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方法检查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发现隐性WPW二例,并成功的多次诱发了SVT。其中房室结前传型与房室结逆传型折返性心动过速各一例。本文从心电生理的观点讨论了隐性WPW形成的原因及经食道心房调搏能对其诊断的机理。对两例患者存在隐性WPW及电生理检查使其呈现WPW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本技术安全、简便、重复性好,是发现隐性WPW的一种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经食道程控心房调搏诊断隐性Kent氏束预激综合征10例。分析隐性Kent氏束预激综合征在心电图上不显示波的几种原因,如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和分道传导速度的关系,旁道存在“决平衡阻力”等。探讨了心房调搏诊断隐性Kent氏束预激综合征的价值。提出旁道不应期如小于270ms,一旦发生心律失常,有导致室颤的危险,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85年5月~1987年3月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对14例预激综合征(WPW)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对有阵发性室上速(PSVT)史者22例,心悸者4例,无症状者(B型WPW)2例。进行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其中调搏前心电图  相似文献   

5.
预激综合征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WPW+SVT)可用心房调搏纠治,但起搏治疗历来采用右心插管技术,难于推广应用。本文报告16例WPW,35次SVT发作,都经食道心房调搏中止。鉴于方法简便、无创伤、安全,有实用价值,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食道程控心房调搏诊断隐性Kent氏束预激综合征10例。分析隐性Kent氏束预激综合征在心电图上不显示δ波的几种原因,如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和旁道传导速度的关系,旁道存在“失平衡阻力”等。探讨了心房调搏诊断隐性Kent氏束预激综合征的价值。提出旁道不应期如小于270ms,一旦发生心律失常,有导致室颤的危险,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是测定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的一项无创伤性新技术,虽为无创性检查,但因操作不当或其他因素也有严重意外事件发生。我院1985年2月~1998年5月经TEAP对可疑病窦综合征836例进行窦房结功能测定,其中21例发生严重意外事件,现...  相似文献   

8.
对10例 W-P-W 患者经食道调搏进行了电生理检查,测定的ERP_(AP)为276.6±43.2ms,其中3例为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短 ERAp(<270 ms);4例为隐匿型 W-P-W;4例经调搏诱发了室上速发作;对1例 W-P-W 患者进行了药物观察试验。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在临床电生理检查中已渐普及。其方法简便易行,在预激综合症(WPW)的初步电生理检查中的价值已被公认,我们应用TEAP在临床检测WPW,就其典型病例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4例,均无心脏增大,心功能不全依据,检查前三天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按常规从鼻腔插入4极电极导管并定位,采用心房早搏刺激程控扫描或连续起搏法,起搏输出电压为2倍舒张期阈值,脉宽10ms。记录V1或V1、V3、V5同步记录。  相似文献   

10.
经食道心房调搏1095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形字我科1997-01/2000-01门诊或住院患者怀疑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1095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7例进行经食道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在行窦房结功能检查中81.5%患者(22例)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18.5%(5例)患者为窦房结功能低下。1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食道调搏超速抑制法治疗均终止发作。结论: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具有无创、安全、简便、有效的特点,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本文对12例疑有PSVT患儿进行食道心房调搏检查,10例诱发出室上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收治12例患儿均有反复发作心慌、胸闷史,男女各6例,年龄8~14岁;病史半个月~10年,起病最早年龄2岁,发作频繁者每月1~2次,发作持续时间短者1~3小时,最长达15小时.入院时心电图正常7例,室上速2例,预激综合征3例,全部患儿经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二、方法与结果:用CF—4型多功能心脏电生理程控刺激仪(苏州产品),心电监护并记录,导管深27~35cm,电压17~25V,刺激方法用S_1S_1、RS_2、S_1S_2或再加S_3刺激.12例患儿诱发出室上速10例(附表),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6例(1~6),房室结  相似文献   

13.
1,1对象我科1997年4月至2006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者怀疑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共计1095例(女616例,男479例),其中女性年龄8岁-69岁,平均年龄33.5岁;男性年龄13岁-74岁,平均年龄35.9岁.  相似文献   

14.
<正> 经食道心房调搏是诊断和治疗某些心脏疾病的一种无创性电生理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易行。我们自1983年发展此项检查,为探其讨临床价值,现就其中40例分析如下: 一、病例选择男23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其中窦性心动过缓或阵发性窦缓30例;阵发性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交界区节律2例;冠心病2例。二、起搏器和刺激导管电极FD-1型多功能心脏程序刺激仪;国产7F双极食道导管电极;输出电压25~33V脉宽10ms;导管电极深度32~41cm;心电示波记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无创性经食道心房调搏法,研究心脏电生理所需要的设备,操作方法和适应症的选择。并总结了我们自1987年以来检查的30例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1岁,因反复发作阵发性心跳、心悸、胸闷2年,加重4天,于1987年7月1日入院。休检:T37.4℃,P190次/分,R20次/分,Bp12.0/8.0kPa。呈急性病容,神志清楚,端坐呼吸,口唇轻度发绀,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律齐,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Ⅲ级。肝肋缘下3cm,质中有触痛感,脾脏不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ECG示:室上性心动过速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经心电图证实为窦性心动过缓21例经食道心房调搏结果,重点在于讨论窦性心动过缓者窦房结与房室结的电生理变化。1资料与方法本组窦性心动过缓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7~52岁,平均年龄41.1岁;心电图检查证实为窦性心动过缓,最低心率为42次/min;采用江苏泰州电子仪器厂生产的FD-1型多功能心脏程控刺激仪,国产JD-2730型经食管心房调搏电极,导管电极置入深度25~40cm,起搏阈值20~40mv;调搏参数:非程控起搏法,频率65~210次;程控期前刺激法;药物试验:阿托品,用量1.0~1.sing,静脉注射观察10min心率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其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窦房结起搏功能低下或起搏脉冲传出障碍。目前用来诊断窦房结功能的方法主要有心脏电生理检查、药物激发试验和长时间心电监测,前者公认为最佳方法。我院心导管室经食道心房调搏,为42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食管心房调搏法测定了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c)及窦房传导时间(SACT),并用阿托品、心得安双重阻滞植物神经后重新测定上述指标,发现窦房结受植物神经影响很大,尤其在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双重阻滞前后正常值 SNRT1450ms 与1280 ms;SNRTc520ms 与480ms;SACT180ms 与160ms。主张各项指标测定应常规在植物神经双重阻滞下进行,并结合固有心率(IHR)加以分析确定。另外,就一组非临床病窦的窦缓病例,采用此法检测后提出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心房调搏术,过去都应用经静脉途径。但由于该途径是创伤性的,所以开展受到限制。经食道心房调搏开始于七十年代初期,1982年国内开始有报道。此法简便安全,无论在病房、门诊抑或基层医疗单位均可开展。介绍如下: 基本操作方法一、调搏器与调搏电极:调搏器有固定频率型和按需型两种。调搏电极可用单极或双极。由于双极刺激主要局限于电极附近的范围,不像单极容易引起胸部骨骼肌被刺激而收缩。因此一般多应用双极调搏导管。有一种带气囊的双极调搏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