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喹酮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抗血吸虫药物,可引起过敏性肝损害,导致胆汁淤滞综合征者甚为少见,现报告2例。 1 病史资料例1 周某,男,32岁,工人。因患慢性血吸虫病住院,用吡喹酮治疗,服药2 d(总量3 600 mg)后,出现全身瘙痒,皮  相似文献   

2.
吡喹酮在治疗各型血吸虫病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常见,其中导致室上性心动过速者约占吡喹酮不良反应的1%,笔者曾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陈××,女,35岁,农民,因上腹部胀痛不适,纳差一个月来我院就诊。查IHA 1:10( ),B超提示“血吸虫性肝损害、肝左叶大”,拟诊“慢  相似文献   

3.
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经口服吡喹酮作病原治疗1周后,大部分急血患者均可自行退热;但部分患者即使增加吡喹酮剂量,并配合用抗生素治疗,发热仍持续不退。笔者2003年6—10月采用中药治疗急血病原治疗后发热不退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例急血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大者46岁,最小者7岁,其中7—12岁的儿童6例,经病原治疗1周后,发热不退的  相似文献   

4.
曼谷热带病医院的96例猫后睾吸虫病患者,粪检虫卵计数(EPG)在10,000个/g粪以上。症状轻,无其他严重疾病。其中男性72例,女性24例,年龄16~73岁,体重24~74Kg。治疗前记录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作了血细胞计数、肝功能试验,测定了血尿素氮、血清肌酸酐和血糖及粪检。治后第60天复查。吡喹酮的用药剂量为50mg/kg,于早餐后服,服药后观察48小时,记录出现的副作用。结果,完成60天追踪观察的68例,治前粪检EPG为10,800~139,000(平均26,044.3),有66例治愈,治愈率为97.0%。2例粪检仍阳性者中,1例为25岁的男性病人,治前粪检EPG为28,800,接受单剂吡喹  相似文献   

5.
华支睾吸虫病2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就粪检查出华支睾吸虫卵阳性住院治疗者206例,进行临床分析。临床资料206例中,男性121例,女性85例;年龄5—72岁;病程6个月至29年。入院时有症状体征者173例,其中消化不良和肝区痛者各51例,肝左叶肿大26例;肝区压痛23例;有肝硬化症状体征者18例;脾肿大3例;腹水1例。无症状者33例。154例有食未煮熟鱼或鱼生史。肝功能异常者78例,粪检虫卵数EPG为200—13982。治疗均用吡喹酮每次20mg/kg,每日3次,连服2d,治疗后2wk复查。205例虫卵转阴,转阴率99.5%。1例原EPG13982者未阴转,但虫卵数减少99.9%,再服吡喹酮一疗程后,复查为阴性。讨 论华支…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1981年以来,观察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1297例,发现便血13例,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13例中男10例,女3例。年龄13~43岁.均为血吸虫病重疫区患者,其中急性血吸虫病1例,慢性血吸虫病12例。8例有治疗史,曾服吡喹酮者1例,首次未见便血。治前有腹痛、腹泻、脓血便及肝肿大者7例。粪检均查到虫卵或毛蚴;11例用Kato改良法计数,每克含虫卵30~1120只,其中100只以上63.2%(7/11),几何均数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1993年6月~1997年10月间共收治34例胆系病变引致肝损害患者,为提高对胆源性肝损害的认识,特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患者因消化道非特异症状伴肝功能急性损害收住院,其中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龄36.6±4.7岁。 1.2 症状与体征 34例患者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的黄疸、纳差、乏力、恶心、厌油或呕吐症状。伴上腹部疼痛者26例(76.4%),其中2例患者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右肩背放射痛(5.8%),伴畏寒发热者21例(61.8%),肝区叩击痛者31例(91.2%),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和梅毒有可能出现赫氏反应,我站自1986~1989年收治的156例急性血吸虫病人中,101例(64.74%)在首剂服用吡喹酮后出现畏寒,寒颤、高热,原有毒血症状加重等类赫氏反应。 临床资料 156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均系男性,轻型占58.97%(92/156),中型占28.84%(45/156),重型占12.18%(19/156)。有典型疫水接触史的占98.72%(154/156),所有病例症状、体征典型,均经粪便查获血吸虫卵而确诊。治疗方法:采用吡喹酮成人总量按120mg/kg,儿童(30kg以下者)按140mg/kg,6d疗法。其中48例于疗程结束后仍有发热或已降至正常而又回升者,加用吡喹酮,总量按60mg/kg,(30kg以下者按70mg/kg)2d疗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等在日本秋田县用吡喹酮集体治疗华支睾吸虫病,取得了较高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观察到吡喹酮对横川吸虫具有良好的驱虫作用。治疗对象是在秋田县进行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时确认为虫卵阳性的患者6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1例,年龄在21~62岁之间,40岁以上约占80%。用Bayer厂生产的吡喹酮进行治疗,为了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分别在第一天晚饭后,第二天早饭和晚饭后共服用3次,每次  相似文献   

