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经过病原学确诊的10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均起病较缓慢、病史长.确诊依据脑脊液真菌涂片、培养或隐球菌抗原检查.症状以发热、头痛为主,头部影像学检查以脑室扩大、脑积水为主.治疗采用两性霉素B静滴,5-氟胞嘧啶口服,辅以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等药物治疗.10例患儿痊愈4例,病情明显好转4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新型隐球脑膜炎起病缓慢,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对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时,应该积极新型隐球菌相关辅助检查,尤其是脑脊液检查.儿童新型隐球菌脑炎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5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5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原学分析,提高对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8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8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均为艾滋病晚期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58例:CD4+<50×106/L 9例,CD4+(50~100)×106/L 32例;CD4+(100~200)×106/L 17例。在确诊时已合并多种机会感染。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情重,预后差,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诊断.[方法]对2006年7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的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常规无菌抽取2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标本,采用直接涂片镜检、真菌培养鉴定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2例患者脑脊液标本直接涂片墨汁染色和脑脊液培养均查到新型隐球菌而得以确诊.[结论]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炎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方法简单,快速,阳性率较高.故对疑诊病人应多次反复地做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查隐球菌,这是及时诊断隐球菌脑膜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住院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共65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并根据转归结果将其分为治愈组和未治愈组,对两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6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50岁以下患者49例,农民33例,57例有基础疾病,发病时多有进行性头痛、发热等症状,可伴有呕吐、意识障碍等,治疗方法根据肝功能正常与否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5~FC或大扶康联合5-FC;疗效结果分组比较发现,治愈组和未愈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基础疾病、csf压力、csf蛋白及脑积水、昏迷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伴有发热、进行性头痛等,误诊率高等特点,患者年龄较高、病程长、基础疾病多、颅压较高、存在脑积水、昏迷等为隐脑主要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与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7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实际临床治疗方案及其疗效转归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5例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头痛和呕吐;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压升高,脑脊液蛋白、糖、氯化物呈现"一高二低"现象;76.00%患者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以肝病多见;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增菌培养,共检出新型隐球菌菌株42株,分离菌株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较高;临床上主要采用5组治疗方案,其中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治愈率较高。结论 CNM患者以颅内高压为特点且多伴有慢性基础病;隐球菌对多种抗菌药敏感,临床对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及时有效控制是良好治疗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生化指标,有助于合并症AIDS病例的确认.方法 对2019年1月—2020年5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单纯AIDS患者(AIDS组)及38例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合并感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液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合并感染组患...  相似文献   

7.
肺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肺隐球病临床表现、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常常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现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疗效,以提高对儿童隐球菌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确诊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儿发病年龄1岁2月~10岁,首发症状发热13例,伴头痛、呕吐6例,伴咳嗽5例,伴皮疹2例;首发症状头痛2例,伴精神异常。肺部查体13例正常,2例可闻及湿性罗音。脑膜刺激征阳性6例,肝脾肿大5例,浅表淋巴结肿大3例。10例免疫功能检查正常,1例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结核,4例免疫功能低下。11例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儿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后,7例有效,4例死亡或放弃治疗;1例难治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联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治疗后治愈;3例未合并脑膜炎患儿单用氟康唑治疗有效。结论:隐球菌在免疫功能健全儿童中的感染呈增高趋势,儿童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几率较高,一旦确诊隐球菌病,建议常规行脑脊液检查。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治疗儿童隐球菌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脑脊液沉渣瑞氏染色下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学特征,提高对新型隐球菌的检出率。方法采集患者脑脊液标本,用离心沉淀法收集沉渣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观察菌体形态特征。结果新型隐球菌在瑞氏染色下有其形态学特征,用此方法诊断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结论脑脊液沉渣瑞氏染色检查对新型隐球菌的检查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快速诊断新型隐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了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8年至2011年4月期间住院的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6例患者中性途径感染者15例,输血感染者1例,在抗菌治疗前已经进行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9例,4例抗菌治疗2周后开始HAART.结论: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充分发挥其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隐球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并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8天出现发热,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移植第21天,患者出仓,复查肺部CT提示左下肺感染。移植第38天,患者仍反复发热,伴有咳嗽、咳痰,结合病情考虑诊断为移植后肺部隐球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可能性大。停用伏立康唑,改为氟康唑注射液(0.6 g,qd),继续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米卡星抗细菌感染治疗。加用氟康唑3 d后,患者体温高峰下降。移植第55天,患者体温正常,治疗有效。患者肺部感染痊愈,白血病完全缓解。结论 临床医生应分析引起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热的原因,积极寻找病原学证据,及时采取经验性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肺隐球菌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3月经肺叶切除标本病理确诊的2例Pc进行光镜、特染、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为咳嗽、咳痰、咯血,1例伴有头痛等,光镜下病灶见非干酪性肉芽肿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多量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状小体,周围见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及淋巴细胞,AB特殊染色隐球菌细胞壁呈蓝色、PAS特殊染色隐球菌细胞壁呈红色。结论Pc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真菌病,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杰堂特秆碡特染,  相似文献   

13.
