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测量儿童后巩膜加固术前及术后眼轴及视力,评估后巩膜加固术对儿童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随访门诊高度近视儿童,应用异体巩膜做后巩膜加固术的加固材料,将其中的13例(25只眼)行后巩膜加固术,术前术后均行散瞳检影验光进行屈光度检查,IOL-Master测量眼轴,分别观察术前术后屈光度的增长速度以及眼轴的增长情况.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前随访8~43个月,平均23.56±11.79个月,屈光度平均每年增长-1.33±1.08D,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08±9.22个月,屈光度平均每年增长-0.36±1.19D.术前术后屈光度增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0.01).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阻止儿童病理性近视的发展有确切的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角膜塑形镜长期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我院180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900例,佩戴框架眼镜;实验组900例,佩戴角膜塑形镜。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进行记录、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佩戴前的裸眼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数据相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佩戴后1年、2年、3年、5年、7年的裸眼视力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更为理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佩戴后的屈光度降低幅度与对照组比较较小,且佩戴后1-7年内屈光度稳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佩戴后的眼轴长度增长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娇小,且佩戴1-7年内眼轴长度稳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可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睫状肌训练防治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10周岁、裸眼视力为1.0~1.2的男女学生各50名,设为预防班;裸眼视力为0.6~0.8的男女学生各50名,设为治疗班。各班均按每组男女学生各25人随机分为1个训练组和1个对照组。训练组采用睫状肌训练法进行训练,对照组仅进行防治近视的科普宣教。实验时间为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等改善情况。结果实验前,各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各班训练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实验前,对照组裸眼视力均低于实验前,训练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班训练组屈光度均低于实验前,对照组屈光度均高于实验前,训练组屈光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实验前后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睫状肌训练对预防和治疗青少年近视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姚琨 《当代医学》2021,27(14):119-120
目的 分析青少年近视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方式.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进行视力矫正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近视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更全面的防治措施.分析两组患者近视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眼位的近视眼屈光度增加度数和近视遗传性及屈光度增长程度,在进行视力恢复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青少年近视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隐斜及内隐斜近视患者屈光度增加度数高于眼球正位的近视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单方或双方近视的患者,屈光度增长程度高于父母双方无近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治干预后,观察组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青少年近视主要有遗传、环境、习惯等因素,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视力恢复治疗的同时实施全面防治措施,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并预防青少年近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治学龄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0例7~12岁的近视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治,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视力、屈光度、眼轴以及眼压等),同时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佩戴1年后与佩戴前比较:视力、屈光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眼轴、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4眼发生角膜上皮点染,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角膜塑形镜在矫治学龄儿童近视方面表现出了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眼球参数、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博爱眼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治疗,研究组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治疗1年,比较两组屈光度、眼球参数、角膜内皮细胞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屈光度数、玻璃体腔深度数增长明显更低(P0.05);两组眼压、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可降低屈曲度,延缓近视发展速度,提高视力,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进行性近视的疗效。方法将50例(92眼)进行性近视患者采用消毒灭菌的异体巩膜行后巩膜加固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视网膜动脉前期充盈时间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形态的变化。结果 50例(92眼)患者术后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及眼轴长度均要好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视网膜动脉前期的充盈时间为(15.02±0.05)s,术后为(14.43±0.5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眼合并有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无一例出现巩膜穿孔及血管破裂出血并发症,5例术后出现球结膜水肿,3~6个月后消失。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治疗进行性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6):465-468
