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69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及观察患儿呕吐次数、腹胀情况,每次回抽有无残留,每天增加奶量,记录经口喂养的时间,体重开始增长的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治疗组在呕吐腹胀改善的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体重开始增长的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治疗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且无副作用,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
贾丽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16-1316
<正>早产儿较足月儿吸吮和吞咽能力低下,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经口喂养困难,胎粪排出延迟,很容易出现胃肠不耐受,采用合适的喂养方法,尽早摆脱静脉营养,对提高存活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强予营养性吸吮干预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67-70
目的探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该院妇产科出生的早产儿76例。采用抛银币法将纳入的76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早产儿生后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12~24 h内)。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非营养吸吮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排空日龄及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并比较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2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等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胎粪排空日龄和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用于早产儿可减少肠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缩短达完全肠道喂养时间;并能促进体重和头围的增长,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江萍 《四川医学》2007,28(11):1292-1293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喂养不耐受的需经鼻胃管喂养早产儿45例,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成非营养性吸吮组(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乳经鼻胃管喂养、静脉营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分别记录两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胃潴留奶量、呕吐消失天数、每日奶量。结果治疗组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胃潴留奶量,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呕吐消失天数、奶量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肠蠕动,减少胃潴留、胃食管返流等喂养不耐受现象,使患儿奶量增加,其效果优于单纯鼻胃管喂养。  相似文献   

6.
蔡金兰 《中外医疗》2008,27(22):22-22
早产儿吸吮,吞咽及协调功能差,经口喂养困难,往往采用鼻胃管喂养.这一方法虽然解决了吸吮困难的问题,但却是一非生理过程,使早产儿不能经过口腔的吸吮活动来完成一系列胃肠道生理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胃肠功能等方面的作用.我们给予早产儿NNS,观察其对生长发育和胃肠喂养的影响以及该方法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多潘立酮混悬液口服,0.3ml/(kg.次),q8h,同时予以非营养性吸吮。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治疗组喂养耐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潘立酮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增加胃肠道的蠕动,恢复胃肠道功能,缩短早产儿喂养耐受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一定剂量酪酸梭菌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是否可改善并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使得早产儿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缩短,促进其早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其存活率。方法:选择早产儿9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三个组,每一组30例,分别为对照组、酪酸梭菌组、酪酸梭菌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三组早产儿均给予常规护理和对症治疗,必要时辅以部分静脉营养等支持治疗,酪酸梭菌组早产儿在此基础上于出生6小时内开始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活菌散剂28 d,酪酸梭菌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在给予酪酸梭菌的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三组均观察到出生第28 d。通过观察记录三组患儿相应数据,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监测三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将三组患儿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酪酸梭菌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与对照组及酪酸梭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6,P<0.05);体重恢复至出生时体重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所需要的时间酪酸梭菌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早产儿均较其他二组早产儿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的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2组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组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体重增长、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好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是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且无副作用,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3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n=67)与对照组(n=65),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早产儿为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胎粪排空时间、总胆红素水平及喂养耐受性.结果 观察组生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及总胆红素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每天呕吐次数>3次、胃潴留>30%奶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长发育、加强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胃肠道不耐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84例,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和常规喂养组,每组各42例.常规喂养组早产儿予以实施常规母乳喂养,微量喂养组早产儿采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两组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早产儿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新生儿抚触法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与传统药物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40例)、新生儿抚触结合非营养性吸吮组(简称抚触与NNS治疗组)(4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药物治疗组给予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抚触与NNS组实施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药物治疗组患儿的呕吐时间[(1.8±0.6)d]、胃残余量[(2.7±1.1)mL]、体重增加[(337.0±35.9)g]、奶量增加量[(2.3±0.5)mL]、治疗总有效率(65.0%),和抚触与NNS治疗组患儿的呕吐时间(1.7±0.7)d、胃残余量[(2.4±1.5)mL]、体重增加情况[(336.0±37.3)g]、奶量增加量[(2.4±0.6)mL]、治疗总有效率(62.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配合新生儿抚触不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没有不良反应,同时又能促进早产儿自身消化系统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丽娟 《海南医学》2014,(22):3390-3392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肠道菌群定植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出生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对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同时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100 mg/kg,2次/d,用至出院。于入院时、入院后5 d、12 d行直肠拭子菌群培养。收集并分析两组早产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菌株检出率分别是44.7%和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5天、第12天实验组菌群正常率分别为76.7%和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和70.0%(P〈0.05)。实验组腹泻、喂养不耐受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分别为16.7%、26.7%和0%,低于对照组的50.0%、53.3%和2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定值,加快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建立,从而减少早产儿罹患肠道性疾病的风险,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红霉素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54例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kg-1.d-1),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及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00例早产儿,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未实施发展性照顾,观察组实施发展性照顾。结果观察组的每日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P0.05),其每日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组早产儿的身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喂养状况评分、口腔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喂养不耐受情况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5 d、10 d后,两组的胃泌素水平均较干预前增高(P0.05),观察组的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发展性照顾,可有效增加奶量摄入,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改善其胃肠功能,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7-79+83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出生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早产儿予以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包括口腔刺激及非营养吸吮两部分。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喂养不耐受及经口喂养情况,并比较治疗2周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0,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用于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尽早达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7.
益生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5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均予红霉素5 mg/kg,每天1次;观察组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1/2支,2次/d.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治疗天数、治疗至GRV≤10%的天数、经胃肠道摄取热卡达100kcal·kg-1·d-1的日龄、体重增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清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探讨其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生后24 h内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无伴发疾病的早产儿52例(年龄24 h)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生后24 h内的血清Ghrelin水平,同时记录其喂养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分为喂养不耐受组(24例)与无喂养不耐受组(28例)两组,比较两组血清Ghrelin水平。结果喂养不耐受组生后24h内血清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无喂养不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4.79±28.07)pg/ml vs(650.75±34.34)pg/ml,P0.05]。结论血清Ghrelin水平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有关,早期检测血清Ghrelin水平对预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一定价值;外源性Ghrelin可能具有改善早产儿肠内喂养耐受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章秀 《安徽医学》2009,30(5):535-536
目的探讨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我院NICU收住的200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四磨汤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组、两药联合应用组及对照组。四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分别给予四磨汤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滴及二药联合应用。结果四磨汤治疗组总有效率74%,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总有效率72.5%,两药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P〈0.001),联合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四磨汤组,红霉素组(P〈0.025及0.05)。结论四磨汤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