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每年有4%~8%的患者可能再次出现心绞痛等心肌缺血症状,血栓形成和再狭窄是其主要原因之一。CABG同时损伤冠状动脉和旁路血管,血流动力学发生紊乱,表现为血管舒张或血管收缩减弱,引起内皮细胞缺乏和吻合口局部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使局部内膜增厚,这是形成旁路血管内膜迁移和增生以及导致粥样硬化的基础。再狭窄是一个复杂的生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中寻求动脉材料作旁路移植,减少因大隐静脉桥(SVG)阻塞对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34例冠心病患者以乳内动脉(IMA)和桡动脉(RA)作为血管桥行CABG,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制备动脉桥,应用药物防止动脉痉挛。结果 取乳内动脉35根,桡动脉20根,大隐静脉11根,平均移植血管1.94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2.9%。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行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大隐静脉是CABG中最常使用的桥血管。但是在临床中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却不尽人意,超过50%的大隐静脉在移植后10年内闭塞。提高大隐静脉通畅率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种新型的“No-Touch”技术被报道可以大大提高大隐静脉的远期通畅率——在获取大隐静脉时保留外膜以及血管外周组织,减少器械对静脉的接触,避免高压扩张。尽管目前已有多项“No-Touch”技术的临床试验在进行之中,但No-Touch技术提高大隐静脉通畅率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仍是治疗终末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首要治疗方法。虽然左乳内动脉是左前降支血运重建的首选,并且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采用一侧或双侧桡动脉作为移植血管材料达到全动脉化CABG~([1])。早期CABG中需要大量的移植血管,使得自体大隐静脉成为最常用的血管移植  相似文献   

5.
大隐静脉一直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最常用血管材料之一,但静脉桥血管远期通畅率低,是目前CABG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最新文献及研究进展,就CABG后静脉桥血管可能的堵塞机制及提高静脉桥远期通畅率的几种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当前医治冠心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1],然而术后10年内静脉桥血管发生再狭窄甚至闭塞的概率高达50%[2],因此评估CABG疗效的最主要目标之一是桥血管的通畅程度。目前国内外CABG采用最多的移植血管是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z)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隐静脉内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取9例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新鲜大隐静脉(HSV),每例静脉段随机分入5组,分成HSV组、对照组、AngⅡ组、TMPz组及TMPz+AngⅡ组,除HSV组外,其余4组均体外培养14d。对HSV组及培养后各组标本进行取材固定,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结果体外培养人体大隐静脉能产生明显的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殖。TMPz组及TMPz+AngⅡ组内膜厚度、增生指数及PC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AngⅡ组(P〈0.05);而凋亡细胞百分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ngⅡ组(P〈0.05)。结论TMPz可以促进平滑肌细胞凋亡,抑制体外培养人体大隐静脉内膜增厚及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动脉桥血管被广泛使用且远期通畅率高,但大隐静脉移植物仍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使用最多的桥血管,而大隐静脉移植物术后10年通畅率大约60%。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心内膜增生和粥样硬化等。防治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血管外支架。现就上述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胸廓内(或胸)动脉是选择绕过阻塞的冠状动脉的移植物,因为它多年仍保持通畅和功能正常。当需要额外的血管来建立旁路,外科医生通常选用从大腿取出的隐静脉。然而这些静脉在几年内将可能会出现血小板阻塞。  相似文献   

