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脾脏抗感染免疫功能日臻重要。脾切除患者对病原易感性增加,有可能发生凶险性感染(OPSI)。据统计其中半数以上是由肺炎球菌通过呼吸道引起的,而脾脏的去留对肺脏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怎样,文献上研究得很少,尤其外伤性脾切除后自体移植脾组织能否维持肺的正常防卫能力,从而起到保留脾的作用,国内未见报道。本文就脾切除和自体脾组织移植对肺吞噬功能的影响进行动态观察,以确定其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自体脾组织移植量抗肺炎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脾脏各种功能的认识以及脾切除后严重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脾损伤后采用各种保脾术越来越多。当严重脾损伤无法保留脾脏时,很多学者仍主张将自体脾组织再移植,但移植后再生的脾组织结构及功能怎样?能否防止发生“OPSI”?尤其是对脾组织的临界移植量问题,无论在临床或是动物实验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本实验采用大鼠进行不同量脾组织网膜内移植,然后进行抗感染能力和实验研究,试图阐明移植脾组织的抗感染作用。移植多少脾组织才是抗感染的理想量,从而为临床处理严重脾损伤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脾脏有一个独特的脉管系统,能使有免疫活性的细胞暴露血液循环中。脾脏的清除功能主要是排列在髓索和边缘窦中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当活性不强的细胞通过红髓时而被清除。当脾脏切除或失去功能时,这种独特、有效的抗原捕捉功能便消失。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供及其功能恢复如何呢? 本文作者对自体脾组织移植的血供进行了观察。自体脾移植术后,将大鼠麻醉,开胸经胸主动  相似文献   

4.
蒋登金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F0002-F0002
随着对脾脏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脏不仅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而且具有内分泌、调节周围血循环量等多种功能,是维持患者高质量生存的重要器官。因此,脾修补、脾部分切除、脾切除后脾组织自体移植、脾动脉缩扎、结扎等保脾手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由于微创外科手术的兴起及影  相似文献   

5.
<正> 脾脏是体内单核巨噬系统中的主要器官,可产生细胞团刺激因子,调节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并产生促吞噬素,使粒细胞寿命增加;吞噬速度加快。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由脾切除所引起的机体多种血清成份改变和抗感染能力降低可通过脾组织自体移植得到部分或完全纠正。为此,我们对脾切除兔和脾组织自体移植兔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WBC)、嗜中性(N)、淋巴(L)、单核(M)、嗜酸性(E)、嗜碱性(B)五种分类白细胞及T细胞数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并对脾切除后动物外周血白细胞的杀菌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自体脾组织移植后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脾组织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规律,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100只小鼠进行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于术后不同时相点切取移植脾组织,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自体移植脾组织的生长特点及规律。结果 自体移植脾组织经过坏死再生过程,于移植术后6月移植脾组织与正常脾组织结构相近。结论 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有正常脾组织的基本结构,有发挥脾功能的结构基础,并具有一定的脾功能。  相似文献   

7.
脾切除和自体脾组织移植对肺吞噬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切除和自体脾组织移植对肺吞噬功能的影响陈维佩,候会池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脾切除患者对病原易感性增加,有可能发生凶险性感染,据统计其中半数以上是由肺真球菌通过呼吸道引起的,而脾脏的去留对肺脏抗感染能力的影响怎样?研究得很少,...  相似文献   

8.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损伤或切除后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引发凶险性爆发性感染(overwhelmign postsplentctonry infection,OPSI)及AIDS。当脾脏严重创伤时自体脾组织移植能够部分地恢复其结构特点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严重脾损伤后,可施行自体脾组织移植,但移植后功能怎么样?意见还不统一。本研究拟探讨不同量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中Fn和吞噬细胞活性的变化。 一、材料和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脾切除组、25%、40%、60%、80%、脾组织移植组。移植方法按文献[3]进行。移植半年后,各组动物取血1ml,,肝素抗凝备用,用改良董元标及Ludtke的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外周血中吞噬细胞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外伤性脾切除自体脾移植术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特点,特别是对带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多糖的体液免疫应答的恢复状况进行了评价。 以往的研究表明:脾切除术后的病人,发生凶险性感染或脓毒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人们对外伤性脾切除术后是否有必要行自体脾移植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脾移植患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与脾切除的病人相似。在特异性抗肺炎双球菌抗体存在的情况下,其它部位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肝脏中,可吞噬已被噬菌素调理的细菌。  相似文献   

11.
小肠浆肌膜腔内自体脾组织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增加自体脾组织移植量的方法,提高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功能。方法贵州小型香猪3头,经肌注麻醉后剖腹切除脾脏,取脾脏的1/2约150g,切成1mm×1mm×1mm小块备用。在距Treitz韧带50cm处,切取保留肠系膜血管的空肠30cm旷置,再吻合肠管恢复肠腔通道,缝闭肠系膜裂口。旷置空肠等分2段,去除肠粘膜,缝闭一端,将约50g脾组织块分别植于2段肠浆肌膜腔内,缝闭另一端口,妥善固定于肠系膜上。大网膜内移植30g脾组织作为对照观察。结果4个月饲养期间内无肠梗阻发。3段肠浆肌膜腔内脾组织再生良好,组织结构与大网膜内移植脾组织无明显差别,2段再生较差,1段形成脓肿。结论肠浆肌膜腔内移植脾组织的量较大,可作为自体脾组织的移植术式。  相似文献   

