内固定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笔者采用经外眦切开的结膜切口或睑缘下切口结合口内前庭沟切开治疗ZC骨折 ,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和方法我科 1994 0 4~ 2 0 0 2 12共收治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 116例 ,除去 3 0例采用冠状切口广泛暴…  相似文献   

9.
颧骨颧弓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部分,易受撞伤而发生骨折,笔者就本院较典型的100例颧骨颧弓骨折早期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作一临床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颧骨骨折早期手术复位径路和固定方法。方法 :根据颧骨骨折临床研究计划 ,本文对 1996 .1~1999.8收治的 40例颧骨骨折临床资料 ,着重手术复位和固定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40例中 36例早期手术复位和固定。 36例中 2 9例采取头皮冠状切口 ,7例采取局部小切口。应用坚固内固定及其与钢丝骨间栓结联用占76 .4% (2 6 / 34 ) ,单纯钢丝骨间栓结为 14.7% (5 / 34 )。结论 :早期手术复位固定者达 90 % (36 / 40 ) ,较陈旧性颧骨骨折二期复位容易、效果好。坚固内固定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1.
颧骨颧弓骨折的分类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颧骨颧弓骨折的临床分类与应用。方法 参照Knight和North分类方法,对130例颧骨颧弓骨折病例进行分类。结合不同类别、手术切口入路、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总结分析。结果 Ⅱ类骨折龈颊沟切口入路,Ⅲ-Ⅳ类附加冠状切口、眉弓外切口、眶下眶周切口入路。复杂或陈旧颧骨颧弓骨折应选用半冠状切口入路。结论 根据不同类型骨折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是达到完善解剖复位及精确内固定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微创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对1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经口内径路切开复位及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1、3、6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面部皮肤无瘢痕,无面瘫症状和术后感染。结论:口内入路治疗颧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30例颧骨、颧弓骨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类型骨折的治疗方法,固定方式、效果等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Ⅲ类骨折颧颌缝区和颧额缝区两处固定,Ⅳ、Ⅴ、Ⅵ类骨折颌缝区、颧额和眶下缘区三处固定可获得优良的复位效果。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固定部位与固定方式,两处以上内固定可使Ⅲ-Ⅳ类型骨折复位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坚强内固定在颧骨骨折中的效果。方法:对2003—2009年收治的342例颧骨骨折患者,采用Zingg分类法分成3类。根据分类特点,采用相应的经皮微创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通过术后CT及面形改变程度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342例患者中,19例发生感染,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面形对称,CT见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面部微创切口瘢痕极其轻微,不影响美观。结论:采用经皮微创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面部瘢痕轻微、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颧骨骨折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颧骨骨折复位径路与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颧骨骨折复位的径路与钛板固定部位。方法 总结 6 5例 (6 5 / 70 )颧骨或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复位固定患者的软组织切口、钛板固定部位、钛板数目 ,术后随访 3~ 2 4个月 ,按三级标准评价手术效果 ,其中包括面形和功能的恢复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观察术后X线片 ,统计钛板的固定部位、数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手术软组织切口均一期愈合 ;面形恢复满意、两侧对称、开闭口功能正常 18例 (2 5 7% ) ;面形恢复两侧基本对称 ,开闭口功能正常 4 6例 (6 5 8% ) ;面形恢复两侧不对称 ,开闭口功能基本恢复为 6例 (8 5 % ) ;头皮下血肿 5例 ,钛板外露 1例 ,头皮有不规则瘢痕且宽度 >0 5cm 6例 ,额部和头皮感觉异常 8例。结论 应用冠状切口 (包括口内联合切口 )对 5 1例(5 1/ 6 5 )进行颧骨和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固定 ,具有术野显露广泛、在明视下解剖复位、精确固定的优点。 6 5例共用钛板 179块 ,坚固内固定具有精确固位、外形稳定的优点。单纯颧骨骨折下端内陷或外翘移位可做一点固定 ,其他骨折尤其是复杂或陈旧性骨折均应做二点或多点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口内微创入路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5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1例颧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经口内径路切开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经冠状切口切开、明视下骨折复位及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开口度和眼球内陷程度,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伤侧鼻侧、颞侧运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术前,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术前(P均<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的开口度显著大于对照组,眼球内陷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1)。实验组术后半年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口内微创实施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创伤较小,同时手术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ZCF)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优势和效果。