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癌肉瘤"样恶性叶状肿瘤(CMPT)的诊断陷阱并文献复习。方法对1例CMPT的临床特点、HE染色和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CMPT形态学上具有间质细胞双向分化的特征并缺乏叶状结构;肿瘤组织中上皮样间质细胞高表达CD34,梭形间质细胞低表达或不表达;由于形态上具有典型上皮样区域,且肿瘤细胞疏松区常见炎细胞浸润,在细针穿刺、冷冻及常规病理时,需排除炎症性病变和浸润性癌;其与乳腺导管周间质肿瘤在形态和免疫组化上部分重叠。结论 CMPT可能是一种与恶性叶状肿瘤和导管周上皮样间质肿瘤相关的特殊而罕见的乳腺恶性纤维上皮性肿瘤,或是导管周间质肿瘤向恶性叶状肿瘤转化的中间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伴上皮样间质过度增生及细胞角蛋白异常表达的恶性叶状肿瘤的诊断陷阱。方法对1例伴上皮样间质过度增生及细胞角蛋白异常表达的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形态、免疫组化特点,进行描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乳腺肿物穿刺组织表现为在黏液炎性的背景中见上皮样细胞弥漫分布,免疫组化:AE1/AE3、CK5/6、CK19、p63(+),CD34、bcl-2(-),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均支持肉瘤样癌(化生性癌),切除标本广泛取材,可见到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与穿刺标本相似的区域,同时也可见到典型的叶状肿瘤区域。结论伴上皮样间质过度增生的恶性叶状肿瘤在取材有限的情况下,即使加做免疫组化,依然容易误诊为肉瘤样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以管状和筛状结构为主的男性EPC患者的临床信息,组织形态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2岁男性。左乳包块。组织学显示肿瘤组织为局限性生长病灶,周围可见纤维性包裹,边缘有微浸润。癌细胞呈不规则管状及筛状结构排列,小管排列较密集,之间可见纤维性间质。癌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圆形,胞质嗜酸性或局部透亮,核圆形体积中等,轻度异型,染色质淡然,核膜清晰,核仁显著,可见双核仁,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强(+),HER-2(-),肌上皮标记p63、SMA、Calponin均呈(-),p16胞质(+),CD34部分肿瘤细胞膜(+),Ki-67增殖指数约5%。结合文献、形态学、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并且与实性乳头状癌、浸润性筛状癌以及良性管状腺瘤等相鉴别,诊断为男性包裹性乳头状癌。结论 EPC为一种较少见乳腺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女性,形态学特征与多种乳腺良恶性病变容易混淆,需综合分析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ccpRCC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年龄37岁和50岁,男女各1例;1例发生于左侧肾,另1例发生于右侧肾。1例表现为左腰背部疼痛半年,1例为体检发现。2例肿瘤均呈实性,镜下观察肿瘤边界清楚,边缘可见纤维性包膜,透明的肿瘤细胞呈囊性、小管/腺泡、乳头以及巢状排列,可见特征性的乳头状生长方式。肿瘤细胞形态温和,细胞及核仁异型性均不明显,部分区域可见小核仁,WHO/ISUP细胞核分级1~2级。肿瘤细胞胞质透明,细胞核远离,基膜位于囊性和小管/腺泡的腔面。免疫组化:瘤细胞CK7、vimentin、EMA、MOC31、PAX-2和PAX-8呈(+),CAIX呈杯状模式(+);CD117、P504S、E-cad、p53、TEF-3均(-),Ki-67阳性指数2%。术后随访时间4~25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ccpRCC是一种罕见的惰性肾脏肿瘤,需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囊性肾肿瘤等肿瘤鉴别,其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表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良性叶状肿瘤伴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乳腺良性叶状肿瘤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并进行临床资料、大体、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者女,60岁,发现左乳肿物8年,自觉消退后复发,渐增大,大体见结节状肿物12 cm×10 cm×5 cm,有包膜,实性,切面见两个结节,均灰白色,其一均质,另一呈分叶状;镜下见均质结节为梭形细胞肿瘤,瘤细胞CD34(+)、Bcl-2(+),诊断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分叶状肿物镜下诊断为良性叶状肿瘤。结论乳腺良性叶状肿瘤伴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十分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体具有显著特征,组织学形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于确诊有重要意义,两肿瘤并存可能提示其有共同来源。  相似文献   

6.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对1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由恶性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细胞组成,呈巢团状浸润于增生的纤维间质中;腺上皮胞质红染,位于肿瘤细胞巢中央,排列呈腺管状;肌上皮围绕腺上皮排列于肿瘤细胞巢的周边,胞质透明,核分裂多见,细胞异型明显.免疫组化具有双向性表达特征,两种上皮CK5/6均(+),腺上皮CK8/18和34βE12(+),肌上皮p63和SMA(+).结论 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罕见,预后差,与浸润性导管癌、化生性癌、肉瘤等多种肿瘤易混淆;应依据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结果 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例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情况。结果本例组织形态学表现为肿瘤间质富于毛细血管、血窦。肿瘤细胞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大部分细胞的胞质嗜伊红色,小部分细胞透亮,部分细胞质内可见褐色色素颗粒。细胞异型显著,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及凝固性坏死。PAS染色(+)。