10.
1984年8~10月,我们采用吡喹酮治疗95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结果如下: 临床资料95例中,男性82例,女性13例,年龄5~40岁,青少年约占60%。发病前1~2月均有疫水接触史,病程7天~2月。体温39~40℃者43例,其余在38.5℃左右,均为间歇热。其中轻型47例,占49.5%,中型39例,占41.1%,重型9例,占9.5%。肝剑突下4cm以上者38例:治前查肝功能82例,SGPT增高23例,最高90u;HBsAg阳性7例。心电图检查36例,有早搏1例。白细胞总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Sorafenib在吡喹酮杀虫基础上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形态学的作用。方法 65只小鼠经腹壁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周后形成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感染组(10只)、Sorafenib组(15只)、吡喹酮组(20只)和吡喹酮联合Sorafenib组(2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5只)并分组给药。吡喹酮组:150 mg/(kg·d),连续治疗2天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服2周;Sorafenib组:2天生理盐水灌服(剂量同吡喹酮组)后给予Sorafenib 2 mg/(kg·d),每日1次,灌服2周;吡喹酮联合Sorafenib组:吡喹酮150 mg/(kg·d),治疗2天后给予Sorafenib 2 mg/(kg·d),每日1次,灌服2周。正常组及感染对照组自给药开始每日1次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至实验结束。处死小鼠后取肝脏,观察肝脏形态并取部分肝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胶原纤维沉积范围,并采用IPP 6.0图文分析软件定量计算胶原纤维相对面积以反映纤维化程度。结果吡喹酮联合Sorafenib组小鼠肝脏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纤维范围显著减少,该组胶原纤维相对面积(1.86±0.87)与感染组(5.97±1.77)和吡喹酮组(3.78±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单用Sorafenib组胶原纤维相对面积(5.51±1.11)与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结论 Sorafenib在吡喹酮杀虫基础上能减轻日本血吸虫病肝脏病理损伤,二者联合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于1984年11~12月对1979年诊断为肝脾肿大型121例及历年来已进行切脾的巨脾型202例进行了随访。 一、未切脾的肝脾肿大型137例中死亡16例,随访及121例存活者中男性99例,女性22例,年龄21~72岁,45岁以上者77例,占63.6%,90%为农民。其中67例在5年内接受过病原治疗,服用吡喹酮60mg/kg,,分二日治疗55例,服用硝硫氰胺7mg/kg三日疗法12例。治前腹胀24例,粘血便21例、  相似文献   

13.
对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08-2010年收治的39例并殖吸虫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9例患儿,年龄3~10岁,其中多浆膜腔积液25例(64.1%),脑型14例(35.9%)。25例浆膜腔积液患儿中,有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和呼吸音减弱者25例(100%),其中合并化脓性胸膜炎者8例(32.0%),有端坐呼吸、活动受限和心音遥远者23例(92.0%),其中合并化脓性心包炎者2例(8.0%),腹胀20例(80.0%),肝脏肿大23例(92.0%)。14例脑型患儿中,头痛10例(71.4%),呕吐8例(57.1%),抽搐2例(14.3%),肢体强直伴意识障碍1例(7.1%)。39例患儿中,手术结合吡喹酮治疗者8例,单纯吡喹酮治疗者31例。治愈25例(64.1%),好转13例(33.3%),无明显改变1例(2.6%)。  相似文献   

