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妍 《中国实用医药》2013,(24):232-23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活动课题,对活动前后2组共272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PICC导管留置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好PICC护理质量管理。结果 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1.8%下降到2.9%,非计划性拔管10例降为3例。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护理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品管圈的实施在内科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为目标主题。将实施品管圈前的84例PICC患者设为对照组,品管圈后的84例PICC患者设为干预组,比较两组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和7.1%,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4.5±15.5)天和(118.5±21.3)天;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2.1%和95.2%,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管圈的实施对降低 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发生率的结果观察。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活动课题,对活动前后两组共186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调查,分析PICC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PICC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6.5%下降到3.2%,非计划性拔管2例降为0例。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PICC导管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中效果显著,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神经内科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抽取100例进行品管圈管理的作为实验组,抽取品管圈活动之前的患者100例的作为对照组,然后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两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两组对比分析,实验组显效60例(60.00%),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43例(43.00%),总有效率72.0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通过进行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神经内科健康教育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癌症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癌症疼痛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品管圈活动的癌痛护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62例(60.19%),总有效率90.29%;对照组,显效42例(40.78%),总有效率71.85%。观察组护理效果好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癌症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癌症患者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60例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的我院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护理研究的临床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护理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静脉留置导管护理,给予护理组患者优化的静脉留置导管护理,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有效护理措施。结果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3.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0.00%),护理组的患者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80.00%),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等,有效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化疗间歇期留置PICC的社区护理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8例应用PICC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按自愿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置管后至拔管均在医院住院治疗,接受常规导管护理,观察组38例患者置管后于化疗间歇期带PICC进入家庭休养,由社区护士进行导管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留置PICC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的留置PICC导管护理可以在住所附近的社区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并分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接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15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照人数相等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其中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的75例患者编辑为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75例患者编辑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4.67%,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67%,两组有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运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不仅经济又实用,而且效果好,再结合全程护理干预进行术后护理,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阐述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7例,实验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两组对比分析,实验组显效31例(40.26%),有效43例(55.84%),无效3例(3.90%),总有效率96.10%;对照组显效28例(36.36%),有效34例(44.16%),无效15例(19.48%),总有效率80.51%。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加强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效提高了护理效果,提高了治疗效果,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提供心理支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留置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共150例,其中45例患者出现PICC置管的并发症,即为对照组;并对105例未出现并发症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即为观察组。分析肿瘤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采取护理对策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其原因主要有导管材质因素、医源性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9%<30.0%),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肿瘤化疗患者经PICC置管后可出现相关并发症,其原因较多,经采取有效护理对策后,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1.
吕卫红 《首都医药》2015,(3):373-37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49例PICC置管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165例PICC置管患者实施传统护理,观察在两种不同护理下患者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在全身不良反应、血栓形成及堵管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集束化护理组在PICC带管患者维护中有显著优势,能降低PICC留置期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方法对降低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脱出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CQI前(2013年1至6月)216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对照组),分析PICC导管脱出的发生情况,采用PDCA四步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导管脱出的防护管理措施,与CQI后(2013年7至12月)198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实验组)导管脱出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ICC导管脱出发生率,对照组为20.83%,实验组为10.6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实验组PICC导管脱出的严重程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导管脱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减少神经外科留置PICC导管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神经外科留置PICC导管患者68例,按随机数表法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观察组穿刺部位出血1例,机械性静脉炎1例,过敏性皮炎1例,并发症概率8.8%,对照组穿刺部位出血3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过敏性皮炎2例,导管堵塞2例,并发症概率26.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置管后,两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各指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保持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各指标稳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路径式健康教育结合延续性护理对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PICC置管的乳腺癌及肺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段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路径式健康教育结合延续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PICC保留时间、被迫拔管率、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为(138.48±13.51)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1.55±12.78)天(P <0.05);观察组患者导管感染、静脉炎、导管移动、周围皮肤过敏、患肢肿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P <0.05);护理满意度(100%)高于对照组(88.1%)(P <0.05)。结论:路径式健康教育结合延续性护理能提升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延长PICC保留时间,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9月某院86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局部感染、血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7%、2.3%,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局部渗血、导管脱落及堵管、血栓形成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风险,防止堵管、血栓形成,大大降低脱管的发生风险,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责任制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2014年期间住院的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善结果、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均下降,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28.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延伸护理在留置尿管患者家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留置尿管患者84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与实验组42例(采用延伸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6%,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留置尿管患者家庭护理中给予延伸护理干预,可以对患者家庭护理能力显著提升,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可以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7例PICC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黑龙江医药》2010,23(6):1060-1062
目的: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PICC患者100例,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留置。采用百分比的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留置PICC的100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其中无并发症发生例数83例,其占总数的83%;静脉炎12例,发生率12%;导管堵塞2例,发生率2%;导管脱出1例,发生率1%;穿刺点感染1例,发生率1%;穿刺点出血1例,发生率1%;留置导管最长时间300天,最短10天。结论:PICC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置管方法,既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又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放射科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放射科增强CT检查9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入品管圈概念,成立QCC小组,活动前后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为活动主题。活动以提高增强CT检查患者焦虑情绪,对比剂渗漏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活动前后圈员操作规范化、留置期间导管维护、处置环境,活动前后圈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方案和实施改善措施,有形及无形成果进行比较。结果应用QCC活动后,有形成果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焦虑情绪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对比剂渗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圈员操作规范化、留置期间导管维护、处置环境活动后明显优于活动前;无形成果圈员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掌握程度活动后各项自评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圈员品管圈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在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效地降低对比剂渗漏的情况,缩短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提高团队护理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护理质量管理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接受靶向治疗的胃癌患者PICC(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的皮肤护理方法。方法取2016全年间在我院确诊并接受留置PICC管治疗的75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与干预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干预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办法,比较两组病例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皮疹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23.3%,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两组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癌患者在靶向治疗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皮疹发生率,并不断提升临床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