免疫组化:肿瘤细胞HMB45和melanoma(pan)弥漫强(+),部分细胞vimentin和SMA(+),Ki 67增殖指数70%。结论肝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诊断时应注意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尤其是肝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以及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青少年女性恶性叶状肿瘤内癌的诊断陷阱并进行文献复习。 方法 对1例青少年女性恶性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特点、HE染色和免疫组化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女性,18岁,镜下肿瘤细胞异型性十分明显,肿瘤增长速度快,易出现肿瘤坏死,在空芯针穿刺、冷冻及常规病理时,需排除纤维腺瘤和其他类型肉瘤、化生性癌等诊断,全面广泛取材及免疫组化才能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 结论 青少年女性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十分少见,恶性叶状肿瘤内癌更是十分罕见,提高该病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可尽量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前列腺叶状肿瘤(PI')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告2例前列腺PT,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前列腺PT由上皮和间叶成分组成,上皮细胞增生,无异型性,由上皮细胞形成的囊腔被增多的间质成分挤压形成类似叶状的裂隙.例1,间质细胞轻一中度异型,核分裂1~2/10 HPF,无坏死;例2,间质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5/10 HPF,有坏死.免疫组化染色上皮细胞CK、EMA和PSA均(+),间质细胞Vim(+),PR弱(+),部分间质细胞SMA(+).例1术后1年复发.结论 前列腺PT罕见,可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3种类型.该肿瘤易复发和转移,恶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乳腺ACC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乳腺ACC年龄分别为41、61和77岁,平均60岁。肿瘤最大径为2.5 cm、1.5 cm和3.5 cm。镜下:肿瘤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可见3种结构模式:筛状、管状-小梁状和实性结构。例1,2肿瘤呈筛状和管状-小梁状分布,未见实性结构,其中例1伴有导管内钙化;例2局灶筛状结构区域核分裂象2个/10HPF,肿瘤细胞侵犯神经;例3肿瘤大部分呈实性片状和巢状分布,伴有少量筛状和管状结构,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多灶坏死,核分裂象10个/10HPF,周围间质透明变性。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5/6、CK14、EGFR和CD117均(+),肌上皮细胞p63和SMA(+),而ER、PR和Her-2均(-),Ki-67阳性指数分别为5%、10%和25%。结论乳腺ACC少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叶状肿瘤内出现癌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复习1例乳腺叶状肿瘤内出现小叶瘤变及浸润癌病例的临床病史和影像学资料,行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1岁.右侧乳腺肿物.穿刺活检:良性叶状肿瘤,间质假血管瘤样增生明显;局部区域见小叶瘤变,病灶约3个小叶区域,有微小浸润癌出现.免疫组化:小叶瘤变、浸润癌部分和叶状肿瘤间质成分均分别表达上皮系列及间叶系列标记.说明叶状肿瘤和其内出现的浸润癌是两种不同来源的肿瘤.结论 叶状肿瘤内出现癌少见,如果出现此类情况提示碰撞瘤的存在,如果是恶性叶状肿瘤就有可能存在癌肉瘤.但良性叶状肿瘤中出现灶状浸润癌成分不应归类为癌肉瘤,应视为碰撞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列腺恶性叶状肿瘤伴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样分化(MPTER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告1例前列腺MPTERD,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患者男性,40岁。排尿困难2月余。前列腺肿瘤组织由上皮和间叶成分组成,上皮细胞增生,无异型性,由上皮细胞形成的囊腔被增多的间质成分挤压形成类似叶状的裂隙。间质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21个/10 HPF,有坏死。另外,局部还伴有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样分化。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PSA局部(+);间质细胞vimentin(+),局部间质细胞desmin、myogenin(+),SMA、H-caldesmon、CD34和PR均(-)。结论前列腺MPTERD罕见,该肿瘤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组织结构特点及文献复习,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与镜下病理表现,比较良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的声像图表现及血流分布。结果 8例叶状肿瘤中7例良性,1例恶性,7例良性肿瘤最大径范围为1.5~3.4 cm,平均最大径为2.77 cm;1例恶性肿瘤的最大径达4.2 cm。镜下病理见肿瘤由上皮组织及丰富的纤维间质细胞构成,恶性肿瘤中部分区域没有恶性指征;良、恶性叶状肿瘤的声像图表现相似,肿瘤边界清楚、多呈分叶状,以低回声为主,血流信号较丰富。结论肿瘤体积越大,血流信号丰富,判定乳腺叶状肿瘤的可能性越大;边界是否清楚不能鉴别乳腺叶状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伴肿瘤内癌的巨大叶状肿瘤,通过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汇总文献报道的130个病例,结合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叶状肿瘤内癌几乎包括了乳腺癌的所有类型,多数为原位癌,低级别多见,浸润癌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恶性叶状肿瘤出现肿瘤内癌的比例更高。预后与叶状肿瘤类型有关,与手术方式及是否追加治疗无关。