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痊愈出院后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痊愈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06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及对照组,采用定期随访及电话随机咨询的方式进行社区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后半年、1年进行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MOS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定.结果干预组半年、1年后BPRS、S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病人服药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药物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防复发的能力及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社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残留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及服药的依从性,对保持精神分裂症患者良好的远期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式训练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程式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防残,康复的作用.方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训练组患者进行程式训练,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精神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用BPRS量表评价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用SDSS量表评价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情况,并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复发情况及(再)就业情况.结果:出院6个月、12个月训练组病人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训练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训练组的病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训练组的再就业率高于对照组,1年后两组间SDSS第1、5、6、9、10项及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程式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疗效,减少复发,有效延缓社会功能缺陷,尽早重返社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63)。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作业疗法,观察组采用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观察精神症状、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改善以及复发情况,评价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各维度及总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得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各维度得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各维度得分、服药依从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联合作业疗法可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提高社会和认知功能,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程式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防残,康复的作用。方法: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训练组患者进行程式训练,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精神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用BPRS量表评价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用SDSS量表评价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情况,并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复发情况及(再)就业情况。结果:出院6个月、12个月训练组病人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训练组明显好于对照组,训练组的病情复发率和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训练组的再就业率高于对照组,1年后两组间SDSS第1、5、6、9、10项及总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程式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疗效,减少复发,有效延缓社会功能缺陷,尽早重返社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社区康复措施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阴性症状的改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4个镇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由专职医师对康复组进行综合康复措施,对照组仅为上门随访。于入组前及康复后的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康复前的对照组与康复组就以上量表测定无显著性差异,经实施康复治疗,两组的显著性差异逐渐明显,结论开展社区康复措施能够减轻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6.
唐丽  罗捷  冉江峰  邓梅  曹雅兰 《重庆医学》2015,(34):4839-4840
目的 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家庭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对55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家庭护理干预,追踪观察6个月,干预前、后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情况、PANSS及SDSS得分及再住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社区精神分裂症开展家庭护理干预,可增强治疗依从性、巩固治疗效果、改善社会功能,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7.
康复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我病区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日常生活量表(ADL)、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1]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SANS评分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社会兴趣、个人的整洁、退缩较训练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激惹、精神病性表现、退缩、抑郁因子分上较训练前有所降低,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SDSS、ADL总分与训练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社会功能康复训练可以阻止心理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衰退和促进精神残疾的康复,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综合心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配合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单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9、12个月末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均无显著变化,干预组自治疗后6个月末开始,阴性症状量表(SANS)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较治疗前评分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自治疗后第6个月末,各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更好地缓解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自知力,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艾芳  张宇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641-642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将临床97例"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出院后2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和一般的心理护理,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精神症状阳性量表(SAPS)、精神症状阴性量表(SAN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能够稳定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降低复发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式“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精神卫生管理系统中登记且由丰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82)与干预组(n=80)。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改良式“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干预时间为12个月。干预前和干预12个月时,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等。结果 干预期间,9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对照组77例,干预组76例。干预前,两组患者PANSS、ITAQ、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时,两组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阴性症状评分、PANSS总分、ITAQ评分、SD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改良式“重返社区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认知能力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门诊免费给药联合社区管理服务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102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50例患者(干预组)出院后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费用补助及社区管理服务,52例患者(对照组)出院后仅在门诊接受常规治疗,随访12个月.