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脾、肝及骨髓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脾T细胞淋巴瘤 (hepatosplenicTcelllymphoma ,HSTL)比较少见 ,只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 5 % ,因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 ,1994年REAL分类将其作为暂定亚型[1 ] ,WHO(2 0 0 1)分类将其确认为一种独立疾病[2 ] 。HSTL病理形态上特征性表现为肝、脾、骨髓的窦内侵犯 ,因此容易漏诊。本文对 1例HSTL的肝、脾、骨髓侵犯的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2 9岁。 1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纳差 ,进行性加重 ,恶心、呕吐 ,腹泻 ,腹痛 ,厌油等 ,并无意中发现左腹部包块 ,疼痛 ,于当地医院查B超、骨髓穿刺、CT、…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骨髓侵犯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对皮下结节、淋巴结活检标本行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免疫组化进行表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4例ALCL中3例为系统型ALCL(sALCL),高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1例为原发皮肤型ALCL(cALCL),局限单发皮下结节,真皮内有密集的瘤细胞浸润。皮下、结内或骨髓涂片内瘤细胞胞体大,核形不规则,核仁明显。免疫组化4例均显示CD30(++)、CD45RO(+),3例上皮细胞膜抗原(EMA)(+),2例间变淋巴瘤激酶(ALK)(+)患者均为sALCL且伴有染色体2p23异常,而cALCL患者ALK(-)。结论ALCL CD30(++),但cALCL与sALCL的异质性较大。临床病理、免疫组化、染色体核型的联合检测有助于ALCL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骨髓侵犯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 对皮下结节、淋巴结活检标本行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免疫组化进行表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4例ALCL中3例为系统型ALCL (sALCL),高热伴全身淋巴结肿大;1例为原发皮肤型ALCL(cALCL),局限单发皮下结节,真皮内有密集的瘤细胞浸润.皮下、结内或骨髓涂片内瘤细胞胞体大,核形不规则,核仁明显.免疫组化4例均显示CD30(++)、CD45RO(+),3例上皮细胞膜抗原(EMA)(+),2例间变淋巴瘤激酶(ALK)(+)患者均为sALCL且伴有染色体2p23异常,而cALCL患者ALK(-).结论 ALCL CD30(++),但cALCL与sALCL的异质性较大.临床病理、免疫组化、染色体核型的联合检测有助于ALCL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7)
探讨脾γδT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5例脾γδ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44岁。5例脾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伴发热,其中2例出现肝肿大,均未发现淋巴结受累。镜下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脾红髓和髓窦,细胞小或中等大小,胞质较丰富、淡染,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常见。免疫组化示瘤细胞CD2、CD3、CD43和CD45RO(+),部分CD56(+),CD4、CD8、TIA1、粒酶B、CD57和perforin均(-)。EBER原位杂交均(-)。结论脾γδT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成熟T细胞性淋巴瘤,以肝脾肿大、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往往较差。其正确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点,并除外发生于脾的其他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
肝脾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因其肝脾增大的病理特点及表达γδT细胞受体的分子学特征而命名。其特点是肿瘤细胞主要分布于结外,尤其是肝、脾及骨髓的窦内浸润,从而导致肝脾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该病临床罕见,高度侵袭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及治疗十分困难,常规化疗效果差,预后极差。为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早识别诊断,探讨其治疗策略,本文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一例陈辉树徐天蓉患者,男,49岁,因脾肿大14个月入院。患者于体检中发现脾肿大,无肝及淋巴结肿大,无发热,当地医院诊断为“脾亢”,用胸腺肽治疗。既往有疟疾史及直肠粘膜查到血吸虫卵史。否认肝炎及结核病史。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2 3岁。因反复发热半年 ,腹上区饱胀 2月余于2 0 0 3年 1月 7日入院。患者曾于外院检查发现“血小板、血红蛋白降低 ,白细胞正常 ,腹部B超检查显示脾脏明显肿大 ,肝脏略大” ,经激素治疗有效。入院后查体 :脾达脐下约 3cm ,右界达腹直肌外缘 ,质中等 ,有压痛。血常规 :WBC 3.0×10 9/L ,RBC 3.38× 10 12 /L ,Hb 115g/L ,BPC 13× 10 9/L。腹部B超检查显示肝、脾肿大 ,脾内有不均质回声区。骨髓涂片见分类不明细胞占 0 .16 0 ,考虑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能性大。1月 15日行脾脏切除术 ,并取小块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 :脾脏 … 相似文献
10.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表达T细胞标志CD2、CD3以及γδ型T细胞受体。病理表现为肿瘤性T细胞在肝脏血窦和脾脏红髓的弥漫性浸润,不形成结节,易造成误诊。通过对患者肝脏活检标本、脾脏穿刺标本和骨髓标本的免疫表型及TCR受体分析,诊断为1例成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结合文献复习,可以认为免疫表型及TCR受体分析是诊断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检测方法,对1例原发性肺外周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75岁。咳嗽10天伴乏力、盗汗。影像学检查示右肺巨大占位。全身检查无其他部位淋巴瘤或白血病证据。支气管镜黏膜活检发现,支气管黏膜有较多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异型淋巴细胞LCA、CD3、CD45RO(+),CD5、CD4、CD8、CD10、TDT、CD56、granzymeB和TIA-1(-);B细胞标记CD20、PAX-5和髓系标记MPO也呈(-)。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示T细胞呈单克隆性增生。