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超及血流量在评估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临床透析流量不足的血透患者41例,应用彩超及血管造影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生成情况,并探讨血流量在诊断内瘘狭窄及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临床透析过程中出现流量不足的41例患者中,超声检查结果示静脉端血栓10例,静脉端非血栓性狭窄13例,吻合口血栓6例,吻合口非血栓性狭窄3例,以上结果判定均与血管造影结果相一致。彩超检查阴性的患者中,血管造影检查提示4例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彩超声检测内瘘血栓及狭窄的准确率为90.2%,检测内瘘血栓的准确率为100%,检测内瘘狭窄的准确率为80%。彩超血流量评估内瘘血栓及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当超声血流量329ml/min时判断内瘘血栓及狭窄,灵敏度为0.96%、特异度为0.87%。当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狭窄标准及超声血流量评估狭窄标准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5%可信区间为0.92~0.9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流量是临床诊断内瘘血栓及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肱动脉血流参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并发头静脉吻合口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行AVF的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超声检查和AVF功能分为头静脉吻合口狭窄组(n=37)和无狭窄组(n=59),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的平均时间流速(time-averaged mean velocity,TAMV)、搏动参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参数(resistance index,RI)、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峰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等血流参数,并比较2组数据的差异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评价肱动脉血流参数对AVF并发头静脉吻合口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2组肱动脉内径和RI比较无统计学差别(t=1.674、0.514,P=0.097、0.609)。狭窄组肱动脉血流量、TAMV、PSV、EDV水平低于无狭窄组,PI值高于无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47、5.018、4.377、5.563、9.082,P均<0.001)。ROC分析结果显示:肱动脉血流量诊断AVF并发头静脉吻合口狭窄的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52(95%CI:0.769~0.936,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76%、94.59%;其次是EDV、PSV、TAMV、PI的AUC分别为0.764(95%CI:0.650~0.877,P<0.001)、0.756(95%CI:0.640~0.872,P<0.001)、0.701(95%CI:0.583~0.818,P=0.003)、0.654(95%CI:0.518~0.790,P=0.023)。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肱动脉血流参数对预测AVF并发头静脉吻合口狭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的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前瞻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做动静脉内瘘的患者145例,根据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将患者分为功能正常组99例和功能异常组46例,比较两组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和内径差异,同时使用ROC曲线分析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和内径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功能异常组比较,功能正常组患者肱动脉血流量增高[(672.74±127.47)ml/min比(504.88±144.82)ml/min,P=0.000];头静脉血流量增高[(482.62±108.83)ml/min比(365.81±122.48)ml/min,P=0.000];桡动脉血流量增高[(284.27±81.46)ml/min比(220.48±80.73)ml/min,P=0.000]。两组患者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差异无显著性(P>0.05)。肱动脉、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均有一定诊断价值(P<0.05)。其中肱动脉血流量和头静脉血流量诊断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0.055和0.818±0.053。结论肱动脉血流量和头静脉血流量对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估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的尿毒症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彩超检查等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探讨预测AVF成熟度的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38例确诊终末期肾病并且需要行AVF手术的患者组成建模组,收集2018年1月1日~2018年8月1日拟行AVF的尿毒症患者80例,作为验证组。收集患者相关指标,经单因素筛选临床变量后,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立进入最终模型变量。采用R 3.4.3统计软件建立列线图,引入最终进入多因素模型的所有变量,进一步评估模型的效能。结果 238例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发生率为74.8%,收缩压(OR=0.987,95%CI:0.975~0.999,P=0.032),血磷(OR=0.012,95%CI:0.312~0.866,P=0.012),总胆固醇(OR=0.694,95%CI:0.577~0.835,P=0.001),合并糖尿病(OR=0.226,95%CI:0.107~0.477,P=0.001),合并高血压(OR=0.121,95%CI:0.059~0.249,P=0.001)为影响AVF成熟的危险因素,而头静脉内径(OR=7.301,95%CI:3.369~15.821,P=0.001)、桡动脉内径(OR=3.225,95%CI=1.441~7.218,P=0.004)、桡动脉流速(OR=1.086,95%CI:1.058~1.115,P0.001)、加压后静脉内径(OR=2.955,95%CI:1.747~4.998,0.001)为影响AVF成功率的保护性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由头静脉内径(β=1.700,P0.001)、桡动脉流速(β=0.054,P0.001)、总胆固醇(β=-0.326,P=0.034)、合并高血压(β=-1.549,P=0.002)、合并糖尿病(β=-1.183,P=0.017)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预测,通过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模型的校正情况良好,AVF成熟的发生率c-index为0.897。