目的通过检测先天性近视豚鼠眼的屈光度、眼轴和巩膜病理改变,了解先天性近视豚鼠眼球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于40只3周龄英国种短毛三色豚鼠中发现先天性近视豚鼠6只,验光示12眼的屈光度为-6.00~-12.00 D,以-10.00 D为界分为高度近视组(<-10.00 D,7眼)和超高度近视组(≥-10.00 D,5眼),同时选用6只同批正常视力豚鼠1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均行视网膜检影测屈光度,A超测量眼球生物学参数,取眼球做病理切片并行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豚鼠眼平均屈光度分别为(+2.38±1.54)、(-7.64±1.31)和(-10.80±0.76)D,3组豚鼠眼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305,P<0.05),且3组豚鼠眼平均屈光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豚鼠眼球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12,P>0.05;F=0.100,P>0.05);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豚鼠眼球的玻璃体腔长度分别为(3.75±0.09)和(3.79±0.13)mm,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的(3.41±0.07)mm(F=50.306,P<0.05),但高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豚鼠眼球的玻璃体腔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超高度近视组豚鼠的眼轴长度分别为(7.95±0.45)和(8.10±0.27)mm,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的(7.63±0.21)mm(F=4.924,P<0.05),但高度近视组与超高度近视组豚鼠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豚鼠眼巩膜厚度正常,胶原纤维分布均匀,排列整齐,细胞外基质少;高度近视组豚鼠巩膜明显变薄,胶原纤维分布稀疏,排列紊乱,细胞外基质增多;超高度近视组较高度近视组以上改变更加显著。结论先天性近视豚鼠眼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及巩膜病理学改变均符合病理性近视特点,可用于近视眼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视力、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需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0例,比较戴镜前后的视力、屈光度、眼压、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参数(SF、CIM、K1值、K2值)、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结果:患者戴镜1周及1、3、6个月的裸眼视力均高于戴镜前,屈光度、眼压均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戴镜1、3、6个月的角膜厚度、SF、K1值(3、5 mm)、K2值(3 mm)均低于戴镜前,CIM、K2值(7 mm)均高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半年内共出现轻度并发症16例,经对症处理后降低为5例,处理前后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P=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在轻度近视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视力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玉溪市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轻度近视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研究组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比较2组瞳孔直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压、眼调节灵敏度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瞳孔直径、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屈光度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眼压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6个月时眼调节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轻度近视患者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可明显调节眼调节灵敏度,控制屈光度、眼轴长度增长,改善患者视力水平,相较于单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未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眼压未出现明显大幅度变化,更有效的进行近视防控、改善眼部调节功能,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方法 对28例(53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患者资料完整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结果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超过90%患者视力稳定,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数稳定.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观察确实有效,是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为止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连续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7~16岁低度近视患者123例(24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组38例(76眼),连续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配戴框架眼镜组45例(90眼),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观察1年后3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比较,戴镜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曲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角膜塑形镜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塑形镜之间屈光度数和眼轴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天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低度近视效果明显,可提高裸眼视力,延缓屈光度增加,减少戴镜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光学相干扫描(OCT)视网膜形态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OCT检查存在黄斑视网膜劈裂的21例病理性近视患者32眼(劈裂组)的OCT图像特点,并与病理性近视非劈裂组(51例73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及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劈裂组外层劈裂25眼(78.12%),中层劈裂5眼(15.63%),内层劈裂4眼(12.50%),存在2层及以上的多层黄斑视网膜劈裂7眼(21.88%).2组屈光度、眼轴长度、中心凹局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劈裂组后巩膜葡萄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劈裂组(96.88% vs.64.38%,P<0.01).结论 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常伴发其他黄斑病变;OCT能清晰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视网膜劈裂的形态特征,有助于黄斑视网膜劈裂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联合斜视矫正术治疗轴性近视合并斜视的可行性。方法对26例46只眼轴性近视合并不同类型斜视的患者同时行斜视矫正术与后巩膜加固术,术中先表麻加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斜视矫正术,再在球后麻醉下行后巩膜加固术。结果术后眼位全部迭美容效果,部分病例恢复不同程度双眼视功能,斜视合并青少年进展性近视者观察2年近视程度较术前进展减慢,眼轴增长减慢,病理性近视视力稳定无下降。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同时合并斜视手术是治疗轴性近视合并斜视的可行性方法,同时手术解剖层次清晰,操作方便,可避免二次手术因粘连等形成的困难,一次性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63例68眼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反眉状隧遂道式自闭性切口行超声乳化摘除术,5.5mm切口植入人工晶体,眼轴26mm-30mm者38眼,>30mm者30只眼。随访0.5年-2年,观察超声能量、时间、术后不同眼轴视力和并发症。结果:眼轴26mm-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34只眼,占89.5%;>30mm组术后3月视力≥0.5者15只眼,占50.0%。后囊膜破损并玻璃体溢出3只眼(4.4%)半年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只眼(2.9%),角膜水肿11只眼(16.1%)。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改善视功能,但>30mm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张晓城  陈茂盛  李嘉文 《重庆医学》2012,41(24):2486-2488