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肺外周T细胞淋巴瘤。因患者右肺病变弥漫,临床分期IV期,予减量CHOP方案化疗3次,但最终因肺部感染难以控制于发病后2.6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肺外周T细胞淋巴瘤罕见,在出现其他疾病难以解释的肺部实性占位伴全身症状时应考虑该病,需要与肺原发或转移性癌、其他类型的原发或继发淋巴瘤及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肝脾T细胞淋巴瘤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罕见肝脾T细胞淋巴瘤并胸膜浸润及转变为淋巴瘤白血病的全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肝脾T细胞淋巴瘤属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临床以发热、脾脏显著肿大、肝大为主要表现,淋巴结一般不受累.其病理特征是淋巴瘤细胞的增殖高度局限在肝脾和骨髓的窦内.PCR检测TCRγ或δ基因重排阳性.结论:本病进展快、疗效差,生存期短,可转变为白血病.PCR检测骨髓标本TCRγ基因重排对该病诊断有帮助.对于合并骨髓浸润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应考虑应用白血病的化疗方案,可能会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1例皮肤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T-ⅣL)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通过光镜及免疫组化(EnVison法)榆测CD3、CD5、CD20、CD34、CD79a,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本例为男性患者,43岁.患有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表现为乏力、发热伴腰腹部红斑,红斑边界不清有融合,局部压痛,可触及基底有结节,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骨髓涂片无特殊.皮肤活检镜下可见真皮血管腔内有多量异型的单核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CD5(+/-),CD20、CD79α和CD34(-);血管CD34(+).EBER原位杂交(+).确诊后采用CHOP方案联合化疗2个疗程,皮疹渐消,仍发热,化疗后1个月死亡.结论 T-IVL为一种高度恶性的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最常累及皮肤,病变多局限于血管腔内,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病预后差,联合化疗有助于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肝脾T细胞淋巴瘤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罕见肝脾T细胞淋巴瘤并胸膜浸润及转变为淋巴瘤白血病的全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肝脾T细胞淋巴瘤属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亚型。临床以发热、脾脏显著肿大、肝大为主要表现。淋巴结一般不受累。其病理特征是淋巴瘤细胞的增殖高度局限在肝脾和骨髓的窦内。PCR检测TCRγ或δ基因重排阳性。结论:本病进展快、疗效差,生存期短,可转变为白血病。PCR检测骨髓标本TCRγ,基因重排对该病诊断有帮助。对于合并骨髓浸润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应考虑应用白血病的化疗方案,可能会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脾T细胞淋巴瘤MIlS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诊断依据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本例肝脾T细胞淋巴瘤患者肝脾明显增大,伴有反复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组织印片示:85%为幼稚淋巴细胞.病理示:脾结构破坏,瘤细胞呈窦性浸润.瘤细胞免疫表型CD3++,LCA+,PAX5残存正常B淋巴细胞+,CD30-,CD79a-,CIY20-,CD21-,CD10-,CD68少量+,CD34血管+,Ki-67+>70%,Bel-2++,P53-.EBV-DNA+,定量4×103拷贝/106 PBNC;脾流式细胞检测示:C1M,CD8,CD45RA,CD5均-,而CD7,CD3,CD2,TCRγδ-1,HLA-DR,CD38均+,提示γδT淋巴瘤;基因重排结果显示:IgH-,TCRγ+;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6,X,-X,i(7q),+8[20]/46,XX[3].结论 肝脾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可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相关辅助检查快速准确地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骨髓病理检查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比较重要的一种检查方法。特别是在骨髓增殖性疾病和淋巴瘤等疾病方面,骨髓涂片检查往往不容易作出诊断,而骨髓病理检查诊断意义重大。南昌市第一医院曾收治1例骨髓涂片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差较大的患者,在行骨髓病理检查时才作出明确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骨髓侵犯(BMI)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0月-2016年9月经组织病理确诊的702例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以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流式细胞术及~(18)F-FDG PET/CT中任何一项检查方法阳性即判定为淋巴瘤骨髓侵犯。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侵犯发生率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HL)[32.6%(201/616)vs 15%(13/86)](P0.05)。NHL中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明显高于T细胞淋巴瘤[37.0%(159/430)vs 22.6%(42/186)](P0.05)。按不同病理类型分析,套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88%(22/25),滤泡性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38.5%(15/39),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21.8%(56/257),肝脾T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为100%(5/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骨髓侵犯发生率差异较大。对初诊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评价对淋巴瘤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