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总结。结果 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7岁(58~78岁)。3例患者膀胱肿物均为多发,临床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2例排尿困难,1例腰背部及下腹痛。2例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新辅助化疗,1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及部分膀胱壁切除术联合灌注化疗。术后病理形态学: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织呈实性巢状或乳头状生长,部分乳头融合,上皮层次紊乱、细胞异形,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腺癌组织呈不规则腺样或筛孔状排列,腺腔内可见凋亡坏死,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表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均GATA3、UroplakinⅢ、CK7、P63阳性,CK20 2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β-catenin、CDX2、Villin阴性;原发性膀胱腺癌均β-catenin膜阳性,CDX2、Villin及CK20不同程度阳性,GATA3、UroplakinⅢ、CK7及P63阴性。3例患者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活检中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与其它小细胞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例膀胱黏膜活检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82岁,膀胱镜下见:在膀胱颈部10~12点可见黏膜突起如蕈状,蒂不明显。活检组织光镜下见:1)尿路上皮下小细胞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及巢状分布,间质增生;2)瘤细胞体积小,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胞浆极少,局部瘤细胞胞浆宽广透明;3)核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核深染且结构不清,部分核不规则,可见双核、核重叠及多核瘤巨细胞,核仁不明显;4)未见核分裂象;5)局部组织可见挤压现象及局灶凝固性坏死;6)可见脉管浸润;7)局部异型增生的尿路上皮基底层处与固有膜内的小细胞性肿瘤成分有移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免疫表型CK少数细胞弱(+),其余标记均(-),病理诊断为:小细胞低分化癌。临床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未送病理,数月后发现肠系膜多个转移瘤结节,瘤细胞形态与活检相似,局部瘤细胞核偏位,可见核仁及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上皮性标记、p63及CD44V6均(+),神经内分泌标记(-),综合考虑最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肠壁转移。结论:膀胱小细胞性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在膀胱镜活检标本中诊断难度较大,应重视其病理特点,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和免疫组化特征综合评价,当二者不能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时,确诊还需以HE切片形态学特征为主,同时在报告中加以注明。膀胱镜活检标本病理诊断尿路上皮癌核分裂象应是有或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ABC法及光镜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通过临床随访及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内肿物2枚,位于右侧壁者为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质呈空泡状,核位于一端呈印戒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及肌层,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物为普通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蒂部肿瘤侵及膀胱黏膜下,未侵及肌层。免疫组化:浆细胞样肿瘤细胞CK7、CEA、CD138和β-hCG(+),LCA、kappa、lambda、Syn、NSE和E-cadherin(-)。术后给予抗肿瘤免疫治疗及膀胱灌注表阿霉素治疗,随访5个月,无瘤存活。结论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非常少见,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周围可伴有普通型尿路上皮癌或尿路上皮原位癌成分,需要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6例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PUC组织学形态相似,瘤细胞呈无黏附性弥漫生长,瘤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单一,类似于浆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偏位,核仁不明显。免疫组化:6例CK、CD138、EMA、CK7和CK19均(+);1例CK20(+);2例行HER2染色,其中1例呈(+)。6例E-cadherin、LCA、CD79 a、kappa/lambda和S-100均(-)。结论 PU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尿路上皮癌,由于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而易误诊,但依靠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并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肉瘤样亚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复习l例膀胱肉瘤样亚型尿路上皮癌的常规HE染色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切片,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膀胱肉瘤样亚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本文报道1例老年男性患者,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膀胱左侧壁近三角区孤立性外生性巨大肿块.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内多量骨样基质及黏液样背景,其内见短梭形细胞弥漫片状分布,免疫组织化学示这些细胞表达CK(++)、CK7(++)、EMA(+)、vimentin(+++)、Osteonectin灶性(+)、Desmin灶性(+)、MyoDl灶性(+)、Myoge-nin灶性(+).肿瘤表面见乳头状尿路上皮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示CK(+)、CK7(+)、ENA(+)、vimentin(-)、Osteonectin(-)、Desmin(-)、MyoDl(-)、Myogenin(-).结论 膀胱肉瘤样亚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形态上有恶性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可有异源性成分如骨肉瘤、软骨肉瘤及横纹肌肉瘤等.术前尿脱落细胞检查及膀胱镜活检有诊断意义,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超声、CT及MRI对分期有帮助,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对放化疗反应不敏感,预后不良,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不同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 运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浆细胞样特征,细胞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增大、偏位、深染.