目的评价Acrysof Toric复曲面人工晶状体(IOL)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Acrysof Toric IOL。其中实验组40例(43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26mm),植入IOL度数≤15D;验光球镜(-5.50~-10.25)D,平均(-6.25±-0.25)D,柱镜(-1.25~4.25)D,平均(-2.75±-0.25)D。对照组39例(40眼)单纯散光白内障患者(眼轴长度为22~24mm),验光球镜(-0.25~-1.25)D,平均(-0.75±-0.25)D,柱镜(-1.50~4.25)D,平均(-2.50±-0.25)D。术后3个月充分散瞳后裂隙灯照相,采用Adobe Photoshop软件行IOL轴位分析,记录各组术前、术后观察期间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术眼角膜散光及全眼散光、预期散光与实际残余散光、IOL旋转度数。结果术后3个月,UCVA≥0.5的眼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VA≥0.8的眼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实验组为(0.56±0.33)D,对照组为(0.54±0.3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OL旋转度数,实验组为3.79°±2.33°,旋转范围是(-6.25°,+7.78°);对照组为2.75°±1.38°,旋转范围是(-4.62°,+6.15°),两组旋转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旋转方向比较,顺时针、反时针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3个月观察表明植入Acrysof Toric IOL可以有效且稳定地矫正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使患者术后获得更好的裸眼远视力。但由于高度近视患者囊袋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悬韧带松弛等情况,与单纯散光白内障患者相比,Acrysof Toric IOL在囊袋的旋转稳定性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儿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宁波市眼科医院诊治的100例近视患儿,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普通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屈光度、眼轴长度、裸眼视力、视觉质量、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屈光度[(-2.23±0.51)D]低于对照组[(-3.06±0.62)D, P<0.05];观察组患儿的眼轴长度[(24.14±0.38)mm]小于对照组[(26.01±0.55)mm, P<0.05];观察组患儿的裸眼视力(1.03±0.18)高于对照组(0.82±0.13, P<0.05);观察组患儿的客观散射指数(0.67±0.11)小于对照组(0.81±0.14, P<0.05),调制传递函数、斯特列尔比(37.81±5.20、0.49±0.05)大于对照组(32.97±4.88、0.42±0.07,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高于对照组的74.0%(37/50,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与对照组的10.0%(5/50)相近(P>0.05)。  结论  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儿童近视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的屈光度、眼轴长度、裸眼视力、视觉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青少年近视在我国有极高的发病率,而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改善视觉质量的重要方法。文中主要分析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改变。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为64例120只眼,年龄7~20岁,平均年龄(10.21±2.62)岁。屈光度为≤-6.00D,最佳矫正视力≥1.0。将角膜塑形镜组按屈光度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A组(≤-2.00D)36只眼;B组(-2.25D~-4.00 D)52只眼;C组(-4.25 D~-6.00 D)32只眼。对照组患者60例120只眼,为视力正常者,年龄7~19岁,平均年龄(10.43±3.01)岁,裸眼视力≥1.0。所有患者均行CS值测定,对各组患者空间频率、组间及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①青少年近视的CS在各空间频率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②角膜塑形镜组的各亚组间仅在中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3个不同屈光度的亚组戴镜后的CS值较戴镜前有提高,但与各空间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会造成全频区CS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术前及术后Pentacam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8例(22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患眼外观、视力及Pentacam参数.结果 22例患眼术后外观均有改善.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平均屈光度均较术前提高,而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表面变异系数(ISV)均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最佳矫正远视力及前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可改善翼状胬肉患者患眼外观,降低角膜前表面散光及ISV,升高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平均屈光力,而角膜后表面散光、屈光力及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未发生改变,且未影响前房角.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术后随访3-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14只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4.52±-6.43)D,(-0.01±0.28)D;裸眼视力分别为0.08±0.06,0.6±0.3;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0.2,0.7±0.2;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眼压为(16.21±2.84)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7.03±1.95)mmHg;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3 028±289)个/mm2,术后为(2 912±2 51)个/mm2;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3.69±0.31)mm,术后为(3.57±0.29)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矫正高度近视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