10.
孙文宇 《山东医药》2005,45(33):61-61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为经典手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术式. 1大隐静脉-CABG 大隐静脉最容易获取,来源丰富、口径大,有足够的长度可以使用,管壁较坚韧,易于缝合,故仍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CABG材料.由于其操作较简单,更适用于刚开展CABG者、急诊CABG术和术中临时决定行CABG时.切取大隐静脉的长度应根据需要而定,一侧整根大隐静脉长65~75cm,一般可做3~4支血管桥.解剖大隐静脉,从近端向远端分离,尽量减少刺激,引起长时间痉挛.可用含罂粟碱的温盐水纱布覆盖以缓解痉挛,忌损伤内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一种常规方法 ,但是由于所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 ,导致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治疗常用的血管为大隐静脉 +乳内动脉为标准手术术式。然而诸多原因限制 ,有时大隐静脉不适合作为移植材料。本研究对大隐静脉与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材料进行比较。方法 接受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35例 ,平均年龄 77岁 ,接受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 15例 ,平均年龄 75岁 ,二组之间 ,体重 ,心肌梗死病史 ,心功能 ,平均每例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平均移植血管数没有明显差别。结果 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和乳内动脉 +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之间 ,乳内动脉的五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 96 %和94 % ,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大隐静脉的通畅率为 70 % ,上臂头静脉为 4 8% ,二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 (P>0 .0 5 )。结论 通过两组间的 5年累计通畅率的比较 ,我们认为在高龄病人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效果差 ,术后通畅率低 ,但可以作为移植血管的最后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桥有乳内动脉、桡动脉和大隐静脉,3种桥血管不同的组织结构、对血管活性物质不同的反应性和血管壁平滑肌受体分布的不同,与移植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及近远期通畅率密切相关,是关系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桥血管结构、功能的了解,有助于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合适的移植血管,为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远期通畅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其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动脉作为移植材料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数量限制了它的使用。大隐静脉仍然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主要移植材料,而静脉桥再狭窄严重影响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疗效,其再狭窄机制一直在研究中,现就目前的一些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现今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术后5~10年内约25%~50%的桥血管会发生再狭窄或者闭塞[2],评价CABG疗效的最主要指标之一是桥血管近、远期的通畅率。国内外CABG采用最多的移植血管是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和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由于IMA长度受限以及冠心病患者大多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所以自体SV仍然是CABG术中最常用的桥血管移植材料[3]。如何提高静脉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已经成为CABG术后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静脉桥血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动脉血管作为移植血管材料有其自身优势,但对大多数患者而言,自体大隐静脉仍然是最常用的移植血管材料.新内膜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静脉桥再狭窄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的防治方法包括药物、血管外支架、扩张液和基因治疗等,其中基因治疗为再狭窄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旁路移植术已成功地运用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但仍有10~20%的病例因动脉粥样硬化累及远端血管,致使血管移植术的有效性及通畅程度受到限制.冠状动脉弥散性阻塞性病变时,附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清除阻塞斑块,可为移植血管创造条件,但对其适应证和效果尚有争论,且无长期效果的估价.德克萨斯心脏研究所在1970至1984的14年中共作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0,464例,其中单纯血管移植术27,095例,附加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3,369例  相似文献   

17.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仍然是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自体大隐静脉是目前最主要的移植管道~([1-2]),但是移植静脉内膜增生(IH)却严重影响其远期通畅。严重的IH导致患者再次行血管重建手术,甚至出现心肌梗死或者死亡~([3])。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IH所导致的术后并发症都是一个严重的负担。移植静脉的生物学特点决定其必须通过调节机制来重构自身结构适应新的动脉环境~([1])。IH可以帮助静脉适应新  相似文献   

18.
【】 目的 对比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用于高龄CAB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0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龄患者196 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 组,98 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 组,98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术后下肢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 与CVH组相比,EVH组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小于CVH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集的大隐静脉质量、总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明显降低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效果满意。内窥镜采集大隐静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是安全的和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19.
陶登顺  王辉山 《心脏杂志》2006,18(5):585-587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血管桥再狭窄的发生,主要机制为手术创伤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血管内膜肥厚及晚期的血管粥样硬化改变。其中内膜肥厚是导致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而内膜肥厚的核心机制为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及迁移。血管再狭窄的防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放射治疗及其他一些方法。目前的研究显示,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则是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主要的外科治疗手段,自体大隐静脉是CABG中最常使用的桥血管,但其远期再狭窄率高,严重影响了桥静脉的使用寿命。本文将从手术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分压变化、静脉本身特点等因素出发探讨桥静脉再狭窄机制,并对其防治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