瘤细胞弥漫浸润黏膜固有层及浅肌层,可见伴随的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成分.特殊染色:瘤细胞AB/PAS(+).免疫组化:CK20和CK7(++),CK5/6(-/+),CK8/18、CK18、CEA、CD138、EMA和AE1/AE3(+),E-cadherin、p63、CD38、ICA和vimentin(-).结论 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其不同分子质量角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因其具有浆细胞样特征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转移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65例中男性30例(46.2%),女性35例(53.8%),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54.1岁。CT示多发结节型38例(58.5%)、单发结节型27例(41.5%)。其中17例为转移性乳腺癌(26.2%),14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21.5%),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12.3%),其余为转移性骨肉瘤、胸腺瘤、恶性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平滑肌肉瘤等。转移性乳腺癌需与肺腺癌鉴别,前者ER、PR(+),TTF-1(-),对鉴别诊断有意义;转移性结直肠癌需与肠型肺腺癌鉴别,前者CK20、CDX2(+),CK7、TTF-1(-),对鉴别诊断有意义;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需与具有透明细胞形态的肺腺癌、肺透明细胞性鳞状细胞癌、肺透明细胞癌(肺大细胞癌亚型)、肺透明细胞瘤("糖瘤")鉴别,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vimentin和CK(+),TTF-1(-)。结论肺转移性肿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腺癌伴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3级(CIN3)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例宫颈腺癌合并CIN3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讨论。结果宫颈腺癌合并CIN3好发于中年女性;镜下病变具备浸润性腺癌和高级别CIN两部分组织学特征,两种肿瘤成分界限清楚、相互独立。免疫组化:腺癌组织CK7、CK8、CA125、CEA(+);CIN3组织CK5/6、CKH、p63、p40(+)。结论宫颈腺癌合并CIN3是少见的宫颈恶性肿瘤,因病变存在多样性,临床易漏诊或误诊。诊断上应与宫颈腺鳞癌、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鉴别。手术切除病变既是明确诊断的手段又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非典型类癌合并原位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l例宫颈非典型类癌合并原位腺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女性,46岁,阴道出血6个月。MR检查提示宫颈占位性病变,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肿瘤组织由原位腺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非典型类癌)两种组织学形态组成,两种成分各自独立生长。神经内分泌肿瘤CK、CD56、Syn和CD117(+);原位腺癌CK、CEA、p16和CDX2(+)。结论宫颈非典型类癌非常罕见,其合并原位腺癌更属罕见。非典型类癌需要与低分化腺癌、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腺样基底细胞癌和转移性非典型类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小管形成的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应用常规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光镜观察1例伴有小管形成的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通过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48岁。首发症状为全程肉眼血尿。镜下可见圆形或多边形的小管状结构弥漫分布,排列不规则,偶可见巢状结构;肿瘤细胞形态温和,中等大小,圆形居多,胞质丰富;胞核异型性小,核浆比轻度升高,稍大于正常细胞,核深染少见,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染色质纤细,核仁不显著;肿瘤细胞浸润至肌层,细胞异型性增加,呈多边形,核增大,核染色质变粗;肿瘤周围可见间质纤维化;无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侵犯。免疫组化示MOC31、BreEp4灶状(+),CK7、CK5/6、p63、CK34betaE12及p53均(+), CK20、Villin、CDX-2、TTF-1、PSA、P504S、 PAX-8均(-),Ki-67增殖指数为10%。结论伴有小管形成的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一种罕见变异型,与膀胱的非肿瘤性病变难以鉴别。确诊主要依赖于生物学上呈现出的不规则浸润模式,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这类病变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膀胱肿瘤组织起源不同,病理组织类型各异,在组织学判断有困难的情况下,常常需要借助免疫组化方法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如何选择合适的标志物对膀胱肿瘤进行标记,是病理工作者,特别是基层病理工作者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膀胱肿瘤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1膀胱上皮癌标记根据临床或科研需要,膀胱上皮癌可选择的标记物至少有以下几类[1](表1)。表1膀胱上皮癌选择性标记物膀胱上皮癌标记分类选择性标记物角蛋白CK 20,CK 7增殖标记PCNA,K i-67,M IB-1癌基因、抑癌基因和突变基因P 53,Rb,C erbB-2,ras,bcl-2端粒酶血管生成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治疗及随访结果,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3例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患者,发生在左侧卵巢2例、右侧卵巢1例,平均年龄41.3岁,其中1例为绝经后患者。光镜下肿瘤内可见不同比例的皮肤及其附属器、肠上皮、纤毛柱状上皮、软骨、骨、脂肪及成熟脑组织,例1局部上皮增生伴重度异型增生,排列紊乱,极性消失,部分细胞核明显增大、深染,部分细胞可见核仁或核沟;例2局部见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例3局部见中分化管状腺癌成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例1,癌变细胞CK5/6、p63、p40均(+),GATA3(+),CK8/18弱(+),Cam5.2(+),CK7和CK20(-),Ki-67约60%(+);例2,癌变细胞CK5/6、p63、p40(+),CK8/18局部弱(+),CK7、CK20、GATA3均(-),Ki-67约70%~80%(+);例3,癌变细胞CK20、CDX-2和Villin均(+),CK7、CK5/6、p63、CA125、PAX-8均(-),Ki-67约40%(+)。结合免疫组化结果,例1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例2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例3为成熟型畸胎瘤伴局部中分化管状腺癌(肠型腺癌)。3例临床分期均为Ⅰ期,其中例2、例3术后给予化疗。例2化疗后随访9年4个月,无复发或转移;例3化疗后随访6年,复发死亡;例1术后未进行其他治疗,术后4个月门诊复查,未见复发或转移,进一步随访中。结论卵巢囊性成熟型畸胎瘤癌变十分少见,掌握其临床病理特征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增加对其认识。