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0月接收的46例纵隔型肺癌患者展开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CT和MRI诊断,对比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效果.结果 46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周围型肺癌19例,中央型肺癌27例.腺癌15例,小细胞癌13例,鳞癌18例.左肺上叶12例,左肺下叶8例,右肺上叶10例,右肺下叶16例.CT、MRI诊断均呈阳性,CT检查可观察到肿瘤的边缘形状不规则,外缘表现为毛刺、分叶状,肺门为结节形状,纵隔淋巴结出现肿大,并存在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征象,增强扫描肿块大多呈缓慢持续上升型不均匀强化;MRI诊断不仅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而且还可观察到肿瘤累及至胸膜、胸壁与胸椎的状况.结论 CT与MRI对于纵隔型肺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影像学表现有差异,需要时患者可接受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方法从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中随机选择20例进行研究,分别利用CT及MRI进行检查,比较具体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均经病理学分析,12例为中央型肺癌,8例为周围型肺癌。经CT检查可观察到肿块边缘不规则,外缘呈毛刺、分叶状,纵隔淋巴结出现肿大,并伴有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经MRI检查还可以较为清晰的观察到肿块侵及胸壁、胸膜、胸椎。CT及MRI的诊断灵敏度均显著高于X线检查,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P<0.05);但CT及MRI诊断灵敏度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 CT及MRI检查在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诊断中可以获得不同的影像学表现,且较之常规X线检查,二者可以诊断灵敏度更高,可以获得良好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3.
毕诗诚  黄伟浪  林歆  吴光任 《吉林医学》2013,34(18):3624-3625
目的:总结纵膈型肺癌的CT与MRI表现。方法:选择60例纵隔型肺癌患者,分别用CT检查,对不确定者采用CT和MR相结合检查的方式,进行平扫和加强扫描。结果:CT及MR检查均见肺癌部位形态规则占多数,不规则形态较少;边缘清楚的较少,边缘不清和有毛刺样物、有分叶较多;其中小细胞型肺癌、鳞癌和腺癌多见,腺鳞癌较少。结论:纵隔型肺癌在临床诊断中,CT不是绝对的诊断标准,不明确的病例用CT和MR相结合方式进一步诊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便于临床做出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旨在分析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特点,提高对纵隔型肺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过手术、穿刺、支纤镜和病理证实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资料.患者均行胸部正侧位DR照片,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对病变进行影像学分类及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结果 纵隔型肺癌影像学分为中央型(14例)、周围型(6例)、隐匿型(3例).中央型肺癌表现为单侧性中上纵隔增宽,肺门区结节状、团块状肿块,肺段支气管狭窄、闭塞,肿块内缘见脂肪线影.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表现为中、上纵隔增宽,纵隔旁肿块病灶内缘紧贴纵隔.肿块与肺组织分界不清.隐匿型表现为纵隔内广泛淋巴结肿大,调窗见支气管粘膜面小结节.结论 纵隔型肺癌易被误诊为纵隔原发肿瘤或纵隔转移瘤,通过仔细观察、分析病变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纵隔脂肪肉瘤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纵隔脂肪肉瘤的CT及MRI表现和特征,探讨CT及MRI在诊断纵隔脂肪肉瘤上的价值。方法:结合病理学特点,复习既往献,并对2例纵隔脂肪肉瘤病人的CT及MRI表现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及MRI对纵隔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比较明确,而在定性诊断上虽有一定的特征表现,但往往需要与纵隔其他实体瘤相鉴别,结合肿瘤病理,临床加以综合性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CT及MRI增强扫描的鉴别意义不大。结论:CT及MRI是诊断纵隔脂肪肉瘤的前效方法,但仍需结合临床,病理,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纵隔型肺癌27例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影像上与纵隔占位性病变十分相似,临床上有时也不典型,极易误诊为纵隔肿瘤.为提高认识、防止误诊,搜集了我院1997/2002年的纵隔型肺癌27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惠华  洪东煜 《广西医学》2012,34(3):382-384
目的 探讨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 对20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X线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X线胸部平片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6例(30.00%),误诊12例(60.00%),漏诊2例(10.00%).CT扫描诊断与病理结果相符16例(80.00%),误诊4例(20.00%).结论 CT扫描诊断纵隔型肺癌正确率较高,为减少误诊、漏诊,应常规应用CT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T联合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效能。方法:选取72例纵隔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CT、MRI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单项及联合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影像特征及价值。结果: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为72例纵隔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44例,均为原发性纵隔肿瘤;恶性肿瘤28例,均为纵隔型肺癌。Kappa检验结果显示,CT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30,P=0.000);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92,P=0.000);CT联合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13,P=0.000)。CT联合MRI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度、灵敏度均较高于CT、MRI单项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单项及联合检查诊断纵隔型肺癌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型肺癌CT检查的影像特征:肿块均发生结节状改变,边缘不规则,多呈毛刺状、分叶状,可...  相似文献   

9.
