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临床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03~2012-04期间,在我院病理中心明确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25例,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5例中良性6例,交界性4例,恶性15例;各组间结果分析表明,在GISTs中CD 117和CD 34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17在GISTs不同部位、良性、交界性、恶性组之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GISIs的鉴别诊断中CD117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6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和Desmin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GIST中恶性4例,交界性2例,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形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标记CD1176例全部阳性,CD344例阳性。结论GIST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数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彭友 《西南军医》2014,(5):533-53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显示21例为良性GIST,4例为恶性肿瘤,11例为混合性的肿瘤疾病。随访两年发现3例因肿瘤复发致死,2例于术后4周肿瘤复发后再行手术治疗,其他患者基本正常。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检查较为复杂,需要借助相关的病理检查才能证实。利用手术治疗GIST患者,疗效良好,并且靶向技术的辅助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 -01~2011 - 1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病变部位为胃29例,小肠及小肠系膜8例,结直肠4例.所有41例均行手术治疗,29例(70.7%)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免疫组化:CD117(+)38例(92.7%),CD34(+ )36例(87.8%).结论:GIST临床无特征性表现,超声内镜有助于诊断,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前转移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在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6例,直肠间质瘤1例。病理诊断1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15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唯一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病例资料 患者,女,52岁.因间断上腹部胀痛不适2月余,加重1周就诊.查体:左上腹可触及一大小25 cm×18 cm肿块,边界不清,表面光滑,活动度欠佳,轻压痛.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CT表现和病理相关性,提高CT对该病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IST的CT征象,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8例GIST(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肝胃韧带1例,腹膜后1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良性7例(38.9%),病灶长径1.5-5cm,平均4cm;交界性3例(16.7%),病灶长径3-6.5cm,平均5.8cm;恶性8例(44.4%),病灶长径5-25cm,平均10.3cm。CT表现为大小不等圆形或类圆形分叶状影。其中,原发胃肠道肿瘤15例(哑铃型3例,腔内型4例,腔外型8例),密度均匀9例,病灶直径平均4.5cm,密度不均匀6例,病灶直径平均9cm,胃肠道外肿瘤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直径平均5cm,密度不均2例,病灶直径平均14.9cm,增强扫描直径小于5cm或良性GIST,强化均匀,直径大于5cm或交界性、恶性GIST,强化不均,内见大小不等不规则或囊状低密度影。与病理学对照,CT判断GIST良恶性符合率为77.8%。结论GIST影像表现与病理特征相关,肿瘤体积较大,密度不均,边界模糊,包膜强化不连续,分叶状生长,是提示恶性间质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37例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CD117、CD34、Actin、S-100四种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原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0例均表达CD117,阳性率100%;原诊为平滑肌瘤及平滑肌肉瘤的17例表达CD117,阳性率94.5%,其中2例只表达Actin.37例肿瘤中表达CD34阳性率72%、Actin阳性率56%、S-100阳性率10%.结论 在37例肿瘤中,35例为胃肠道间质瘤,占94.6%.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间叶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对本院2001—2005年收治的6例胃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以黑便为首发症状4例(其中1例伴呕血);上腹疼痛1例;1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4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其中2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幽门成形术,2例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1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根Ⅰ),1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2月~2年,其中3例失访,3例经胃镜检查无复发。结论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不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胃肠是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与经典的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症状出现晚且无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胃肠道钡餐造影、CT、MRI检查对GIST的定位有帮助,但定性诊断方面的经验仍较欠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胃肠道X线钡餐造影、CT、MR表现,并对其部分误诊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GIST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22例,小肠7例,胃肠道外2例;肿瘤平均直径6.5cm。病理分型:良性6例,交界性7例,恶性18例。临床表现多为腹部不适(18/28)、消化道出血(13/28)、腹痛(11/28)和消瘦(5/28)。主要影像学表现为粘膜下富血供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s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应手术完整切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但不能定性,确诊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多层螺旋CT (MS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经手术或病理确诊的97例GISTs患者临床资料、MSC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危险度分级,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形态、最大径、密度、钙化、边界、生长方式、溃...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共19个病灶,病灶直径2~5cm,经肝动脉灌注FuDR、CDDP、EPI-ADM,用超液化碘油和明胶海绵作动脉栓塞,每例平均2~4次。结果DSA显示GIST肝转移灶动脉血供丰富,染色明显,经TACE治疗后,肝转移灶未见缩小,碘油较快被清除,4例患者无CR或PR,2例改服伊马替尼有效。结论有限的病例显示TACE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未见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8.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8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者20例,腹部包块者9例,黑便者11例,肠梗阻者3例,贫血症状者7例。  相似文献   

19.
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94,自引:1,他引:9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螺旋CT平扫,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肿瘤位于胃部8例,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各1例。本组良性者,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恶性者,有如下特征:(1)肿块直径≥7cm;(2)肿瘤边缘有分叶;(3)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4)肿瘤的溃疡大而深;(5)瘤旁常伴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6)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7)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54.5%(6/11),超声内镜定位准确度为87.5%(7/8)。病理学检查肿瘤为良性者3例,恶性者7例,增生活跃者1例。cT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72.7%(8/11),超声内镜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62.5%(5/8)。结论CT和超声内镜结合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4例行CT检查,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7例行电子纤维内镜检查。结果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2例,食管上段及食管下段至贲门各1例。病灶检出率: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100%,CT检查75%,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00%,内窥镜检查100%。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内窥镜检查是胃肠道间质瘤筛选的重要方法,CT检查和动脉血管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向腔外生长型定位及判断良恶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