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材》2016,(1)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丹参酮Ⅱ_A微球的高分子材料和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确定最佳高分子材料和制备工艺,并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TG-DSC)、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结果:采用左旋聚乳酸(PLLA)制备得到的丹参酮Ⅱ_A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显著高于其他高分子材料;最佳工艺制备的微球圆整,表面多孔,平均粒径为(96.95±1.7)μm,载药量为(30.43±0.04)%,包封率为(82.72±1.51)%,收率为(94.10±1.60)%。TG-DSC、XRD等结果表明,丹参酮Ⅱ_A制备成微球后药物仍然有晶型存在。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参酮Ⅱ_A聚乳酸微球(TA-PLLA-MS)具有良好的药物负载作用,该方法简便易行,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制备PDLLA-PEG-PDLLA丹参酮ⅡA微球的处方和工艺条件。方法以PDLLA-PEG-PDLLA为载体材料,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微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丹参酮ⅡA的含量,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加权评分,确定最佳制备处方工艺,并用扫描电镜(SEM)、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FT-IR)、X射线衍射(XRD)进行表征。结果最佳处方工艺制备所得微球圆整、无粘连,结构呈片层状,平均粒径为103.5μm,跨度为0.862,载药量为(27.84±0.36)%,包封率为(77.33±2.82)%,收率为(92.59±2.22)%。FT-IR,XRD等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制备成微球后药物仍有晶型存在。结论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得到丹参酮ⅡA微球,所得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该方法简便易行,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利福喷丁-对氨甲基苯甲酸/海藻酸钙微球,并对其进行性能表征和评价。方法使用高压静电液滴发生装置制备微球,测定其粒径、溶胀率、载药量、包封率以及药物累计释放率。结果利福喷丁-对氨甲基苯甲酸/海藻酸钙微球平均粒径163.12μm,载药量为51.5%,包封率为89.3%,在生理盐水中70 h后溶胀率为19,120 h后药物累积释放率达75%。结论对氨甲基苯甲酸的引入减缓了海藻酸钙微球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蚀,药物释放平稳,无明显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避免传统制备壳聚糖微球过程中使用对人体具有刺激性和毒性的酸性溶剂及醛类交联剂,提高制剂鼻腔给药的生物相容性,本实验采用水溶性羧化壳聚糖为药物载体材料,通过乳化溶剂挥干法制备鼻用微球。方法 以佐米曲普坦为模型药物,考察处方工艺因素的改变对载佐米曲普坦的羧化壳聚糖微球特性的影响,并筛选出微球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而对微球的收率、粒径、外观、载药量、包封率以及释放行为等进行评价。结果 所得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流动性较好,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21.4±10.1)μm,载药量为5.67%,包封率为62.4%,体外释放研究表明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论 乳化溶剂挥干法制备羧化壳聚糖鼻用微球是可行的,可避免酸性溶剂及醛类毒性交联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良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表征。方法O/W型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4%聚乙烯醇溶液为乳化剂,通过改变内相或外相溶剂,加快萃取速度,促进微球快速形成。对微球的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释放特性进行考察。结果内相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极性溶剂可提高曲尼司特的包封率,微球粒径相应减小。外相中加入一定量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并不能明显提高包封率,但微球粒径减小。优选条件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药物具有一定的突释效应,7 d时释放约68%。结论经改良的溶剂挥发/萃取法可较好地用来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并能提高药物的包封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阿昔洛韦明胶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阿昔洛韦明胶微球,通过考察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优化处方工艺。结果:该工艺制备的微球光滑圆整,其平均粒径为21μm,粒径分布均匀。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15.3%、80.5%。12min体外累积释药量达95.2%。结论: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的明胶微球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并优化丹参酮ⅡA-PLG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比较2种制备方法对纳米粒成型及其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粒,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及比较,包括粒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药物利用率、晶型及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225 nm和183 nm,包封率分别为95.49%和87.99%、载药量分别为2.03%和0.16%、药物利用率分别为38.42%和17.59%.结论:沉淀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纳米粒的效果优于乳化溶剂蒸发法.  相似文献   

8.
