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金淑仙  李月文 《云南医药》1990,11(6):350-352
本文报告了919例血清乙肝标志物检测结果。其中HBsAg阳性625例,HBsAg阴性294例。在294例HBsAg阴性者中,检出其它标志物(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阳性135例。结果表明,仅单项检测HBsAg不能全面了解HBV感染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进行“两对半”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检测与两对半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病情HBV-DNA阳性率和两对半检测结果差异。方法 选取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375例乙型肝炎患者病例为研究资料。比较不同乙肝两对半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结果患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差异,将患者根据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乙肝两对半结果差异,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比较三组患者乙肝两对半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不同乙肝两对半类型患者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V-DNA阳性组患者HBsAg、HBeAg水平高于HBV-DNA阴性组,HBsAb、HBeAb、HBcAb水平低于HBV-DN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sAg、HBeAg水平与HBV-DNA呈正相关(P <0...  相似文献   

3.
PreS1Ag与乙肝病毒“两对半”同步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PreS1Ag与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PreS1Ag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乙肝"两对半"同步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每次"两对半"检测中HBsAg阳性的受检者标本进行PreS1Ag检测,检验结果根据乙肝"两对半"结果模式进行统计。结果:212例HBsAg阳性血清标本共检出PreS1Ag阳性标本160例,阳性率为75.5%;"两对半"项目顺序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两对半"模式为"+-+-+"者71例,其中PreS1Ag阳性65例,阳性率为91.5%;"两对半"模式为"+--++"者83例,检出PreS1Ag阳性62例,阳性率为74.7%;"两对半"模式为"+---+"者48例,检出PreS1Ag阳性30例,阳性率为62.5%。结论: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及"+---+"模式PreS1抗原阳性率都比较高。因此在临床中,大家在重视乙肝"大三阳"的同时,不能忽视"小三阳"、"+---+"等其他模式的乙肝患者。PreS1Ag作为判断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传染性强弱的新指标是对乙肝"两对半"的很好补充,与"两对半"同步检测会使检查结果更加准确科学。PreS1Ag检测容易,尤其适合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方法对3260例血清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并且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60份血样初检出HBsAg阳性145例,初检阳性率为4.45%,对阳性结果进行乙肝两对半复核检测,确定HBsAg阳性132例,报告阳性率为4.04%,假阳性率为0.39%,13例假阳性中静脉血样9例,耳垂血样4例,追踪这部分假阳性原始血样,分别存在凝固不全、溶血、脂血、血量过少等状态。结论酶联合免疫法是目前表面抗原检测的首选方法,该方法应用时间长,结果可靠,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7,(11):814-8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与乙肝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107年3月门诊以及住院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后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100例(观察组),随机选取健康者8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的RF因子、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RF检测的结果显示观察组乙型病毒性肝炎阳性者32例,阳性率为32.0%;对照组阳性者8例,阳性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病毒感染者抗-HBs阳性者30例,其中检测显示为RF阳性者18例,经F(ab')-HRP中和血清中的RF之后重测抗-HBs,发现有4例转为阴性,计算可知其假阳性率为22.2%,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患者血清呈RF阳性会直接影响抗-HBs检测结果,易使医师对已经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判。血清生化分析显示,血清中含乙肝表面标志物的患者中,12例为阴性。对40例RF因子阳性的血样做乙肝两对半抗原检查阳性12例,阳性率为30.0%,抗体阳性34例,阳性率为85.0%,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RF阳性的检测有明显的影响,在诊断中易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利用HBV-DNA检测等辅助手段进行乙肝确诊,中和患者血清RF之后重新检测抗-HBs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因误诊和漏诊耽误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 有258名代表参加,收到论文459篇,大会报告51篇,专题交流307篇。资料提示儿童输血性肝炎中84%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在既往诊断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中,近半数为HCV感染。HCV患儿70%可发展为肝硬化。普查幼儿园、小学生及儿科患儿1009例,结果抗HCV(+)占0.4%,丁型肝炎抗体阳性率0.14%,均发生于HBV(+)者,33%小于4mo龄。治疗方面:国产干扰素治疗小儿乙肝HBsAg阴转率31.3%,HBeAg63%阴转。猪芩多糖20—40mg/d治疗小儿慢乙肝216例,HBeAg阴转75%,抗HBe阳转  相似文献   

7.