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内的癌的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与非叶状肿瘤内的癌一致;叶状肿瘤间质细胞可能促进了肿瘤内癌的发生,恶性者更容易癌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PSS)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前列腺间质肉瘤主要由排列成束状、车辐状的长梭形细胞构成,短梭形及卵圆形细胞散在于长梭形细胞之间或弥漫成片排列,其中一些卵圆形细胞富含丰富的嗜伊红胞质、核偏位,似横纹肌母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肿瘤内无腺性成分。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CD34(+),Myo D1和myogenin散在(+)。结论前列腺间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前列腺特异性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伴有横纹肌样分化的前列腺间质肉瘤更为罕见,预后差。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恶性潜能未定的前列腺间质肿瘤和发生于前列腺的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孤立性纤维瘤、胃肠外间质瘤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皮肤神经鞘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5例皮肤神经鞘黏液瘤进行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 5例皮肤神经鞘黏液瘤患儿,发病年龄2个月~13岁,平均年龄4.4岁.肉眼观察肿瘤无包膜,切面灰褐、灰黑色,质中等,部分呈黏液状.镜下瘤细胞呈明显分叶状排列,小叶间有纤维性间隔,小叶内有大量黏液,瘤细胞呈星状或梭形,罕见细胞异型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PGP9.5、NSE、CD34和vimentin均(+),calponin、HMB45和Melan-A部分(+),而S-100(-).组织化学:阿尔辛蓝(pH1.0)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含有硫酸黏液,阿尔辛蓝(pH2.5)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含有酸性黏多糖;Masson三色染色显示肿瘤内含Ⅳ型胶原基底膜样物质.术后随访提示预后较好,无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 以病理学形态特征结合免疫组化、特殊染色有助于明确皮肤神经鞘黏液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良、恶性汗孔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9例汗孔瘤(EP)和6例汗孔癌(EPC)进行临床特点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对6例EPC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文献复习。结果良、恶性汗孔肿瘤发病部位相似,好发于下肢皮肤,其次为躯干和头面部;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临床容易误诊为色素痣、血管瘤、鳞状细胞癌或脂溢性角化病等。EP镜下由增生一致的基底细胞样立方形细胞组成,伴导管分化,偶尔形成囊肿,可见小灶坏死和核分裂,EPC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显著异型性和核高分裂和/或有间质浸润。免疫组化示EPC肿瘤细胞p53阳性率10%~90%,Ki-67阳性指数10%~80%,p16(-);肿瘤内导管结构CEA和EMA(+),间质血管平滑肌SMA(+)。结论汗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肿瘤细胞有异型性和/或浸润性生长是EPC诊断的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可辅助鉴别诊断;局灶核高分裂、灶状肿瘤细胞坏死及p53阳性均不能作为EPC的独立诊断指标;病史较长的汗孔瘤短时间内快速生长、自发出血或瘙痒、表面溃疡或多结节出现均提示恶变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富含脂肪成分的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例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的特点,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患者女性,35岁。经查体发现左肾盂实性占位。大体肿块呈分叶状,切面呈实性、灰白色,可见散在小囊腔。镜下肿瘤主要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构成,上皮成分由大小不一的被覆不同上皮的腺体组成,部分腺管扩张呈微囊,伴周围丰富的间质,间质成分为束状平滑肌样或卵巢间质样,并见多量脂肪细胞分布于其中。上皮和间质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广泛(+),小腺管区PAX-8局灶(+),间质细胞ER、PR、SMA、desmin和CD10(+)。结论 MESTK是一种罕见的肾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罕有多量脂肪细胞分布于间质内,此例为国内首次报道。需与肾其他富含脂肪成分、伴有囊性变或具有上皮和间质结构的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观察1例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肿瘤的病理学形态,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肿瘤镜下可见梭形细胞围绕单个或多个扩张的导管呈袖套状增生,并浸润于脂肪组织中形成多个结节。免疫组化:vimentin、CD34(+),CD10、CD117可以(+),SMA、desmin和S100(-)。结论乳腺导管周围间质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应与其它肿瘤鉴别,临床上扩大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光镜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乳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进行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呈结节状生长,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和S-100弥漫(+),CD56、PGP9.5和bcl-2部分(+),个别细胞CD34和HMB45(+),CK(-)。结论乳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需要与乳腺其他间叶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