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方法:以聚乙烯醇为乳化剂,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混合液为油相,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微球收率、包封率、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处方工艺,并进行体外释放特性研究。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O/W体积比1∶50,PVA质量分数0.5%,投药量20 mg。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约1.16μm,收率35.58%,包封率41.76%,载药量19.61%。微球在前0.5 h内的释放量18.24%,至192 h时,累积释放量高达98.99%。结论:该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缓释疫苗微球。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PELA)为载体,醋酸乙酯为有机溶剂,采用W/O/W溶剂扩散法制备PELA疫苗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散射技术测定其粒径分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研究微球包裹前后疫苗蛋白的稳定性;BCA法测定疫苗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同时考察疫苗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所得微球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38μm,疫苗微球载药量为5.12%,包封率达75.25%;包裹前后疫苗蛋白的结构稳定; 体外释药结果显示,疫苗微球前3 d以Higuchi方程(r=0.997 7)释放,3 d后则以零级恒速释放(r=0.992 2),28 d累积释药量为69.10%。结论以PELA为载体的疫苗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载药量和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玉米朊(mPEG-g-Zein)在水中能够自组装成胶束的原理来增加模型药物硝苯地平(NFP)的溶解度,以聚乙烯醇(PVA)为囊材制备成包裹硝苯地平-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玉米朊纳米胶束的微球,并考察其体内外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悬浮界面交联法一步制备纳米胶束硝苯地平-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玉米朊-微球,考察其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口服硝苯地平微球(受试制剂)和硝苯地平片(参比制剂)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硝苯地平的浓度,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该微球平均粒径为22 μm(其内包裹的纳米胶束平均粒径为200 nm),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累计释药量分别为15.16%、85.8%、93.8%,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6%。结论 该硝苯地平微球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体外释药缓释效果明显,且相对生物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11.
张雯  张兴祥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6):2142-2145
目的:制备含青风藤总生物碱提取物的聚乳酸(PLA)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青风藤总碱PLA微球,对其形态、包封率、粒径分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制备条件对PLA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结果:青风藤总碱PLA微球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3.4±5.63)%,(8.7±0.35)%,平均粒径为(21.5±1.22)μm,32 h体外累积释药量为80%。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青风藤总碱PLA微球;通过控制不同因素,可得到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青风藤总碱PLA微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包封率较高的氟尿嘧啶聚己内酯微球并研究不同粒径载药微球的性质。方法采用S/O/W乳化溶剂挥发法,考察了微球制备工艺中药物分散方法与油相溶剂的挥发速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将微球筛分后考察不同粒径微球的载药量及体外释药行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释药前后微球的表面形态。结果采用优化工艺条件,制得平均包封率为69.3%的微球;药物缓释达9d以上,释药前后微球表面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得到包封率较高、具有缓释特性的氟尿嘧啶聚己内酯微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并优化丹参酮ⅡA-PLGA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比较2种制备方法对纳米粒成型及其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粒,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及比较,包括粒径、形态、载药量、包封率、药物利用率、晶型及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沉淀法和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别为225 nm和183 nm,包封率分别为95.49%和87.99%、载药量分别为2.03%和0.16%、药物利用率分别为38.42%和17.59%。结论:沉淀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纳米粒的效果优于乳化溶剂蒸发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载槐定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O/O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PLGA微球。以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度为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工艺。结果制得的微球圆整、均匀,平均粒径(17.16±3.94)μm,包封率(66.98±0.48)%,体外突释较低,缓释12 d时的释药量达90%。结论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所得槐定碱PLGA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较高,缓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吴雨佳  王令充  张雯  李俊松  狄留庆 《中草药》2019,50(20):4896-4903