袁玉娥 《哈尔滨医药》2011,31(5):349-349
目的了解我院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乙肝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年龄在18~72岁的在我院收治的219例乙肝患者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皆为阳性)89例,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皆为阳性)52例。结论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普查乙肝两对半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灵敏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技术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8-11~2020-10 HBV感染患者94例,根据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分为3组,A组(n=21)均为大三阳患者,B组(n=45)均为小三阳患者,C组(n=28)为其他类型患者,均行高灵敏HBV-DNA及乙肝两对半检测,统计3组HBV-DNA阳性率及HBV-DNA浓度分布情况,比较HBsAg、HBeAg检出结果与HBV-DNA阳性符合率。结果:3组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85.71%(18/21)>B组28.89%(13/45)>C组7.14%(2/28)(P<0.05);3组不同HBV-DNA浓度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HBV-DNA浓度分布>B组>C组(P<0.05);HBV-DNA阳性患者中,HBsAg阳性符合率为93.94%(31/33),明显高于HBeAg阳性符合率54.55%(18/33)(P<0.05)。结论:高灵敏HBV-DNA技术与乙肝两对半检测具有互补作用,其HBV-DNA与HBsAg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乙肝两对半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820例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受检者的临床资料。820例受检者均接受乙肝两对半、血脂、尿常规、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丙肝等检查项目。重点分析体检者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结果我们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72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312例。其余436例受检者全部标志物均为阴性。我们对HBsAg阳性的72例体检者进行血清标记发现,大三阳34例,小三阳28例,小二阳10例。结论乙肝两对半检查,是乙肝诊断、预防及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临床检验中,检验者应认真严谨、规范操作,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x^2=11.65,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颖 《中国处方药》2014,(10):76-76
目的在临床患者调查中,对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检查、抗体放散试验阳性的调查中存在的交叉反应性抗体(抗C)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关系作初步探讨。方法对母婴血型不合、出生7 d内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静脉血进行HDN血型血清学检测,对抗体放散试验结果阳性的50例再进行抗C的检测。结果在80例母/子血型O/A组合中,抗体放散试验阳性23例,抗C存在6例;在78例母/子血型O/B组合中,放散试验阳性26例,抗C存在4例;另外,存在抗C与不存在抗C的患儿红细胞免疫性破坏的程度即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几乎一致。结论在抗体放散试验阳性结果中,交叉反应性抗体不一定存在,即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红细胞上不一定存在抗C;但患儿红细胞上有抗C的存在,临床即可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狼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提高对新生儿狼疮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例新生儿狼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转归及其母亲的相关疾病情况。结果:10例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中男5例,女5例;均出现皮肤损害,4例有肝脏损害,1例先天性心脏传导束发育异常,1例血液系统损害。患儿均有抗核抗体阳性和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有2例母亲产前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余母亲均为无症状,仅有抗核抗体阳性和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除1例放弃治疗后失访,其余患儿均随访10 d~3年,患儿皮疹及其他症状均随自身抗体消耗而消失。结论:新生儿狼疮综合征临床主要以一过性皮疹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肝脏、血液系统、及先天性心脏传导束发育异常。其症状可随着自身抗体消失而自愈。母亲以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无症状的自身抗体阳性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对其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9例,HBsAb单阳性者114例,HBsAg单阳性者4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2例,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率为95.3%;观察组婴儿12个月龄时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19例,HBsAb单阳性者53例,HBsAg单阳性者12例,HBsAg、HBeAg双阳性者5例,婴儿乙肝感染率为19.2%;经统计学方法分析,χ2=11.65,P〈0.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结合使用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患者输血前检查的结果分析对临床输血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拟输血患者其输血前状况,探讨输血前检查对于临床成分输血的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1346例患者的乙肝两对半、抗HCVIgG、TP抗体和抗HIV1。结果用ELISA法检测输血患者1346例,其中HBV、HCV、HIV、TP感染患者,分别为12.48%、2.08%、0%、3.57%,输血前检查阳性患者205例,阳性率为15.23%。结论常规使用ELISA法检测HBV、HCV、HIV、TP,基本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可提高医护的防范意识,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99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以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在阿拉尔塔北医院的预防接种效果。