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观察的AVF成熟发生率有良好的一致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验证组80例运用列线图预测AVF成熟的效能AUC为0.848(95%CI:0.745~0.952,P0.001),其诊断价值高于传统徒手检查(AUC 0.649,95%CI:0.540~0.758,P=0.028)、术前彩超筛查(AUC 0.786,95%CI:0.694~0.879,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较单独应用彩超或者简单依靠医生徒手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该模型更加直接、简洁的为患者提供个性化AVF成熟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建立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流量,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内瘘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0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测量指标包括肱、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直径、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等,分析自体AVF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比较AVF不同部位的血流量。结果 10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肱、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管径均显著扩张,各段血管峰值流速明显增高、频谱多普勒呈低阻型改变。自体AVF的头静脉血流量与桡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肱动脉的血流量相近(P=1.0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可作为评估AVF的血流量的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血液透析患者AVF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超声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功能的评估价值及预测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124例血液透析患者,均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采用超声测定手术前后桡动脉管径(radial artery diameter,RAD)、桡动脉血流量(radial volume of blood flow,RVF)、头静脉管径(cephalic veindiameter,CVD)、头静脉血流量(cephalic venous blood flow,CVF)评估动静脉内瘘成熟度情况,统计手术后6周内动静脉瘘狭窄、血栓形成发生率,并分为通畅组、狭窄组及血栓形成组,对比3组头静脉、桡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内径(diameter,D)、最大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评价各参数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手术后2周、4周、6周RAD、RVF、CVD高于手术前,RAD、RVF、CVD、CVF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F=170.024、475.914、438.537、70.986,P均<0.001);124例患者手术后6周通畅率为71.77%,动静脉瘘狭窄发生率为11.29%,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6.94%;3组头静脉、桡动脉D、PSV、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75、60.959、22.278、24.005、15.490、37.178,P均<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示头静脉、桡动脉D(OR=0.589、0.622,95%CI:0.204~0.589、0.235~0.622,P均<0.001)、PSV(OR=0.390、0.283,95%CI:0.229~0.663、0.229~0.663,P均<0.001)、RI(OR=6.371、6.739,95%CI:1.896~21.407、2.418~18.779,P均<0.001)与血栓形成相关;ROC曲线分析示头静脉D、PSV、RI联合预测血栓形成的AUC为0.877(95%CI:0.806~0.929),敏感度为80.95%,特异度为84.47%,高于各参数单独预测(Z=5.336、3.259、5.810,P<0.001、0.012、<0.001);桡动脉D、PSV、RI联合预测血栓形成的AUC为0.864(95%CI:0.791~0.919),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87.38%,高于各参数单独预测(Z=8.006、5.147、7.863,P均<0.001)。结论超声测定RAD、RVF、CVD、CVF可准确评估AVF功能,头静脉、桡动脉D、PSV、RI可作为预测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联合预测价值较为可靠,能为临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血流量不足的超声诊断特点。方法选取106例经DSA或外科手术确诊的AVF血流量不足的血液透析患者,超声测量供血动脉、吻合口及引流静脉的管径,观察管腔内有无血栓形成、周围有无血肿及侧支静脉扩张,以及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血流方向及流速。结果 106例AVF血流量不足的血液透析病例中,超声检出病变123处,包括上肢引流静脉管腔狭窄67处,上肢引流静脉血栓24处,吻合口狭窄23处,中心静脉狭窄或栓塞5处,供血动脉狭窄2处,吻合口周围软组织内血肿1处,手背静脉网血管增多、增粗1处。其中上肢引流静脉管腔狭窄合并血栓及吻合口狭窄3例,合并血栓7例;上肢引流静脉血栓伴吻合口狭窄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流量不足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1病例资料病例1,女,36岁,经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行维持性血液透析11月,为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入院10天前患者发现内瘘震颤逐渐减弱,但在当地未予处理;入院后行彩超提示:右前臂中上段头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右前臂中上段头静脉内可见低回声团填充")。病例2,女,49岁,经AVF行维持性血液透析30月,发现左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1天入院;入院后行彩超提示: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超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前血管观察和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彩超观察101例拟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患者的前臂血管,测量桡动脉及头静脉内径、流速等各项指标,并根据手术结果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89例接受手术,4个月后成功透析75例。据此分为成功及失败组分析发现,成功组及失败组术前桡动脉内径及峰值流速有统计学差异(2.266±0.410 mm vs.1.975±0.300 mm,P=0.017,t=2.434;0.706±0.165 m/s vs.0.558±0.241 m/s,P=0.009,t=2.686),而内膜中层厚度及反应性充血评价无统计学差异(0.319±0.073 mm vs.0.364±0.090 mm,P=0.081,t=1.770;0.778±0.078 vs.0.814±0.099,P=0.358,t=0.932)。