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ICC导管置管后的并发症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60例PICC管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4Fr导管,总长度为65cm(可修剪)。置管选择贵要静脉38例,正中静脉10例头静脉12例,留置时间8d~170d,置管长度30cm~55cm。置管后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发生穿刺点感染发生率3.4%,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5.2%,导管堵塞发生率8.6%,管腔内返血发生率6.9%,穿刺点渗血发生率5.2%,穿刺点渗液发生率3.4%,导管脱出发生率3.4%。其余患者均顺利拔管。结论:PICC导管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PICC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肿瘤内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内科经PICC置管发生置管相关并发症85例患者资料,并通过开展强化护理培训、规范PICC置管操作流程、积极处理并发症、加强健康宣教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预防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①干预前两年间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14%,并发症例次构成分别为导管堵塞27.68%、穿刺点渗血21.43%、置管处感染16.96%、静脉炎13.39%、导管移位9.56%、导管脱出7.14%、导管破裂3.57%,非正常拔管构成比为18.82%。②干预后半年内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07%,并发症构成分别为穿刺点渗血36.36%、导管堵塞27.27%、静脉炎22.73%、导管移位9.09%、导管脱出4.55%,非正常拔管构成比为7.14%。结论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是减少PICC置管化疗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对50例发生置管后并发症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护理。结果:置管患者发生的并发症依次为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堵塞和穿刺点渗血等,给与积极护理后均痊愈结论: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配合以及护理人员的积极干预可极大程度地降低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少其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电图定位技术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最佳位置及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60例接受PICC置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利用X线定位法穿刺定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电图定位法定位。对比两组患者尖端位置、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尖端最佳位置占比83%高于对照组的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97%明显高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患者渗血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感染及导管滑脱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为(108.66±11.4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65±1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心电图定位技术可精确PICC尖端位置,整体把握导管放置程序,方便对位置进行调整。此外,穿刺点还可避免发生渗血等并发症,同时置管过程不需要患者配合体位,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心电图定位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没有辐射,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8,(5):394-395
目的:通过观察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换药次数多少,论证PICC置管7 d后再行化疗穿刺点的渗血发生率是否减少。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ICC置管7 d后再行化疗的患者为观察组,置管当天化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渗血发生率、换药次数等。结果:PICC置管7 d后再行化疗,穿刺点的渗血率和换药次数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7 d后再行化疗,穿刺点渗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享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的护理经验并分析原因。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收治的白血病患者73例,其中68例行PICC置管。患者年龄17~56岁,平均(37±14)岁,男性27例,女性41例。所有患者具有PICC置管适应证,具有穿刺部位感染、严重出血倾向、导管材质过敏、静脉炎或静脉血栓形成等禁忌证的病例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患者仰卧于操作床上,选择肘部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测量穿刺部位距离上腔静脉的长度。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操作者穿无菌手术衣、带无菌手套。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45~48 cm,妥善固定,利用放射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24 h内穿刺点无出血或仅有少量出血,并且出血量不能完全浸润一块小方纱,判定为无渗血。24 h内穿刺点出血量能够完全浸润一块以上纱布为渗血。渗血情况≥3 d,为持续性渗血。结果 68例PICC置管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24例,占全部病例的35%;发展为穿刺点持续性渗血15例,占全部病例的22%。经过相关治疗后,持续性渗血病例于7 d内,渗血情况消失。全部病例无感染、静脉炎、血肿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PICC以留置时间长,减少反复输液穿刺的痛苦,减少外周血管损伤,减少日常护理工作量的优势而得到化疗患者大规模的应用。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面临持续渗血的高风险,护理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对高风险患者,建议使用两种以上的护理预防措施,可以起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鼻咽癌患者行B超引导PICC置管穿刺口渗血效果观察。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科住院行B超引导PICC置管6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采取常规护理加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0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PICC穿刺口有无渗血、渗血程度。对两组PICC置管穿刺口渗血发生率、渗血程度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渗血发生率36.6%(11/30),观察组13.3%(4/30),观察组置管后穿刺口渗血发生率、渗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B超引导PICC置管鼻咽癌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穿刺口渗血的发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48 h首次换药对预后并发症、穿刺点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0例PICC置管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首次换药时间为PICC置管后24 h,研究组首次换药时间为置管后48 h。比较两组患儿的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渗血情况及穿刺点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的穿刺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局部渗血情况优于对照组,穿刺部位完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PICC置管后48h换药的安全性更高,对降低患儿穿刺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穿刺点愈合均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感染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收治的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 145例骨感染患者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导管留置时间是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患者年龄大于65岁、患有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天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晚期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并发症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肿瘤晚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经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针对并发症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189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发生PICC侧手臂水肿103例,静脉炎12例,导管感染10例,导管堵塞8例,穿刺点渗血1例,心律失常1例,导管脱出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2.5%。