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常规流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卒中绿色通道流程行静脉溶栓的72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到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各关键时间点。结果实验组到院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到院至卒中小组评估时间、到院至CT检查完成时间及到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常规采集至报告时间和凝血功能采集至报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卒中绿色通道流程可以显著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减少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  相似文献   

2.
3.
急性脑梗死多为血栓堵塞供血动脉所引发,溶栓是急性脑梗死常见的治疗方式,尽管发病4.5h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急性脑梗死的标准性治疗方案,但对于颈动脉或大脑主干闭塞严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较低,预后并不理想,动-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关注的急性脑梗死重要的治疗方式,本文对急性脑梗死采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动-静脉溶栓治疗的时机、疗效、并发症、药物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内延迟时间及不同治疗时间的治疗效果。探讨缩短病人院内延迟时间的方法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急诊溶栓组经CT或MRI确诊后立即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溶栓组则在住院后进行。结果:急诊溶栓组病人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58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9例(47.5%),住院溶栓组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120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2例(30%),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6-48h内溶栓仍有效,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5.
2001年1月~2003年6月,我们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于发病6小时内给予溶栓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中神经损伤标记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266例ACI合并MS患者,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10例,根据患者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将患者分成3 h组(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为3 h内,n=146)和3~4.5 h组(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为3~4.5 h,n=120)。观察并分析各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参数。结果 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3 h组(1.37%)低于3~4.5 h组(10.00%)(χ2=9.838,P=0.002);3 h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15%)高于3~4.5 h组(81.67%)(χ<...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且后遗症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以后的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ICVD)超早期溶栓治疗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抢救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的神经细胞,使梗死灶缩小,神经功能缺损得以减轻,甚至恢复。1998年5月~2000年5月,我们收治脑梗死患者36例,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37~72岁。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1.5~12h,治疗前及治疗后3~5d全部病例均做头颅CT或核磁共振…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AICD)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传统方法治疗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早期溶栓再通目前被认为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1]。而做好静脉溶栓护理观察是其治疗效果的保证[2]。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我科对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分析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的变化,并分别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为9.21±0.5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为56例,总有效率达到了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例(46.2%),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安全性高,疗效可靠,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控制院内延迟时间(DNT)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台州市9家基层医院168例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统计DNT和各控制因素的平均时间;采用滚动平均时间追踪法,以2014年10月为界对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分析质量管理前后基线数据、DNT相关因素,并作疗效评估。结果质量管理后,DNT从(79.50±26.97)min缩短为(68.64±24.30)min(P<0.05),DNT≤60min的比例从35.29%上升至40.91%,90d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的比例从48.0%上升至60.6%。“到院至谈话”“到院至病房”“完成CT检查至用药”等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对影响静脉溶栓DNT的可控因素进行质量管理,能明显缩短DNT、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可在基层医院实施并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气压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3例,对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 h进行评估,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8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行溶栓后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行肢体气压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5%)低于对照组(10.26%)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早期行肢体气压治疗,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43-4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在不同时机下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就诊于我科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分为3 h组(n=32)与3~6 h组(n=41),并根据是否合并有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n=18)与非房颤组(n=55),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mRS评分。结果 溶栓后1 d、1周、2周3 h组中房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5.5%、54.5%、63.6%,非房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7.1%、66.7%、71.4%;3~6 h组中房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2.9%、57.1%、71.4%,非房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4.1%、61.8%、67.6%。3 h组、3~6 h组中房颤组、非房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3 h组、3~6 h组中房颤组、非房颤组患者的mR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心房颤动在不同时机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无影响,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100-10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应用rt-PA 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静脉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计算机随机填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纳入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展开吸氧、抗血小板及输液等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rt-PA 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静脉注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NHISS 评分、Barthel 指数、血清炎症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NHI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hs-CRP、TNF-α 及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应用rt-PA 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静脉注射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160-164
目的 探讨医共体模式对急性脑梗死(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品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 年1—12 月医共体模式前所收治的ACI 患者为对照组(2775 例),其中静脉溶栓167 例;收集2018 年1—12 月医共体模式后的ACI 患者为试验组(2775 例),其中静脉溶栓249 例。组建医共体卒中团队,优化流程,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间ACI 患者静脉溶栓率、溶栓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DNT、DNT≤60 min 的比例、溶栓患者的住院西药费、总费用,并对发病至就诊时间OCT 与DNT 相关性分析。结果 5550 例ACI 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率6.0%,低于试验组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溶栓患者DNT 由59 min 缩短为54 min(Z=2.492,P=0.013),DNT≤60 min 患者比例从59.3%提高至72.3%(P<0.01),降低了溶栓患者住院西药费(Z=2.507,P=0.012)、住院总费用(Z=2.602,P=0.009),试验组中OCT 与DNT 负相关性减弱。结论 应用医共体管理能提升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品质,即有效提高整体静脉溶栓率、缩短DNT、提高DNT≤60 min 的比例、降低住院西药费、总费用,实现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例发病小于6 h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超选择性动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0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另3例未见明显责任血管,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结果 经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9例,完全再通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8):21-23,27
目的观察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5例经多模式MRI证实且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不同,将其分为4.5 h组(42例)和4.5~9.0 h组(43例),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记录两组脑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溶栓后24 h、14 d、30 d及90 d的NIHSS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NIHSS量表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14 d、30 d及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溶栓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预后良好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5 h组和4.5~9.0 h组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76%和6.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时间窗rt-PA静脉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疗效与常规时间窗疗效相当,临床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于治疗24 h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24 h、3 d的NHISS评分,阻塞血管再通率、残余狭窄率≤30%例数、住院期间颅内出血发生例数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阻塞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4.78%、86.96%,高于对照组的61.76%、67.6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P=5.524/0.019、4.356/0.037)。与入院时比较,2组治疗后24 h、3 d的NIHSS评分均依次降低(F=16.913、5.53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P=3.321/0.001)。观察组残余狭窄率≤30%患者占比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71%(χ~2/P=11.876/0.001);2组在颅内出血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单次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与对照组。溶栓组126例3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70万单位尿激酶单次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对照组140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75mg/d,其余治疗两组相同。观察溶栓后2h、24h、7d、14dNIHSS评分下降程度及治疗后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溶栓后24hNIHSS较溶栓前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14dNIHSS下降程度、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次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是相对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观察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至溶栓时间3~24 h(颈内动脉系统闭塞6h内,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4 h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尿激酶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