成功组及失败组术前的头静脉内径无统计学差异(2.348±0.690 mm vs.2.221±0.765 mm,P=0.591,t=0.539);但头静脉较细者(2mm)静脉充盈后内径有统计学差异(2.363±0.344 mm vs.1.987±0.096 mm,P=0.017,t=2.605)。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前应用彩超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应注意测量桡动脉内径及峰值流速,对于头静脉内径偏细者,测量扩张后静脉内径有助于预测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评估动静脉内瘘(AVF)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内瘘成熟程度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于本院首次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143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前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桡动脉和头静脉血流量、血管直径。术后6周,观察患者成熟情况并分析与头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结果  术后1、3、6周,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均明显高于术前(P < 0.05),阻力指数明显低于术前(P < 0.05),桡动脉和头静脉的血流量和血管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P < 0.05);且术后1、3、6周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及桡动脉和头静脉的血流量、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力指数在术后1、3、6相邻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周,143例患者AVF成熟度为69.23%(99/143),成熟组头静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血管直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未成熟组(P < 0.05),阻力指数明显小于未成熟组(P < 0.05);术后6周头静脉血流量预测AVF成熟的ROC曲线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预测AVF成熟的临界值为387.98 mL/min。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通过反应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内瘘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percutaneous translumin angioplasty,PTA)选择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行透析治疗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AVF II类狭窄、二次PTA术后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手术后长期避开内瘘流出道动脉端的扩张段血管穿刺)、对照组(手术后2周穿刺内瘘流出道动脉端的扩张段血管)。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后1、3、6、9个月AVF泵控血流量、肱动脉血流量、扩张段血管内径及血流量有无差异,手术后内瘘生存时长。结果随访12个月,试验组在手术后6、9个月泵控血流量(t=4.026、4.317,P均<0.001)、肱动脉血流量(t=2.361、3.247,P=0.022、0.002)、扩张段血管内径(t=2.714、2.245,P=0.009、0.031)及血流量(t=3.274、2.625,P=0.002、0.012)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期内2组的中位通畅时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16,P=0.128)。结论对于行PTA术内瘘的患者,选择长期避开扩张段血管的穿刺,有利于内皮细胞的修复,可维持长期良好的内瘘功能,并有可能延长二次PTA术后内瘘寿命,改善其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o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RC-AVF)手术术前和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预测内瘘成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自2015年10月~2017年12月于包头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腕部RC-AVF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定义为可进行双针穿刺,泵控血流量200ml/min,维持至少6次连续血液透析治疗。结果 RC-AVF术后2周超声检查头静脉内径(cephalic vein internal diameter,D_(cv-术后))和肱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brachial artery 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_(br-术后))是AVF成熟的独立危险因素(χ~2=48.253,P0.001)。ROC曲线分析示D_(cv-术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39,4.285mm为最佳临界值;PSV_(br-术后)的AUC为0.830,134.750cm/s为最佳临界值。结论腕部RC-AVF术前超声检查与内瘘成熟无相关性,术后2周超声检查显示D_(cv-术后)4.285mm是内瘘日后成熟的最佳预测指标,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评价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处内膜增生与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关系。方法: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患者共18例,动静脉内瘘口局部狭窄处峰值流速与流入道动脉峰值流速比值≥2.5,临床透析过程持续出现透析血流量不足情况。对照组1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并发症,透析过程中无血流量不足情况。详细记录患者动脉内瘘吻合口内径、内瘘口处内膜厚度、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及瘘口处与流入道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值。结果: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动静脉内瘘口处内径及动静脉内瘘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动静脉内瘘口狭窄组动静脉内瘘口处内膜厚度及血流速度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口处狭窄患者局部内膜明显增厚,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准确的评价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处管腔变窄及局部内膜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原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动静脉内瘘是否失功将其分为通畅组92例和失功组28例,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血栓形成、血流量、内瘘狭窄、原发病、压迫时间、低血压、内瘘血肿及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 60岁、血栓形成、内瘘狭窄、感染、低血压是HD患者AVF失功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结论影响内瘘失功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 60岁、血栓形成、内瘘狭窄、感染、低血压,应根据这些因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以避免AVF失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彩超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术后吻合口及头静脉内血栓及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9年3月收治的116例动静脉造瘘术后吻合口及头静脉内血栓及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58例,其中,A组为对照组,采用血管CT成像的方式诊断,B组为观察组,采用彩超的方式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结果:B组患者吻合口面积的(3.46±0.35)mm低于A组的(5.85±0.24)mm;B组头静脉内血栓及狭窄检出率的96.55%高于A组的77.59%。