结论 PICC置管为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对PICC并发症的预防和正确处理,可以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为病人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PICC维护中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门诊进行PICC维护的肿瘤患者228例为观察对象,对发生PICC置管并发症的患者根据情况给予有效处理,并进行详细记录,回顾分析,总结经验。结果:228例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出现PICC置管并发症的19例,并发症发生率8.33%。分别为导管堵塞5例,发生率2.19%;穿刺部位感染4例,发生率1.75%;皮肤过敏3例,发生率1.32%;穿刺点渗血2例,发生率0.88%;导管脱出2例,发生率0.88%;导管回缩2例,发生率0.88%;导管断裂1例,发生率0.44%。结论: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出院前要详细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并作为重点病人进行随访,提高遵医行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在导管维护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正确处理,保证导管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解决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方法: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将临床上凭经验的盲目穿刺变为可视穿刺,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对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应用满意度达100%。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专科小组全程管理对于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乳腺癌行周期化疗患者120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入组患者均给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对照组患者由本院具有PICC资质专科护理人员操作,置管后管理由护理单元所属人员完成。研究组患者由PICC护理专科小组完成置管,置管后日常管理由PICC护理小组全程监督、指导、执行、评价、改进,完成PDCA管理循环。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PICC导管头端定位正确率、置管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发生率。分别与置管前、后,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以及免疫荧光定量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头端定位正确率明显增加,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培训、全程跟踪的护理专科小组管理可以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临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加强置管后各种规范管理,显著减少患者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定期监测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提示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以及血栓形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陈庆丽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89-2190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病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 insertion central catheter,PICC)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68例PICC选择贵要静脉48例,正中静脉15例,头静脉5例,留置时间7~270 d,置管长40~53 cm.置管后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穿刺部位渗血6例,发生穿刺点感染2例,机械性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2例,管腔内反血2例,导管脱出3例,接触性皮炎2例.其余病人均顺利拔管.结论:PICC留置导管后,需要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应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利于患者血管的保护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2]。置管后穿刺点周围皮肤感染就是其中之一,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也给患者带来不少顾虑。我院2011年PICC置管24例,发生局部皮肤感染2例,占8.33%。现对2例PICC置管后穿刺点周围皮肤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肿瘤化疗患者在进行PICC置管的时候出现的并发症的原因和有效的护理方案。方法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本研究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作为调查时间,选择在此期间我院收治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在此期间进行PICC置管而出现的并发症的例数,并总结并发症出现的原因,研究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研究76例患者出现PICC置管并发症的患者36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37%,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通过对于患者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患者出现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为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和穿刺点感染等,为患者选择采用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导致肿瘤化疗患者进行PICC置管出现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为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和穿刺点感染,为患者选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较好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盲穿技术细节化对预防和减轻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及减少渗血持续时间的效果。方法女性乳腺癌术后首次化疗前行PICC置管患者108例,按入院时间分对照组52例与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技术,观察组采用盲穿技术细节化。比较两组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分级以及渗血持续时间。结果穿刺点渗血:观察组0级8例(14.3%),1级38例(67.9%)均高于对照组的2例(3.8%)和26例(50.0%),总体渗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穿刺后的0.5小时与2小时内穿刺点渗血率分别为31例(55.4%)和20例(3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例(15.4%)和29例(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盲穿技术细节化能有效减轻PICC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量及渗血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妇科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院内护理和家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15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院内护理)65例和对照组(家庭护理)5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置管护理,试验组患者置管后接受院内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接受家庭护理,护理措施与试验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PICC置管护理较家庭护理引发置管后并发症的风险更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对60例PICC患者实施循证护理,58例患者予常规护理,针对置管过程中测量方法、PICC穿刺点渗血、导管阻塞、机械性静脉炎、送管异位等问题按照循证思维提出循证问题,并予以护理干预,最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循证护理组P ICC患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解决PICC置管过程中问题,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降低PICC置管后患者并发症的的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肿瘤医院胸部内二科2012年7月至12月PICC置管肺癌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1月至6月PICC置管肺癌患者51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教育,实验组进行综合健康教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ICC置管后感染(1.96%)、静脉炎(1.96%)、血栓(0%)、导管堵塞(0%)、导管脱出(1.96%)、穿刺点出血(血肿)(3.92%)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综合健康教育可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