方法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诊断溶剂盒(酶联免疫法)单一试剂盒(HBsAg)和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成套试剂盒。结果用酶标仪读数〉2.1判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结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很好很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AART)状态下HIV/AIDS患者合并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的流行状况以及相关血清生化和病毒学特征。 方法 对122例正在接受HA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采集血标本,使用酶免法(MEIA)检测乙肝五项指标(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肝功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运用RT-PCR法对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标本以及表面抗原和/或核心抗体阳性标本分别进行HCV-RNA以及HBV-DNA测定。以43名单纯HC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 结果 122名 HIV/AIDS患者,乙肝五项指标全阴性97例(78.86%),表面抗原阳性3例(2.46%),表面抗体阳性者总计19例(15.57%),单纯核心抗体阳性者3例(2.46%)。HCV 抗体阳性84例(68.85%),84例HCV抗体阳性标本中HCV-RNA 阳性58例(69.05%),HIV/HCV/HBV合并感染者为0。HIV/HCV合并感染组 HCV-RNA 水平与感染者性别,CD4+ 细胞数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HIV/HCV合并感染组与单纯HCV感染组 HCV-RNA水平、肝功能异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HIV感染者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HIV/HCV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HIV/HCV合并感染与单纯HCV感染者血清生化及病毒学改变相似。  相似文献   

17.
王彧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002-2003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在乙肝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3~11月以乙肝"两对半"的检查结果中几种常见模式为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在大三阳,即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原(HBeAg)、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88.9%(8/9);在小三阳,即HBsAg、HBV e抗体(HBeAb)、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6.9%(2/29),在HBsAg、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14.3%(2/14),在单纯HBsAg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5.0%(1/20)。PreS1抗原阳性与HBsAg、HBeAg、HBcAb阳性相关(P〈0.05)。结论 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可有效地对乙肝诊断进行补充,可初步了解及尽早发现乙肝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浦口区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2009~2010年进行预防性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抽取空腹血样3~5 ml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25 324例接受检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1074例,检出率为4.24%,HBV标志物五项[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全阴者11 322例次,占44.71%.乙肝大三阳102例,检出率为0.40%,其中男84例,占82.35%,女18例占17.65%;乙肝小三阳524例,检出率2.07%,其中男318例,占60.69%,女206例,占39.31%.结论 受检者存在感染的概率较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没有保护性抗体的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或补种.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Pre-S1蛋白与“两对半”、HBV—DNA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癌病毒DNA(HBV-DNA)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92例表面抗原阳性标本的Pre—S1抗原和乙肝“两对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200例乙肝表面e抗原(HBeAg)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89.5%,HBV-DNA阳性率92.0%;280例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阳性率42.9%,HBV.DNA阳性率32.1%;100例HBeAg和抗-HBe均为阴性乙肝患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27.0%,HBV.DNA阳性率23.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S1抗原与HBV—DNA总符合率为93.1%。在HBV.DNA的低拷贝(103—106copies/ml)中,前S1抗原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eAg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1蛋白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与HB-VeAg、HBV-DNA呈正相关,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122例小儿病毒性肝炎患儿血清进行乙肝5项、抗—HAV—IgM、抗—HCV、丁肝3项、抗—HEVIgM、PCRHBV—DNA和HCV—RNA检测,对上述检测阴性患儿血清增检CMV DNA和嗜异凝集抗体。结果:4例(3.3%)患儿上述7种病毒感染标志物皆阴性,暂定为病原不清性病毒性肝炎;95例(77.9%)患儿血清一种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阳性,其中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依次为56.8%、33.6%、4.2%、1.1%和4.2%。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病毒感染者23例(18.9%),其中甲乙和乙丁分别占11/23及3/23;甲丙、乙丙丁和丙戊各占2/23;甲乙丁、乙戊和甲乙戊各占1/23。未检出巨细胞病毒DNA和嗜异凝集抗体。值得注意的是15例慢肝者中,10例为单独乙型肝炎,4例为乙肝与丙肝及丁肝重叠感染,1例为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