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采用我院门诊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实验组采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经过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明显,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雁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399-3400
目的比较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30例(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时间和治疗效果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30例中治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例治愈1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面瘫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面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舒适、无痛苦、不良反应小、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用西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93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患者1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将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分期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不采用常规药物分期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观察组显效56例(60.21%),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显效37例(39.78%),总有效率70.9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对症治疗,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针灸加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疾患的临床效果,并结合临床资料,得出有效结论。方法 3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研究组采用针灸加内服中药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针灸治疗,根据神经功能测评数据评价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加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降低后遗症影响,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分期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217例面神经炎患者,对其分期辨证针刺治疗的同时,辅以TDP、超短波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217例患者痊愈率为84%,总有效率为96%。结论分期辨证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掌握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有利于及时明确治疗思路,提高痊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2例对照组患者在院自愿接受毫针针刺治疗,43例观察组患者行温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7%高于对照组者临床总有效率75.6%,治疗后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温针灸治疗,能促进患者更好恢复,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郏县中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痊愈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痊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显著,可缩短患者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应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常规和早期康复护理,分析护理效果以及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体有效率、总体满意率以及Portmann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在针灸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顾春蕾 《贵州医药》2014,(2):148-15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只发于一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1]。该病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d内达高峰,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其病理是寒冷刺激、细菌、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面神经受损,神经炎性改变,缺血水肿。周围性面瘫为W H O公布的适应针灸治疗的43种适应证之一,较多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该病疗效可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多样,其中以远近配穴法较为常用[2,3]。本研究中采用针刺为主分期治疗62例周围性面瘫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得到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超短波电疗治疗,而观察组则给予针灸分期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2.00%,而对照组为72.00%,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为(90.05±3.16),对照组为(72.34±2.77),观察组的评分明显占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可得到有效改善,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针灸在不同时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我院收入并开展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91例,将其按治疗时期分为前期组47例与后期组44例,前期组患者均为发病后1~5 d入院就诊者,后期组患者为发病后5 d后入院就诊者,对比两组患者针灸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前期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显著优于后期组,P <0.05;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HBFGS)评分显著优于后期组,P <0.05;前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后期组,P <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应及早开展针灸治疗,有助于疾病的康复和预后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独的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88%,单独使用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8%,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能够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朱晓亮 《淮海医药》2011,29(4):340-341
目的 观察针灸加梅花针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方法 采针灸加梅花针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并和西药组30例患者作对照.结果 经20 d~3个月治疗后,针灸加梅花针配合西药治疗组有效率100%,西药组为86.67%,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针灸加梅花针配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法治疗贝尔氏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贝尔氏面瘫患者11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针灸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针灸分期治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实验组显效28例,有效25,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贝尔氏面瘫与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相比,治疗的功效更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速度,值得更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阴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并针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药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高于对照组的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推拿、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2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用针灸、推拿、闪罐治疗.对照组120例单独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推拿、闪罐治疗可明显提高该病的痊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5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主要应该常规针灸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地仓、阳白、承泣几处穴位进行针灸,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在常规针灸治疗的穴位基础上加入地仓、阳白、承泣3处穴位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在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温针灸的疗效.方法 90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接受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及面部症状评分;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评分;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面部症状评分均较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4例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针灸治疗效果可得到有效提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门诊收治的10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加灸法组)51例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51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加灸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使面神经恢复正常功能;治疗时病人痛苦小,疗程短,疗效显著,为治疗周围性面瘫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