12.
在如何避免脾切除后导致的凶险性感染(OPSI),提高临床疗效上,采用不同部位和方法进行的自体脾组织移植深受关注。本文采用六只体重28~32kg Danish猪来观实植入具有血管蒂游离小肠段中的自体脾组织的再生能力。脾切除后,将原脾重约10%脾组织切成厚约2~3mm的薄片,均匀移植入一段长10~15cm,已剥去粘膜层,具血管蒂游离小肠段的浆肌层中。六个月后处死动物,观测游离小肠段内植入的脾组织。结果发现:①六只猪均存活且未发现任何感染;在游离肠  相似文献   

13.
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神经再生过程、VEGF及KDR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Wistar大鼠105只,行脾切除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分别于术后7、14、30、60、90、120、180d,采用免疫组化VEGF、KDR、NPY^ 神经纤维抗体染色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图像分析观测自体移植脾组织。结果: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d即有血管长入移植脾组织,180d再生血管接近正常;术后30d神经开始再生,180d趋于正常;术后7、14dVEGF、KDR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迅速升高,60d达高峰,180d趋于正常;术后30d出现:NPY^ 神经纤维,120、180d NPY^ 神经纤维广泛分布。结论:移植脾组织再生血管神经来源于大网膜;移植脾组织内VEGF、KDR表达量早期升高,血管再生完成时恢复正常水平;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早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4.
脾切除后的凶险性感染(OPSI)是致命的并发症,因此不同部位和方法的自体脾组织移植深受关注,本文采用6只体重28~32kg Danish猪来观率在有完整血供的游离肠段内自体脾组织的  相似文献   

15.
自体脾组织移植血供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自体移植脾组织再血管化的形态构筑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同时阐明其血供与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Wistar大鼠,行脾切除半脾大网膜内移植术,定期采用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微血管构筑;通过碳素墨水混悬液灌注后脾组织切片,观察再血管化的演变过程;借助MAS图像分析测定微血管的面积分数(Aa)。结果:自体脾移植术后180d,微血管构筑的主要特征是:中央动脉不够清楚,白髓减少,边缘窦微血管网形态不规则,呈球囊状扩张,红髓内静脉窦扩张尤为显著,形成大的“血管湖”。组织学和图像分析Aa观察到移植脾组织呈动态变化,经历一个坏死再生、再血管化的过程。结论: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再生及再血管化在术后180d基本完成,符合形态与功能相一致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脾脏外科有了长足进展,主要标志之一是对脾脏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脾脏功能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又促进了脾脏外科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自体脾组织移植(以下简称脾组织移植)在国内外已被接受为脾破裂进行保脾手术的主要措施之一。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0年4月,因外伤脾破裂无法修补,行全脾切除术后自体脾组织移植32例,术后随访观察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外源性VEGF对自体移植脾组织血管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外源性VEGF促进自体脾组织移植后血管再生与结构重建的影响,为VEGF用于自体移植脾组织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16只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组和假手术组,再将脾移植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分别于术后7、14、30、60 d于尾静脉内注射VEGF,注射后7、15、30、60、90 d取脾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血管面密度测定、免疫组化染色方法KDR的检测、KDR阳性细胞密度测定、组织原位杂交技术KDR mRNA检测。结果术后7、15、30 d注射VEGF组注射VEGF后较对照组的血管数量明显增多;术后60 d注射VEGF组注射VEGF后与对照组各时相点的组织学特征没有明显差别;术后7、15、30 d注射VEGF组KDR面积密度值高于对照组,术后60 d注射VEGF组KDR面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术后7、15、30 d注射KDR mRNA表达阳性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术后60 d注射VEGF组KDRmRNA表达阳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外源性VEGF能够促进移植脾组织内血管生长,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7~15 d开始静脉应用VEGF是促进血管再生的较理想时间;外源性VEGF可能是通过与移植脾组织内所表达的KDR结合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T细胞、sIL-2R和TNF检测对评价自体脾移植功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自体脾移植术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对脾切除组与脾移植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率、sIL-2R和TNF进行检测, 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术后一周, 脾移植组外周血CD3+、CD4+、CD8+百分率和CD4+/CD8+比值降低, 而sIL-2R和TNF升高(P<0.05), 至术后三个月逐渐接近正常; 而脾切除组, 术后外周血CD3+、CD4+、CD8+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持续下降, sIL-2R和TNF持续升高. 自体脾移植对维持机体的T细胞水平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鼠自体移植脾组织GAP-43+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移植脾组织GAP-43^ 神经纤维再生及分布规律。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105只,随机分为自体脾组织移植组和对照组,于术后7、15、30、60、90、120、180d取移植脾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显示GAP-43^ 神经纤维,并用图像分析系统,对不同时相点免疫组化GAP-43^ 染色区域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30d,移植脾组织周围大网膜内可见GAP-43^ 神经纤维,并向移植脾组织内伸展;自体脾组织移植术后60~120d,移植脾组织内再生神经纤维逐渐增多;术后180d,移植脾组织中GAP-43^ 神经纤维分布及密度接近正常。结论GAP-43^ 神经纤维于脾移植术后60d开始出现,术后180dGAP-43^ 神经纤维接近正常脾。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采用放射性碘标记的脂类乳剂测定肝、脾、肺的放射性活度和吞噬指数,并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脾切除和脾移植对肺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脾切除组动物肝的吞噬机能受到抑制,肺的吞噬功能代偿性增强,自体移植脾蛆织能部分恢复肺的吞噬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