目的利用白及多糖(BSP)的生物黏附性,与海藻酸钠(SA)混合作为复合载体,以具有缓释特性的三七总皂苷(PNS)分散体作为包封药物,制备具有生物黏附性的PNS-BSP-SA复合微球。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考察并优化处方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粒径分布、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溶胀性能测定、体外黏附性能评价、体外释放研究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 PNS-BSP-SA复合微球圆整度较好,表面粗糙不平有褶皱,粒径分布较窄,PNS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于微球中。最佳处方工艺制备的微球工艺稳定,重现性较好,与直接加入PNS原料药制备的微球相比,PNS分散体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得率均明显增加,分别为10.34%、51.25%、82.21%,而PNS原料药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得率分别为4.04%、12.16%、61.35%。BSP的加入增加了SA微球的溶胀性能,明显增加了其在大鼠胃部的滞留率。PNS-BSP-SA复合微球中人参皂苷Rg1的释放较PNS原料药缓慢。结论 BSP增加了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将PNS制备为分散体,提高了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和得率,并使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制得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理化特性。方法 采用乳化热固化法和高压电场法制备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通过均匀设计考察乳化热固化法制备工艺条件对微球粒径、释药速率、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微球的体外释放度。结果 搅拌速度和药物/蛋白浓度比可分别显著影响粒径大小和药物包封率。不同粒径大小微球的释放行为表明,随着微球粒径增大,其释放行为愈符合Higuchi方程,微球粒径愈小,愈符合一级动力学释放模式。高压电场法与乳化热固化法制备工艺相比,高压电场法制备微球的粒径分布集中,跨度由1.98缩小为0.52,包封率由原来的50.87%提高到91.62%。结论 高压电场法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白蛋白微球制备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鱼腥草素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新鱼腥草素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SNH-PLGA-M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NH-PLGA-MS,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筛选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外释放等进行考察.结果:工艺优化后所制备SNH-PLGA-MS为圆球形,平均粒径为10.736 μm,粒度分布集中,平均载药量为8.31%,平均包封率为89.297%,微球体外释药特性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结论:通过工艺优化所制备微球,粒径符合肺靶向要求,包封率达到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2018,(9)
目的:优选丹参酮Ⅱ_A复合微球(SP-TA-MS)处方,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能。方法:以硬脂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复合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P-TA-MS,以微球外观形态、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筛选处方,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扫描电镜(SEM)观察外观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最佳处方制备所得微球进行物相表征分析。结果:SP-TA-MS最佳处方为:投药量40 mg,硬脂酸40 mg,PLGA 100 mg,PVA质量分数为1%,二氯甲烷-丙酮体积比为1.8∶0.2,搅拌速度为1 400 r/min;载药量为(21.99±0.15)%,包封率为(98.81±0.50)%;显微镜下无肉眼可见丹参酮Ⅱ_A(TA)晶体,微球基本圆整,平均粒径为(79.79±0.75)μm;物相考察结果表明药物多数以无定型形式存在于微球中。结论:制得的SP-TA-MS可为其新剂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青蒿琥酯聚乳酸缓释微球,并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正交实验设计考察影响制备工艺的因素,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对制备的青蒿琥酯微球的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等性质及体外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青蒿琥酯聚乳酸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稳定,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适宜。优化工艺制得的微球平均粒径为(101.7±0.37)μm,载药量为(30.8±0.84)%,包封率为(53.6±0.62)%,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ln(100-Q)=-0.0553t+4.5176(R2=0.9835)。结论: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青蒿琥酯聚乳酸微球,其体外释药特性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阿司匹林鼻粘膜给药淀粉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考察,并评价其体外质量。方法:以羧甲基淀粉钠为原料,对苯二甲酰氯为交联剂,采用界面缩聚法制备空白微球,用吸附载药法制备阿司匹林淀粉微球,并对其形态、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微球形态圆整,大小均匀,粒径在20~100 μm,平均粒径为53.54 μm,载药量16.65%,包封率92.5%,体外释药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本微球制备工艺较简便,各种因素较易控制,重现性好,载药量与包封率均较高,符合鼻腔给药微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