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从植物名称、基原、产地、功效等方面对黄柏进行考证,为其现代用药安全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立足历代主流本草文献,对黄柏打关信息进行梳理和考证。结果:黄柏植物名称经历了蘖(niè)木→蘗(bò)木→檗木→黄檗的变化,由此也引发了原植物在宋代前后的变迁。古代本草所记载的"檗木""黄檗"及"黄柏"均指现今的川黄柏,关黄柏为后起药材,历代本草无记载,1941年《朝鲜药局方》始有关黄柏的记载。黄柏的性味和功效古今较为统一。结果:厘清了黄柏名称及原植物的变化,以及产地和功效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9,(11)
本文查阅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本草,对芦荟进行字义、名实、基源植物变化考证,以期为该药材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明代以前本草大多以"卢会"的字形为名,明代本草"芦荟"与"卢会"字形互用为名,清代本草大多以"芦荟"字形为名,也有"芦会"书写字形,现在中医药书籍以"芦荟"为正名,但以"卢会"为名符合中草药命名习惯。《大明一统志》及该时期以前的本草将芦荟归类于草部,而《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归类于木部。明代医药家已意识到芦荟可能为二基源植物,而当今中医药书籍中其存在单基源、二基源、多基源。  相似文献   

3.
应加强蜜炙黄柏的炮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加强蜜炙黄柏的炮制研究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李克华关键词黄柏;蜜炙;中药炮制黄柏又名檗木、黄檗、黄檗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有川黄柏和关黄柏之分。本品性寒,味苦,功能泻火解毒,清湿热,以泻肾火为著,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下焦湿热...  相似文献   

4.
黄柏层析展开剂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黄柏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小蘗碱为其主要的有效成份,药材黄柏的质量控制往往也以小蘖碱的含量作为指标。黄柏中有效成份的提取及分离通常采用层析的方法,其中展开剂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够正确地选择一种理想的展开剂,它可以使黄柏中所含的各种成份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形成一个分离色谱,以达到能区别所含成份的异同多寡之  相似文献   

5.
周建芽  胡涛 《江西中医药》2006,37(12):63-64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落叶乔木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cnse Schnc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蘖木”。黄蘖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现通常简写成黄柏。其性苦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功,为治疗瘘证、清泄下焦湿热之要药。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黄柏炮制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6.
目的白头翁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的名称及别名、产地迁移进行考证,确定白头翁汤最初使用的品种。方法采用翻阅本草书籍及相关资料,分析整理,本草考证,古今相关文献系统比较的方法。结果确定白头翁汤最初所用的品种。结论白头翁汤始见于《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方中所用白头翁为"滁州白头翁""商州白头翁"和"徐州白头翁",黄连为味连或雅连,黄柏为川黄柏(关黄柏是后起药材),小叶梣或白蜡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闫新宇 《北京中医药》2021,40(4):418-420
目的 分析、总结明清时期(1551-1911年)治疗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文数据库中的明清医案,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统计所有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相关资料,分析其高频药物及常用药物组合.结果 96篇医案中口服中医方剂共80首,涉及药物162味,清热解毒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为73次,药物组合辛夷-苍耳子使用频次最高为20次.结论 明清时期治疗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首重专方专药,其次注重脾胃肺肝的气机升降及"消""托""补"3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历代本草文献及相关综合性文献对薄荷四性的记载争议较大,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薄荷在明清以前大多被记载成温性,而明清之后特别是清代文献多记载薄荷的四性为凉性。本文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通过薄荷的功效主治来考辨薄荷的药性。结果发现薄荷主治大多为热性疾病,故认为薄荷当属凉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茵陈的中药学历史沿革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以汉代至明清时期中药学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茵陈临床应用部分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历代本草书籍中茵陈用于内、外各科,使用广泛。  相似文献   

11.
黄柏(黄蘗)屬芸香科植物,內含小蘗鹼(Berberine)与黄連相似,文献中迭次报導証实黄連治疗菌痢与急性腸炎有效,但黄柏之療效較少提及。在目前氯(?)素、黄連等价貴貨少的情况下,我院自1955年夏季开始试用黄柏治疗菌痢与急性腸炎等症,迄今已有200余例,初步結果認为滿意。茲就过去观察比較詳細之住院病例34例簡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交设计法优化川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岑志芳 《中成药》2005,27(6):732-733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功效[1].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Berberine),笔者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小檗碱含量为指标[2,3],采用正交设计法,以石灰乳作为提取溶媒,考察影响盐酸小檗碱提出率的因素,筛选黄柏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黄檗种子及果肉中抑制物质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檗野生种群更新困难的原因,为其种子的萌发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甲醇、乙醚、蒸馏水分别浸提黄檗果肉和种子,以白菜、小麦和黄檗作为受试植物,检测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情况.结果 黄檗果肉和种子的浸提液分别降低了白菜、小麦和黄檗种子的发芽率,对幼苗生长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强,以乙醚提取液抑制作用最强,水提液抑制作用不明显.将黄檗种子分离为胚、胚乳和子叶3部分用蒸馏水提取,生物测定发现子叶水提液的抑制活性最强.结论 黄檗果肉和种子中均存在着活性较强的抑制物质,能够明显抑制自身及其他植物的生长,抑制物质主要存在于子叶中.  相似文献   

