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扰素(IFN)-α的治疗对部分HCV感染者有效。近来有报告认为特定的HCV基因型患者对IFN治疗的反应优于其它表现型。为进一步研究治疗前患者的血清中HCVRNA水平、血清型、ALT及肝组织学变化与IFN治疗反应的关系,作者对43例日本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已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但对停用干扰素后肝炎复发的机制尚不清楚,尤其是已表明血清HCVRNA的消失并不预示对干扰素有长期反应。为了评价干扰素对HCV复制的疗效,作者利用一种选择性、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和血清中的HCV RNA正、负链。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了解血清HCV重新出现和经常复发的基础,作者研究了α-干扰素(IFNα)治疗后作为HCV潜在贮存场所——肝脏的作用;检测治疗前肝组织的HCVRNA序列,并比较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这项随机多中心试验,用重组人IFNα-2b治疗2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  相似文献   

4.
本文43例HCV RNA阳性的患者随机分别接受α干扰素(IFN-α)或β干扰素(IFN-β)6MU治疗。选出其中16例患者来评价IFN对HCV RNA的影响。这16例抗-HCV均阳性。在治疗前、治疗期间(第1、2和4周)和治疗后(每2个月1次,共6个月)采集血清标本。另选择16例抗-HCV和HCV RNA均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作为对照。用逆转录法和套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结果表明,开始16例患者血清HCVRNA均阳性,经IFN治疗后第1周,有11例HCV RNA转阴,2例2周后转阴。在治疗期间,13例HCV RNA转阴的患者,其血清ALT水平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抗_IFN及血清分型与派罗欣(聚乙二醇IFNα_2a注射液)疗效的关系。方法接受派罗欣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2例,用ELISA法进行血清分型及抗_IFN的测定。结果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血清1型、血清2型及血清1 2混合型阳性率分别为50.00%(16/32)、31.25%(10/32)及18.75%(6/32)。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总体抗_IFN检出率为53.13%(17/32),其中HCV血清1型、2型及1 2混合型阳性率分别为:31.25%(10/32)、15.63%(5/32)、6.25%(2/32),血清1型与2型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派罗欣治疗后,血清2型患者HCVRNA含量<103拷贝/ml,血清1型患者HCVRNA仍>103拷贝/ml。结论3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血清1型为主;派罗欣治疗后血清2型效果优于血清1型。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治疗反应的判断仍以血清ALT水平是否正常做为判定指标。虽然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清除率是干扰素治疗结果较好的评价指标,但由于HCV RNA的检测需要PCR等技术,因而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血清补体冷激活(低温保存的血清丧失溶血活性的现象)测定来评价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后HCV RNA滴度的变化以及HCV携带者病毒血症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前,干扰素(IFN)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疗效监测,需要重复静脉采血。本文旨在评价接受IFN治疗的慢性HCV感染患者,其血清与唾液标本中HCV存在的情况,了解唾液能否替代血液,用于监测IFN治疗慢性HCV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病毒和宿主因素及治疗过程中不同病毒学应答模式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IFN)治疗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预测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0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病毒载量、IFN种类、治疗过程中不同的病毒学应答模式以及年龄、性别、体重、肝脏脂肪变性等多种因素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HCV基因分型应用直接测序法,HCVRNA载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持续应答(SVR)组和无应答(NR)组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差异;NR组脂肪肝患者明显多于SVR组(χ2=5.662,P﹤0.05);HCVRNA载量两组无差异(SVR组6.32±0.828vsNR组6.08±0.892);基因型1b型患者的SVR率(35.7)低于2a型(67.7),Peg-干扰素治疗SVR率(67.7)高于普通干扰素(41.7)。SVR组RVR获得率达71.4,明显高于NR组(12.5);EVR的获得率两组均较低(28.6vs25),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毒和宿主因素中,年龄、性别、体重与干扰素疗效无关,肝脏脂肪变性、基因型1b型患者干扰素治疗SVR率较低。长效干扰素疗效高于普通干扰素。RVR的出现对SVR的获得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和自身免疫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而确定HCV感染引起肝细胞损伤的致病机理对那些血清HCV RNA和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治疗是必要的。本文针对血清抗-HCV、HCV RNA和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短期应用强的松治疗后无应答再用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应答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IFN)是一种强有力的抗病毒、抗增殖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淋巴因子,在治疗丙型肝炎(HC)的众多药物中它的疗效最佳.但用来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复发率较高.近几年国内外许多研究探索了丙肝病毒(HCV)的基因型、HCVRAN水平及其它因素与IFN疗效的关系,将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含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抗体的免疫复合物可引发补体的冷激活,因而其水平可反映病毒血症,从而补体的冷激活可被用作HCV病毒血症的指标。已发现接受干扰素(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的冷激活的消失与对IFN的效应相一致。由于低温贮存后血清的溶血试验易于应用,不需传统补体试验的严格温度控制,因而补体的冷激活可能是监测接受IFN治疗患者的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2.
α-干扰素(IFNα)治疗可使40%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的血清ALT活性降至正常,但停药后,有效者中至少半数复发。虽然有研究表明IFNα治疗后血清ALT降至正常者的血清HCV RNA可能阴转,但生化证据完全或持续有效者是否伴有持续性HCV消失尚不明了。 本研究中15例慢性HCV感染者随机接受IFNα治疗。根据对IFNα的生化疗效分为3组;(1)无效组(5例),治疗期间与  相似文献   

