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前列腺原发性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 IVLBCL)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前列腺原发性IVLBCL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前列腺间质血管内见异型淋巴样细胞,细胞核大而深染,可见突出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MUM1、Bcl-2阳性,CD34显示瘤细胞生长在血管内。Ki-67增殖指数80%。患者术后未经化疗,随访6个月后死亡。结论 前列腺原发性IVLBCL比较罕见,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导致漏诊、误诊,确诊需结合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标记。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49岁.反复咳嗽半年伴发热1个月.发热时体温波动在37.5~38.5℃,多发生于午后及夜间,伴干咳、盗汗、纳差、乏力,无畏寒、胸痛及咳血.查体:急性病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增粗.纤维支气管镜未见异常.胸腹部,颅脑CT均无占位性病变.EB病毒抗体(+),血沉快.血生化检查:GGT、ALT、TG轻度升高,ALB下降,LDH、HBDH显著升高.骨髓穿刺报告:感染性贫血,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可见吞噬性组织细胞占2.5%.骨髓活检三系增生减低,无ALIP现象,未见转移瘤细胞.在对症治疗过程中出现肌肉疼痛,肌张力下降,遂做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随后肌肉活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结果12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8~76岁;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发生于皮肤者)、头痛头晕及行走不稳(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者)咳嗽咳痰(发生于肺者);光镜下表现血管腔内充满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大多相似于中心母细胞或免疫母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CD20阳性。 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以淋巴瘤细胞选择性的在血管腔内生长为特征;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有关,掌握其共同的特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方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73岁。因乏力半年,食欲减退1个月,发热19天,发现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入院。血常规:WBC 3.51×109/L,PLT 97×109/L,淋巴细胞26%,单核细胞14.2%。胸片示双侧肺纹理增重,考虑肺部感染。腹部CT示双侧胸腔积液,大量腹水。临床诊断:发热原因待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方法:对1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该病例通过对肌肉活检得到诊断并给予积极的治疗。结论:IVL预后一般较差,但通过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可于肌肉活检做出诊断,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争取较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并分析了4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资料,用形态学方法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研究。结果发生于皮肤2例,出现皮肤斑块和破溃;发生于脑部2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镜下所见相似,瘤细胞仅位于小血管腔内,瘤细胞大,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LCA( ),CD20( ),CD79a( ),CD30(-),CD3(-),CD45RO(-),Ⅷ因子,Desmin阴性。结论该瘤是一种罕见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只能依靠病理检查确诊。该瘤高度恶性和高度侵袭性,对化疗不敏感,多数患者发病后短期死亡,预后很差,应早期诊断,积极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LSAB法标记一组TCRBCL。结果 TCRBCL背景为大量的T小淋巴细胞,占全部细胞的60%-90%,少量肿瘤细胞呈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样,有的颇似R-S细胞,但缺乏诊断性R-S细胞。免疫组化标记所有肿瘤性大细胞L24+,大部分bcl-2 ,CD3-,BerH2-,Leu-M1-。结论 TCRBCL是难诊断的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的一种特殊改变,虽然本瘤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大部分TCRBCL应有以下特点:(1)少量肿瘤性B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占所有细胞的10%-40%。(2)其他细胞为大量T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3)免疫组化证实本瘤为B细胞来源,bcl-2提示本瘤为滤泡中心细胞起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肤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B-IV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1例B-IV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患者女性,67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双侧大腿内侧红斑,后形成硬块,不痛不痒,双下肢浮肿。血化验显示全血细胞进行性降低;骨髓穿刺未见异常。皮肤活检镜下见皮下脂肪层毛细血管内有较大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LCA、CD3(背景细胞)、CD20和C-myc(+),bcl-2少数(+),bcl-6散在(+),mum-1少部分(+);CD10和CD5(-)。Ki-67阳性指数>30%,EBER原位杂交(-),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结果发现有单克隆性增生的B细胞亚群。确诊后采用R-CHOP方案化疗1个疗程,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B-IVL为一种较为罕见的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最常累及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可累及肾、肺、肾上腺、胃肠道和软组织等全身多个脏器,约30%病例累及皮肤,好发于下肢,病变多局限于血管内;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本病预后差,联合化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70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于9月24日入住我科。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低热,体温38qc左右,发热无明显规律,每次发热前畏寒、寒战,无流涕、咳嗽、咽痛,无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多次至医院就诊,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仍在37.5qc左右。患者人院前3个月感双下肢酸痛,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行走闲难,X线腰椎摄片示腰椎退行性变,头颅CT未见异常,腰椎CT示腰3~5椎问盘轻度膨隆,腰3~骶1退行性变。人院后体检:神志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明显异常,肝、脾肋缘下未及。双下肢肌力Ⅳ度.10月13日双下肢肌力减退,右下肢肌力Ⅰ度,左下肢肌力Ⅲ度,凯尔尼格征(+),全身痛觉过敏;下腹部及两大腿内侧皮肤有红斑、充血,表面见颗粒状突起,皮下斑块增厚. 相似文献
10.
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伴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男性较女性多见。而椎管内非霍奇金淋巴瘤较少见。我院曾诊治1例男性椎管内弥漫性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肝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果光镜下肝窦内和小血管内可见较多具有明显异型性的淋巴样细胞浸润,汇管区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亦可见少许异型淋巴细胞样细胞,未见明确纤维化。免疫组化示CD20、PAX5弥漫(+),CD3散在少许(+),Ki-67阳性率为70%,AE1/AE3、CD117和CD56均(-);其中例1 CD5弥漫(+)。结论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亚型,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及不典型性,造成了部分患者的诊断困难,因此,掌握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患者女性,36岁。右下腹包块2月余伴压痛4天住外院妇产科。查体:右附件区扪及一包块,大小约5cm×5cm,质硬,活动,轻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肝脾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红细胞3·13×1012/L,白细胞8·8×109/L,血红蛋白87g/L,血小板218×109/L,淋巴细胞占22·1%。B超示子宫右上方混合性占位。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回肠末段与右侧腹壁紧密粘连,范围约8cm×7cm。分离粘连时有暗黑色液体溢出,考虑为“阑尾周围脓肿”。即刻转行开腹手术,未能切除病变,仅于切口处放置引流管。术后第2天引流出较多肠液,临床诊断为肠瘘,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以…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胰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72岁。发现右中腹部包块伴疼痛 1月余。查体 :脐右侧扪及 8cm× 6cm大小肿块 ,质硬 ,轻度压痛 ;肝脾不大 ,体表无肿大淋巴结。血象正常。CT示胰头部肿瘤。临床诊断 :胰头癌。手术见胰头部有一 8cm× 6cm× 5cm肿块 ,无包膜 ,境界不清 ,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理检查 巨检 :胰腺组织约 1 4cm× 8cm× 6cm ,切开见 8cm× 6cm× 5cm肿块 1个 ,切面实性 ,灰白色 ,鱼肉样 ,质软 ,无包膜 ,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镜检 :组织学表现为相对单一形态的大细胞弥漫浸润 ,瘤细胞直径为小淋巴细胞的3~ 4倍 ,似中心母细胞及免疫母细胞 ,少许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