14.
升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金元以前无论是本草著作还是方书记载,其功效均为"清热解毒".自金元张元素起,功效大变,开始出现"升举阳气"的功效.李东垣、王好古尊张元素之说,未意识到升麻"清热解毒"效用,将升麻看作"升浮""升阳"的代表药.明清时期,对升麻认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升麻兼具"清热解毒"与"升举阳气",一类认为...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9,(2)
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本草,对蓍草的名称、基源、产地及功效进行考证。商、周、汉时期所指的蓍草为单基源植物,唐、宋、明时期所指的蓍草为多基源植物,明末以后所指的蓍草为单基源植物,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蓍草也为单基源植物;明末以前的本草中是以其果实入药,名为蓍实;明末以后的本草中开始出现果实与叶分开入药,且功效也不同; 2015版《中国药典》中是以植物地上部分入药,名为蓍草。将古籍文献及历代本草中包含的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基源植物的变化,梳理蓍草与蓍实之间关系,理清中药蓍草名称、基源植物及药用部位的变化,以期为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尔"为古人常用之词,《新修本草》银屑条文误作"正服尔",致使断句失误及文义难明。各种辞书对"正尔"一词都无解,本文对其进行考释,以纠其讹。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培养强化中医药思维能力为导向,重构中药学课程教学设计,指出在中药学教学中可利用课前、课中、课下及线上网络平台延伸教学时间、空间;可采用"中药文化""研读本草""中医药热点追踪""走近名家""临证模拟"等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热爱及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还能有计划地培养、激活、强化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药杂志》1959,5(12):612-612
<正> 黄连中主要成份小蘗硷,年来经国內中西医在临床使用上証明,具有确切的抗菌作用,尤其对于治疗痢疾更有显著疗效,因而扩大了黄連、黄柏及其主要成份小蘗硷在医药上的使用范圍捎谑惺刍七B、黃柏应用日增,而兩者都是栽培多年才能药用的植物,資源有限,供不应求,因此目前在我国找寻小蘗硷的新資源,就成为迫切需要和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課題。自大跃进以来,我所在党的中医药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同志  相似文献   

19.
沙苑子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婷  柯创  秦路平  吴建军 《中草药》2020,51(16):4348-4354
沙苑子为我国常用中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沙苑子名称、基原、功效、产地及伪品5个方面进行考证,得知其名称演变大致经过"白蒺藜""沙苑蒺藜""沙苑子"3个阶段;历代本草记载沙苑子基原为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古今应用品种基本一致;沙苑子补肾固精功效的记载自宋《本草衍义》起逐渐清晰明确;沙苑子道地产区自宋时起为陕西沙苑,明清时期产地逐渐转到陕西潼关、山西等地,建国后以陕西省为主向北扩散,以陕西潼关为佳;沙苑子建国前有马薸子、色微绿伪品及紫云英子等混伪品,建国后有紫云英、猪屎豆、华黄芪和直立黄芪的种子等混伪品。为沙苑子正本清源,并为其进一步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佛手的传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手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的中药,在我国栽培和应用历史悠久,不仅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有关佛手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生物活性等现代研究报道较多,但对其本草考证的叙述较少,且古代本草著作中对佛手的相关记载模糊、品种来源混淆,曾出现药材混用现象。该文通过系统查阅中国古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现代著作,对佛手的名称、原植物形态、产地、性味归经、功效及用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正本清源。研究发现佛手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常以"香橼""枸橼""柑橼""香圆"和"佛手柑"等名称出现,明清之后逐渐明确"香橼"即"枸橼",与"佛手(柑)"为不同品种,故将二者分列陈述。从古至今佛手的产地相对稳定,主产于闽、广、赣等长江以南地区。古今对于佛手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的认识基本相同,认为本品性温无毒,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等功效。关于佛手的炮制方法仅见"新瓦焙为末"和"蒸露",同时偶见"入药以陈久者良"的记载。该文为中药佛手的深入研究、资源开发及综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