13.
HCV准种复杂性与干扰素疗效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 1b型患者HVR1 ,NS5A区准种复杂性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SSCP)法检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HCV准种的动态变化。结果 治疗前HCVHVR1准种的SSCP条带数 (复杂性 )≤ 3者在经干扰素治疗后HCVRNA阴转率为 71 .4 3% ,>3者HCVRNA阴转率为 1 5 .38% ,两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有效组SSCP条带数为 2 .4 3± 0 .98( x±s) ,无效组为 4 .4 6± 0 .88,两者相比 ,差异亦具显著性 (P <0 .0 1 )。而NS5A区SSCP条带数则无差异。结论 HCV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VR1区准种的复杂性与干扰素疗效有关 ;而NS5A区准种的复杂性与干扰素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IFN)是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唯一有效的药物。以前的研究采用生化指标应答来评估IFN的疗效,但在整个IFN治疗期间,生化指标并不能反应持续应答。为此本文作者采用检测HCV RNA水平以评估IFN疗效,为制定合理有效的IFN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为157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系1993年2月~1994年10月期间收治的病例。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条件:①按Desmet标准肝纤维化达F4级;②RT-PCR法测定HCV RNA阳性;③血小板计数超过  相似文献   

15.
周庆红  孙莉  杨富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844-5845
目的探讨婴幼儿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特点及HCV核心抗原检测对丙型肝炎母婴传播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对72例抗HCV(IgG)阳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进行HCV抗体(IgG)、HCV核心抗原检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VRNA。结果 72例新生儿脐血抗HCVIgG均为阳性。72例HCVIgG阳性婴幼儿血清HCVcAg阳性10例,阳性率为13.9%;HCVRNA阳性11例,阳性率为15.3%,两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P﹥0.05);6个月后婴幼儿抗HCVIgG与HCVRNA检测比较,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脐血抗HCV(lgG)阳性不能作为HCV宫内感染的依据,HCVcAg检测与HCVRNA的检测方法一致性较好,对新生儿HCV感染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于出生后6个月婴幼儿抗HCV(lgG)检测可作为HCV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慢性丙型肝炎(CHC)的干扰素治疗中何时应该终止用药,还没有一个可靠的指标。尽管治疗期间GPT降为正常,血清HCV RNA转阴,甚至肝组织中HCVRNA也转阴,但在停用干扰素后CHC仍有可能复发,因为在这些患者中有残存的HCV,机体的免疫应答持续存在。作者检测作为T细胞活化指标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相似文献   

17.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原,也是散发性肝炎的常见原因,感染HCV后约10~25%的患者最终发生肝硬变。由于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应答率较低,因此作者选用熊去氧胆酸(UDCA)与IFN联用,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进行了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参加本研究的80例患者(男46例,女34例)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年龄18~70岁,ALT高出正常值上限1.5倍以上6月余,血清抗-HCV阳性,肝组织活检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排除了慢性失代偿性肝病。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病毒准种感染及干扰素疗效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患者体内常有丙型肝炎病毒(HCV)准种感染。准种感染不仅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与干扰素治疗的疗效有关。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HCV基因型的变异是一个重要原因。对HCV感染者体内HCV基因型的分析将有助于干扰素疗效的预测,并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9.
对于单用干扰素(IFN)无效或疗效不稳定的慢性丙型肝炎(CHC)病人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毒唑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治疗CHC时虽不能从血液中清除HCV RNA,但经初步研究表明,当与干扰素联合使用时,对治疗CHC有较好的效果。为进一步证实两药联用的协同作用,作者选择曾用IFN治疗无效或疗效不稳定的10例CHC病人(6例无效、4例疗效不稳定)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与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0例正常对照者、24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IL-18与IL-10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与IL-1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及HCV携带者(P<0.05),且其值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值呈显著正相关;经干扰素治疗后,IL-18与IL-1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干扰素治疗前,血清中IL-10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治疗无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完全应答组。结论IL-18与IL-10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并可用于评价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血清中IL-10水平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