分别在入组时、治疗后3、6、9、12个月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价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情况,采用药物依从性评定表评定患者治疗依从性;记录并对比两组随访期间医疗费用开支、工作收入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BPRS、SDSS评分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均P<0.05);在治疗9、12个月时,干预组BPRS、SDSS评分及药物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内,干预组复发率、再住院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门诊免费给药联合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能有效控制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再住院率,减少再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6例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33)和对照组(n=33)。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训练组按照Liberman编写的“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进行分组训练8周,8周后两组随访6个月。采用自制的药物依从性评分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CQOLI-74)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8周及随访6个月后训练组治疗依从性、SDSS总分、GQOLI-74总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P〈0.05)。同组不同时点比较,训练组8周及随访6个月患者治疗依从性、SDSS总分、GQOLI-74总分等较入组时有显著提高(P〈0.01或P〈0.05);两组随访6个月的治疗依从性下降,且与8周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在8周和随访6个月后,患者GQOLI-74总分与SDSS总分、治疗依从性呈负相关,SDSS总分与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社会支持与康复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慢性分裂症的社会支持以及社区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采采用SSRS、BPRS、SDSS、SANS等量表,分析社区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社会功能情况,并通过2年社区康复治疗,评定疗效。结果:中度以上精神残疾患者社会支持明显低于轻度精神残疾患者,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明显低于城市患者(P<0.05);通过2年的社区康复治疗后,BPRS、SDSS、SANS等量表总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社会支持程度与精神分裂症病情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提高社会支持对社区防治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焦服药依从性的主动式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12月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的病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患者12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门诊随访,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服药依从性的主动式干预,为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以及服药依从性、复发等变化情况。结果实际完成研究组57例,对照组54例。干预24个月后,研究组PANSS、PSP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后自身比较显示,患者PANSS、PSP量表评分以及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服药依从性的主动式干预模式,对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控制病情,提高服药依从性,恢复社会功能,减少复发具有积极作用,对疾病的远期疗效具有促进作用,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桂西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干预效果。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温暖工程干预。两组患者入组时和干预1年后分别采用自制的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患者进行测评,观察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状况。记录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12个月疾病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1),SDSS评分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的服药依从性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SS评分显著下降(P〈0.01),干预1年后研究组的服药依从性和SDSS评分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出院6个月、12个月疾病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后给予温暖支持工程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例住院非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33)和对照组(n=33).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变的前提下,训练组按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进行分组训练8周.采用自制的药物依从性评分表和工作能力评分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表对2组患者评估.结果 训练组8周后及随访6个月治疗依从性、SDSS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依从性(χ~2=9.188,29.630,P<0.01);SDSS总分[(2.63±2.74)分,(5.27±3.05)分,(1.69±2.35)分,(4.91±3.06)分,P=0.000];训练组随访6个月工作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9.443,P=0.000).同组不同时点比较,训练组8周时患者治疗依从性(χ~2=8.053,P=0.018)、SDSS总分[(2.63±2.74)分,(6.81±3.06)分,P=0.000]较入组时有显著提高;2组随访6个月的治疗依从性均下降且与8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SDSS总分在随访6个月时与治疗依从性及工作能力呈正相关.结论 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的社会功能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院前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康复的影响。方法: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出院前心理干预,对照组只作一般性告知,用SANS、SAPS、SD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结果:半年时SAPS评分及1年时三种量表评分,对照组均明显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疗效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出院前心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森田疗法在社区不同性别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社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各80例。两组均行8周改良森田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后,男性组SDSS中的职业与工作、社会性退缩、责任心和计划性评分均低于女性组,家庭职能评分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阳性量表、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女性组明显低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森田疗法应用于社区不同性别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各异,可降低男性患者SDSS中的职业与工作、社会性退缩、责任心和计划性评分,可改善女性患者的阳性症状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22-26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与家庭干预相结合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宁波市慈溪、余姚等地四个社区的120例已纳入重性精神病防治管理网络,且病情稳定的农村康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社会技能训练程式结合家庭干预进行干预,对照组仅接受社区常规管理,不进行特殊干预。分别于入组时、3个月末和6个月末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中国版(PSP-CHN)评定社会功能,采用正确服药天数评估服药依从性。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PANSS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6,P=0.844),而在3个月末和6个月末,研究组与对照组的PANSS总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4.852,P=0.033;F=12.687,P=0.001);同时研究组社会功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4.725,P=0.013;F=12.687,P=0.001),服药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38,P=0.014;F=15.917,P=0.000)。研究组在干预后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及服药依从性均好于干预前,对照组状况变差。结论精神分裂症技能训练结合家庭干预可进一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提高服药依从性,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