结论:对动静脉造瘘术患者进行诊断时,吻合口面积评估更加精确,头静脉血栓及狭窄的检出率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原位取栓手术后早期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AVF成熟并使用后发生血栓栓塞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实验组(n=25),2组均行原位取栓术和内瘘吻合术,对照组在手术1月后使用内瘘,而实验组在术后1周内即开始使用内瘘,比较2组内瘘1年内的血流量、使用时间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①2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流量,均达到235ml/min及以上,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2组患者的内瘘使用时间均超过了1年;对照组出现8/25(32%)例动脉瘤、9/25(36%)例吻合口狭窄,实验组出现2/25(8%)例动脉瘤、3/25(12%)例吻合口狭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分别=3.125,2.741,P均<0.05);皮下血肿对照组7/25(32%)例,实验组5/25(20%)例2组无统计学意义(=0.110,P>0.05);2组均未出现血管阻塞。结论 AVF原位取栓术后的早期使用不会损伤血管,影响伤口愈合,并可保证良好的血流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AVF行HD的225例患者,透析时间为3~60个月,根据AVF是否失功分成通畅组和失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年龄、性别、原发病、血压、高凝倾向)和AVF的各项指标(血栓形成、内瘘狭窄、血流量、压迫时间、穿刺方法、使用时间、血肿)对AVF失功的影响.结果 225例患者中有43例(占19.11%)失功;失功组的平均年龄高于通畅组(P<0.01);通畅组和失功组在血栓形成、内瘘狭窄、原发病是否为糖尿病肾病、发生血肿、低血压、高凝倾向、穿刺点压迫时间、血流量以及穿刺方法等指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血栓形成、内瘘狭窄、糖尿病肾病、压迫时间、内瘘血肿、低血压、低血流量、高凝倾向及纽扣式穿刺法是影响AVF失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新型长期透析导管Palindrome同以往长期透析导管Permcath及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充分性、导管功能及并发症方面的异同.方法 以使用Permcath导管临床资料完整43例为Permcath组,Palindrome导管49例为Palindrome组,同期动静脉内瘘56例为AVF组.观察各组尿素清除率(Kt /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最大血流量,各组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发生及导管1年通畅率等.结果 选择长期透析导管占同期透析通路比例为49.2%,首次直接选择长期透析导管比例为17.4%.使用长期透析导管患者病因中,继发性肾损害 (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缺血性肾病等)占73.1%,明显高于AVF组的51.5%( t=13.064,P= 0.000,).Palindrome组在Kt/V、URR、1年通畅率上明显优于Permcath组(P分别=0.02,0.007,0.021),与AVF组无显著差异.Palindrome组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AVF组(χ2=4.5946,P=0.032),血栓发生率为30.6%,明显低于Permcath组的48.8%(χ2=7.8125,P=0.005),高于AVF组的5.4%(χ2= 5.9019,P=0.015).结论 Palindrome导管在最大血流量,透析充分性、1年通畅率等方面优于Permcath导管,与AVF患者相当,但仍有较高的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长期透析导管只能作为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较好补充形式,不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定位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间断或连续摄影观察,检查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图像三维重建,观察失功的内瘘的血管狭窄情况或血栓的数量以及位置。在内瘘原吻合口稍上方切开瘘管,选用大小恰当的Fogarty导管,在球囊萎瘪的状态下轻柔地插入血管腔,导管穿过血栓或狭窄部位,注入肝素盐水使导管膨胀,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结果:40例患者3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可达200 mL/min以上。其中长期随访31例,随访12~38个月,3例再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分别发生在术后第14、20、37个月。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定位下Fogarty导管取栓术应用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尤其是离瘘口较远的血栓效果良好延长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内膜增生性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手术效果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因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增生导致内瘘狭窄而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手术前超声检查狭窄段血管内膜厚度分为3组:轻度组:0.5mm≤内膜厚度<1.0mm;中度组:1.0mm≤内膜厚度≤1.5mm;重度组:内膜厚度>1.5mm。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效果及复发时间与血管内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既往PTA次数(F=11.243,P<0.001)、手术前血管内径(F=12.806,P<0.001)、手术后血管内径(F=44.935,P<0.001)、手术前血流量(F=17.486,P<0.001)、手术后血流量(F=37.244,P<0.001)、复发时间(F=49.434,P<0.00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轻度组PTA手术后3个月及6个月通畅率为100%及84.6%,高于中度组和重度组(χ^(2)=22.652,P<0.001;χ^(2)=27.754,P<0.001);患者年龄、既往PTA次数以及动静脉内瘘内膜厚度与PTA手术后狭窄复发时间独立相关(β分别为:-0.169、-0.618、-2.933;P分别为:0.042、0.028、<0.001)。结论患者年龄,既往PTA次数及内膜厚度是PTA手术后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