14.
埃及儿童常感染短膜壳绦虫。以往一直选用氯硝柳胺七天疗法。本文报告了吡喹酮治疗短膜壳绦虫的效果。30例短膜壳绦虫男性农民患者,年龄7~28岁。用单剂量吡喹酮30mg/kg口服治疗16例,40mg/kg治疗14例。30例中29例兼患曼氏血吸虫病,或埃及血吸虫感染,8例伴有十二指肠钩虫感染。治疗前所有病人用汞碘醛浓集法(MIFC)检查粪便,至少2次短膜壳绦虫卵阳性。治疗后留院,于6周复查,以5次粪检阴性作为治愈。  相似文献   

15.
胎盘免疫调节肽治疗乙型慢活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3年,我们应用胎盘免疫调节肽治疗病毒性肝炎138例,其中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92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男性59例,女性33例,年龄5~65岁,平均24岁。均有乏力、恶心、厌油及肝功不同程度损害,DHA皮试直径平均<11.5mm。均根据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标准确诊。治愈标准为: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无变化或回缩,无压痛叩痛,肝功正常,一般情况好转,能参加一般体力劳动,观察2年以上,病情稳定并能担任正常工作。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正常。好转: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肝脾肿大无变化,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正常或轻微异常。 2.方法与结果:胎盘免疫调节肽用量:第1周  相似文献   

16.
蒿甲醚与吡喹酮联合治疗急性日本血吸虫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蒿甲醚与吡喹酮联合治疗急性日本血吸虫病,评估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6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人完全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口服蒿甲醚6 mg/kg加吡喹酮120 mg/kg联合治疗,对照组51例口服安慰剂加吡喹酮120 mg/kg.比较两组治愈率、治后21、45天粪便虫卵阴转率及减卵率、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采用双盲法.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7.7%和95.7%,治后45天粪便减卵率分别为99.1%和97.7%,治疗后平均发热天数分别为5.1 d和4.5 d,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4 d和8.9 d,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组2例病人口服蒿甲醚后腹部和背部出现荨麻疹,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呕吐.结论蒿甲醚与吡喹酮联合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与单用吡喹酮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1992~1996年,我们收治急性血吸虫病(下简称急血)239例,全部采用吡喹酮120~140mg/kg四日疗法。治程中出现不同程度腹痛58例(24.27%),经654-2口服处理,效果显著。本组男39例,女19例,年龄最大28岁,最小6岁。急血临床属重型32例,中型20例,轻型6例。 58例腹痛均发生在吡喹酮治程中。其中出现于第1天38例,第2天12例,第3、4天8例;出现腹部绞痛难忍、冷汗淋漓、辗转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1991-1995年5年间,采用对疗程吡喹酮治疗小儿急性血吸虫病3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男17例,女13例;最大13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9.8岁;其中学生22例,学龄前儿童8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发热持续时间最长21d,最短6d,平均13.7d。体温最高41℃,最低38℃,热型均为弛张型,大多于午后或晚上持续高热达40-41℃,并有畏寒怕冷,盗汗等症状。8例伴有咳嗽,咳泡沫状痰;6例颜面及眼睑浮肿;17例有腹痛及粘液血便。30例病儿均有程度不等的肝脾肿大。血吸虫病原诊断及免疫诊断均为阳性或强阳性。2治疗方法30例病儿第1疗程均按6d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吡喹酮对各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的副作用。作者通过1978~1981三年中所收治的664例血吸虫病患者的分析,认为吡喹酮引起的肝脏损害既少且轻。应用吡喹酮前肝功能正常,而用药后出现异常者占总例数的2.29%。在治疗前肝功能已有异常或合并肝脏夹杂症者中,81.4%能良好地耐受吡喹酮治疗;4.3%治后肝功能损害加重,但经辅肝药物治疗后迅速康复。上述资料提示吡喹酮远较其它传统的抗血吸虫病药物为优,可用于肝脏有损害的血吸虫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和梅毒可能出现赫氏反应。我站1986年—1989年收治的156例急性血吸虫病人中,在首剂服用吡喹酮后出现畏寒、寒颤、高热,原有的毒性症状加重等类赫氏反应101例(64.4%), 临床资料 156例全系男性,5—15岁51例,16—30岁81例,31—56岁24例,154例有明显的疫水接触史,所有病例均有典型急性血吸虫病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