方法收集12例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组织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12例患者均以阴道出血为主诉,中位发病年龄48.3岁,平均生存时间是23.1个月。病理特点为小细胞癌成分合并原位或浸润性的腺癌或鳞癌成分,发病时多已侵犯宫颈间质深层,小细胞癌成分示免疫组化染色Syn、Cg A、CD56弥漫(+)。治疗选择手术及放、化疗。结论复合性宫颈小细胞癌预后差,确诊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目前治疗方案及预后影响因素尚无统一定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表型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①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及尿痛伴排尿乏力为主要症状,或于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②病理学检查肿瘤呈灰白色息肉状或菜花状;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内翻性生长,局灶可见外生性乳头成分,上皮条索较粗且宽度不一,实性上皮巢不规则增生,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容易查见核分裂。③免疫组化仅1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CK20弱阳性表达,尤其在表面增厚的尿路上皮呈全层表达;Ki-67和p53在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4%和10%~50%。④术后随访,4例患者至今仍无瘤健在。结论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是较为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需与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3例胃原发性癌肉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胃原发性癌肉瘤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肿瘤主要由癌和肉瘤两种成分构成。癌成分为腺癌,其中1例伴有鳞状分化及神经内分泌分化,免疫组化CK、EMA和CK20(+);肉瘤成分为弥漫分布的梭形细胞,局部区域有横纹肌肉瘤和骨肉瘤分化,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和myoglobin(+),局灶性EMA(+)。结论胃原发性癌肉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NV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应用常规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光镜观察4例膀胱NVUC,通过临床随访及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组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2~62岁,平均57岁;首发症状大多表现为肉眼血尿。组织学上,NVUC癌巢的形态多样,主要呈不规则小巢团状或大巢团状,也可呈条索状、小管状结构。癌细胞相对温和,核异型性很小或无异型性,核/浆比例较典型尿路上皮癌者小;多数染色质纤细,颗粒状,核仁不明显。其中1例肿瘤侵及固有层,2例肿瘤侵及深肌层,1例肿瘤侵及外膜。免疫组化示4例AE1/AE3、CK7、34βE12、p63均弥漫强(+),2例CK20(+),Ki-67阳性细胞指数20%~40%(平均30%),p53均(+);P504S和uroplakin-Ⅲ均(-)。4例随访时间8~18个月,2例术后复发,均无转移,4例均健在。结论 NVUC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一种罕见变异型,生物学行为常呈侵袭性。确诊主要依赖正确的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查在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因膀胱病变行膀胱镜活检患者的病理类型构成,探讨膀胱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复习我院623例膀胱病变患者经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76例,占12.2%,均为尿路上皮乳头状瘤。恶性肿瘤291例,占46.7%,其中尿路上皮癌254例,腺癌17例,鳞癌6例,转移癌13例,横纹肌肉瘤1例。膀胱黏膜慢性炎症140例,上皮增生50例,分别占22.5%、8.0%;而腺性膀胱炎55例,正常膀胱黏膜8例,前列腺组织3例。结论尿路上皮性肿瘤仍是最常见的膀胱疾病,其次是膀胱炎性病变。膀胱恶性肿瘤以尿路上皮癌最常见,膀胱腺癌、鳞癌或转移癌等比较少见。膀胱镜活检安全、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肤毛母细胞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已确诊的6例毛母细胞瘤和20例基底细胞癌的石蜡标本行HE染色及CK7、bcl-2、AR、CD10、Ki-67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结果毛母细胞瘤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不与表皮相连,境界清楚,由分布均匀的伴有毛囊分化的毛母细胞团构成;免疫组化:5例CK7(-),1例弱(+);3例bcl-2(-),3例弱(+);6例AR(-),6例CD10(-),而瘤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10%~20%。基底细胞癌来源于基底样生发细胞,癌细胞与表皮基底部相连,呈浸润性生长,周边癌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周围间质疏松,癌巢和间质之间形成收缩裂隙;免疫组化14例CK7(+),6例弱(+);17例bcl-2(+),3例弱(+);16例AR(+),4例弱(+);20例为癌细胞CD10(+),癌周间质(-);Ki-67阳性指数20%~30%。结论结合镜下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有助于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探讨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留取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107例疑似膀胱尿路移行上皮肿瘤患者的肉眼血尿,行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和尿液脱落细胞学分析,结合活检病理结果,比较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和尿液脱落细胞诊断膀胱癌的效能.结果 通过膀胱镜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膀胱癌患者92例,其中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阳性患者70例,其敏感度为76.1%,特异度为92.8%,G1、G2、G3分级敏感性分别为61.2%、81.2%、92.3%,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肌层浸润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73.6%及85.0%,尿脱落细胞学总的敏感度为33.7%,特异度为93.3%.结论 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的检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快速、安全、灵敏度高的无创伤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马蹄肾合并肾盂尿路上皮癌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马蹄肾合并肾盂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该病的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肾盂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应用影像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测可对马蹄肾合并肾盂尿路上皮癌准确作出诊断,其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应坚持膀胱灌注化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