新型隐球菌为担子菌酵母类真菌,是隐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体,其毒力因子有多糖荚膜、黑色素、脲酶等。菌体通过呼吸道进行人体传播感染,最易侵犯中枢系统引起隐球菌脑膜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死亡率极高,也是AIDS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隐球菌病的药物仅限于两性霉素B、唑类和5-氟胞嘧啶。近年来新生隐球菌感染率不断增高,而长期使用抗真菌药引起新生隐球菌耐药从而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耐药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其对临床探索有效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生隐球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真菌培养确诊新生隐球菌肺部感染患者47例、非隐球菌感染患者56例,收集病历资料和临床样本(肺穿刺物、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等),样本用革兰染色、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检测试剂盒(LFA)等方法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新型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存在于人体体表、口腔和粪便中,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亦可通过皮肤黏膜或肠道侵入人体,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经血行播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妊娠期或产褥期妇女患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报道较少见,我院2014年7月5日收治产褥期妇女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肺炎1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0岁,黎族,因持续头痛1月余,于2014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病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以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发现新型隐球菌为诊断依据,回顾性调查65例使用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1周以上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并对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5例均发生一起或多起不良事件,其中以神经精神系统受损表现最常见,包括视力下降、失明、眼内出血、瞳孔不等大、视神经乳头水肿、复视、意识障碍、听力下降、脑疝、瘫痪、抽搐、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等,主要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本身相关,少数与AMB或5-FC相关.神经精神系统受损以外的不良事件包括:发热、头痛加剧、顽固性低钾血症、高钠血症、高氯血症、呕吐、厌食、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贫血、院内感染、脉管炎、休克、皮疹等,其中主要与AMB相关的有发热、头痛加剧、肾功能损害、贫血、脉管炎等,与5-FC相关的主要有呕吐、厌食、肝功能损害.其他相关因素包括脱水剂、解热镇痛药及原有伴随疾病等.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使用AMB与5-FC联合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很常见,涉及多个器官组织.不良事件的防治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适当的药物剂量与浓度,严密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变化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进行临床分析,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至2010年收治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38.03±24.274)d,病原阴转时间为(48.18±31.906)d,病死率15%。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发生在艾滋病期患者,CD4细胞较低,在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时治疗疗程延长,病死率可能增加。早期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并及时治疗是预防隐球菌性脑膜炎、降低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肺隐球酵母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82-2007年1月经病理确诊肺隐球酵母菌病16例临床资料,对肺隐球菌酵母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确诊方法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16例原发性肺隐球酵母菌病多为中青年,多数患者发病前健康良好.经手术治疗、抗真菌治疗,随访6个月~5年,无肺隐球酵母菌病复发、全身播散及死亡.结论 原发性肺隐球菌酵母病多无基础疾病,影像学表现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影、肺实质浸润影;病变局限者可采取手术切除,术后抗真菌治疗,多发病变应抗真菌治疗为主,氟康唑为治疗肺隐球酵母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57例免疫功能正常肺隐球菌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市胸科医院诊断为肺隐球菌病的57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治疗过程。结果肺隐球菌病患者年龄分布21~75岁,男女比例为1.85∶1,感染部位分布左肺15例,右肺21例,两肺均存在21例(其中合并脑膜炎者3例,血液感染1例)。临床病史:体检中发现22例;主诉咳嗽25例,其中包括咳嗽伴胸痛5例;发热6例;头晕呕吐、头痛2例;痰血1例;气喘1例。43例作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乳胶凝集试验(LA)患者中阳性30例,阴性13例。经病理诊断共37例:其中15例经手术明确诊断,22例经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影像以肺结节为主26例,以肺斑片影为主16例,以占位性病灶为主8例,空洞影7例。治疗大部分应用氟康唑0.4 g, 1/d,外科术后多用0.2 g, 1/d,病情稳定。结论对于免疫功能正常、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异常患者,需警惕肺隐球菌病,尽早获取组织病理明确诊断,并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血清LA试验综合判定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各类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探讨隐球菌乳胶凝集实验(LAT)在隐球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神经内科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各40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脑脊液相关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进行分析,比较LAT、墨汁染色涂片、真菌培养3种检测方法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检出率,分析隐球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三组患者脑脊液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脑组蛋白水平低于结脑组及化脑组;隐脑组LAT检测阳性例数为40,阳性率为100.00%,结脑组阳性例数为2例,阳性率为5.00%,化脑组未检出阳性患者;采用不同检测方法检测发现,LAT检测在首次及终末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墨汁染色涂片及真菌培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培养共培养出34株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是95.79%、91.23%、100.00%。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蛋白水平较低,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乳胶凝集实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