方法:沿颞部发际前缘作纵行切开分离,注意保护跨越颧弓的面神经颧、额支,横向切开颧弓表面深筋膜和骨膜,暴露骨折部位。Al型病例仅采用颞部发际前缘切口,B、C型病例配合眶周及口腔前庭等小切口,利用该切口撬动整个颧骨体复位,重建颧骨体外形轮廓。精确复位后,采用微型钛板作坚强内固定。不作头皮冠状切口。结果:99例107侧ZCF患者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0%。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均一期愈合。面神经颧、额支麻痹引起的暂时性瘫痪率为24.3%,6个月内全部恢复,无永久性面瘫发生。结论:颞部发际前缘切口具有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创伤小,出血少,提高复位固定准确性及瘢痕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外科导航技术的辅助下,采用经皮微小切口拆除颧骨颧弓骨折术后内固定装置的可行性与便利性,并评价手术效果。 方法选取8例颧骨颧弓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要拆除内固定装置的患者为实验组。术前将患者头颅的CT影像学DICOM数据输入导航系统工作站,进行钛板钛钉位置标记;术中在实时导航技术的辅助下,经内固定装置体表投影位置行微小皮肤切口入路,并结合口内前庭沟切口和内镜技术,按设计精确拆除内固定装置。术后对手术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进行记录与测量,评估手术效果,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满意度。另选取采用冠状切口拆除颧骨颧弓骨折内固定装置的患者8例为对照组,记录相应指标做为对照,使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将两组均数、标准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在外科导航技术辅助下,经皮行微小切口入路成功拆除了8位患者的钛板内固定装置,术后恢复良好,面部瘢痕轻微。平均手术中出血量实验组为(20.00 ± 3.77)mL,对照组为(87.50 ± 17.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9,P<0.001);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实验组为(1.62 ± 0.51)d,对照组为(3.25 ± 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4,P<0.001);平均VAS患者满意度评分实验组为2.75 ± 0.70,对照组为5.50 ± 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7,P<0.001)。 结论应用外科导航技术联合经皮微小切口可以精确拆除颧骨颧弓骨折术后的内固定钛板与钛钉。此方法可以避免冠状切口造成的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手术过程更加精准、创伤小、出血量少,患者满意度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适用于肥胖患者和使用长钛板固定的颧弓骨折。  相似文献   

19.
三维定位面弓的设计及其在颧骨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研制三维定位面弓,并对其用于颧骨骨折的术前诊断、术中复位校准以及术后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设计并制作可用于测量颧骨突度、面侧方宽度以及眼球突度的三维定位面弓,用于颧骨颧弓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颧骨骨折共5例,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开发并研制出可用于测量颧骨前突度、面宽和眼球突度的三维定位面弓,通过对5例颧骨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结论:三维定位面弓是颧骨不对称畸形的定量测量工具,可用于术前颧面部软组织畸形诊断、术中复位指导和校准,以及术后面部对称性评价,还可用于眼球突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any damage to the facial nerve after a 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 fo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of a subcondylar fracture. We studied 38 patients with 44 subcondylar fractures (3 bilateral and 38 unilateral) treated by ORIF through a 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Postoperative func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was evaluated within 24 h of operation, and at 1, 3, and 12 weeks, and 6 months. Variables including type of fracture, degree of mouth opening, postoperative occlusion, lateral excursion of the mandible, and aesthetic outcome were also monitored. Nine of the 44 fractures resulted in transient facial nerve palsy (20%).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that were involved were the buccal (n = 7), marginal mandibular (n = 2), and zygomatic (n = 1). In the group with lateral displacement, 2/15 showed signs of weakness, whereas when the fracture was medially displaced or dislocated 7/23 showed signs of weakness. Of the 9 sites affected, 7 had resolved within 3 months, and the remaining 2 resolved within 6 months. The mean (range) time to recovery of function was 12 weeks (3–6 months). There was no case of permanent nerve palsy. The retromandibular transparotid approach to ORIF does not permanently damage the branches of the facial nerve. Temporary palsy, though common, resolves in 3–6 months. Postoperative occlusion, mouth opening, and lateral excursion of the mandible were within the reference ranges. We had no infections, or fractured plates, or hypertrophic or keloid sc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