纵隔型肺癌螺旋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纵隔型肺癌的CT表现,探讨与其他纵隔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要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价值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分别经手术、穿刺、尸检和病理证实的纵隔型肺癌的CT资料。手术证实12例;尸检肺癌2例;CT定位经皮针吸活检24例。结果病理类型:鳞癌23例,腺癌7例,小细胞癌2例,大细胞未分化癌6例。CT主要表现:纵隔内或跨纵隔胸膜内外肿块,单侧,分叶状,与纵隔胸膜分界不清,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螺旋CT增强检查纵隔型肺癌的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大多能够正确诊断,并确切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及比邻结构,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术前定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联合MRI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疾病特征及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其进行CT与MRI检查,观察分析两种检查图像,比较其内部结构显示、周围特征性表现、病变情况及肿瘤检出率.结果 CT对直径<3cm和3~5cm肿瘤内部结构显示优于MRI检查(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少见型软骨肉瘤(uncommon chondrosarcoma,uCHS)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2004年6月-2016年1月14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见型软骨肉瘤的CT及MR表现,其中6例行CT平扫、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 结果 14例分别位于后腹膜、后纵隔、前纵隔、左侧大腿、寰椎、右侧坐骨、左侧耻骨、右侧鞍旁、右侧岩骨、右侧髋臼、胸椎、左侧顶骨、左侧肋骨、左侧肩胛骨。①黏液型5例,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见软组织影,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少或无。MRI以明显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见片状出血灶。②间叶型4例,位于骨外,表现为软组织团块内均匀散在点状钙化影,2例呈"满天星"样改变。③透明细胞型3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肿瘤组织内钙化或骨化较少见;2例T2WI内见低信号分隔,增强后边缘及分隔呈"花环状""扇贝样"强化。2例病灶内出血,并见"液-液"平面。④去分化型2例,表现为具有2种形态组织特点的"双相征"。即肿瘤由低级别软骨肉瘤和高级别梭形细胞肿瘤组成,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无钙化软组织影。 结论 uCH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关系,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价,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3cm至22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并见长T1、短T2信号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包膜强化,3例包膜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微小脑膜瘤CT与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江宁 《安徽医学》2010,31(3):266-269
目的分析微、小脑膜瘤CT与MRI的早期平扫征象,改进扫描方法,提高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小脑膜瘤CT、MRI平扫与增强资料,其中5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Plus 4排螺旋CT机及GESigna Profile 0.2 T开放式永磁型MRI机。常规CT10 mm层厚扫描后,减薄为5 mm薄层观察。MRI常规平扫后加扫另一方位的FLAIR序列;MRI增强后加扫延迟20 min的薄层增强扫描序列,层厚3 mm、层间距1 mm。结果CT平扫征象:脑皮质旁稍高密度小结节3例;结节内微细沙粒状钙化1例,周边低密度环线影1例。MRI平扫征象:脑皮质旁小结节15例,脑沟内微小结节3例;瘤周环线影7例,瘤周小血管移位3例,邻近的脑回推压轻度移位15例;瘤周轻度水肿2例。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瘤体结节高信号者16例、低信号者2例。注射Gd-DTPA薄层增强瘤体结节均明显强化,其中均匀强化者15例,不均匀强化者3例,脑膜尾征的11例。结论合理使用CT与MRI扫描技术可有效提高微、小脑膜瘤检出率;正确认识CT、MRI平扫的早期征象结合增强表现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鉴别诊断困难,可疑肺肿瘤的47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做CT灌注检查,按入选标准共有20例纳入研究。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肺肿瘤中心部位,对选定肿瘤层面行灌注成像,包括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等参数,以此来评价并定量地反映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灌注状态。结果 孤立性肺结节的恶性与良性病变BV、MTT、BF、PS经分别进行两样本独立t检验,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病变BV、BF、PS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而MTT明显低于良性病变。比较传统CT常规扫描方法和CT灌注检查对孤立性肺结节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0%和95%,经χ2检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CT灌注检查诊断符合率更高。结论 CT灌注能反映出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特点,其结合肺结节常规CT扫描的形态学特征能为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真菌感染的CT及MRI表现,提高其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方法:本组资料中,经病原学证实颅内真菌感染7例,真菌性肉芽肿或脓肿5例,单发1例,多发4例,同时累及脑膜3例,真菌性脑膜炎2例。结果:真菌性脑膜炎广泛累及基底池、大脑凸面脑膜,CT表现为基底池密度增高,脑沟回变浅,增强铸型强化;真菌性肉芽肿或脓肿多发病灶,体积较小,单发病灶部位深在,CT上多呈混杂密度,增强脓肿壁多呈不规则、不连续性厚壁环,表现为"开环征";MRI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信号变化较大,略低信号为特征表现,增强多为不规则强化,局部可伴硬膜外脓肿及硬脑膜或蛛网膜强化。结论:颅内真菌性肉芽肿有一定的CT和MR表现特点,"开环征"、T2WI略低信号为其特征表现。真菌性脑膜炎虽有典型铸型强化,但难与结核性脑膜炎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肺癌脊柱骨转移的影像学变化特点,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方法收集全身骨静态扫描(ECT)检查有阳性表现的35~85岁肺癌脊柱骨转移患者76例,追查其中进行过CT或MRI全脊柱检查的病例55例,观察三种检查方法在反应肺癌脊柱骨转移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比较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肺癌脊柱骨转移的敏感度。结果①55例CT和MRI显像后的骨质改变表现:呈溶骨性破坏者39例(70.9%),蜂窝状溶骨性骨破坏11例(20.0%);呈小片状、斑片状成骨性改变4例(7.3%),兼有溶骨性及成骨性的混合性骨转移1例(1.8%)。②CT检查40例中,阳性17例,敏感度为42.5%,假阴性率57.5%。相同照射野中,ECT比CT多检出11个病灶。③MRI检查15例中,阳性14例,敏感度为93.3%,假阴性率6.7%。相同照射野中,MRI比ECT多检出8个病灶。结论MRI与ECT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的发现敏感度高,且MRI易发现多发隐匿性病灶,在肺癌脊柱骨转移的诊断中较CT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临床或ECT检查高度怀疑肺癌脊柱骨转移,应该尽早或首选MRI检查。  相似文献   

19.
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①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23例,小脑幕区41例;②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邻近脑沟和脑池;③MRI表现: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