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鼻咽癌调强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06年6月至2010年8月行调强放疗的17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的资料,以SPSS17.0软件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170例患者调强放疗后的放射性鼻窦炎总发生率为76.5%(130例),其中放疗后0~3、3~6、6~12个月以及1年后的发生率分别为49.2%(64例)、15.4%(20例)、20.8%(27例)、14.6%(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和鼻腔冲洗均与调强放疗后的放射性鼻窦炎有关;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鼻咽腔冲洗是调强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的放射性鼻窦炎发生率较高且基本于放疗后1年内出现;鼻腔冲洗可减少调强放疗后的放射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癌调强放疗患者并发放射性肺炎(RP)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3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调强放疗治疗,连续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了解患者RP发生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调强放疗患者并发RP的影响因素.结果 放疗结束后随访...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42-3244
探究分析胸部肿瘤放疗后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因素,旨在减少或防止肺组织放射性损伤。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4例胸部肿瘤患者(均为肺癌),均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回顾性分析胸部肿瘤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因素。胸部肿瘤放疗后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吸烟无明显关系(P>0.05),与是否化疗、V20、V30、MLD等因素有关(P<0.05)。导致胸部肿瘤放疗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因素较多,包括是否化疗、V20、V30、MLD等,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减少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鼻咽癌根治性调强放疗(IMRT)后鼻咽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于本院行根治性IMRT后1年内发生鼻咽溃疡的80例鼻咽癌患者(溃疡组)及同期行根治性IMRT后1年内未发生鼻咽溃疡的80例鼻咽癌患者(非溃疡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N分期、饮酒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化疗、未鼻腔冲洗、鼻咽部剂量>72Gy、未使用抗生素、吸烟、营养不良则为影响鼻咽癌患者根治性IMRT后鼻咽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化疗、鼻咽部剂量>72Gy、吸烟、营养不良为影响鼻咽癌患者根治性IMRT后鼻咽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分期、化疗、鼻咽部剂量>72Gy、吸烟、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同鼻咽癌患者根治性IMRT后鼻咽溃疡的发生关系密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部肿瘤放疗病人各临床情况与放射性肺炎(RP)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分析681例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病人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慢性肺病史、合并化疗及放疗面积、放疗剂量、胸部不同肿瘤与RP的关系。结果:本组RP发生率为10.57%。慢性肺疾病、合并化疗、乳腺癌、肺癌、照射面积≥15cm^2、照射剂量≥50Gy与RP发生相关,年龄、性别、吸烟情况与RP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慢性肺疾病、合并化疗、乳腺癌、肺癌、照射面积≥15cm^2、照射剂≥50Gy时,RP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相关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鼻咽癌行放疗患者114例,其中发生放射性脑病患者12例,未发生放射性脑病患者102例,记录分析患者年龄、癌症分期、射线种类、是否再程放疗、高血压、放疗剂量、颈部或脑部动脉硬化及放化疗是否同时治疗等情况,对上述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程放疗、放疗剂量≥70及颈部或脑部动脉硬化为导致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放射性脑病与再程放疗、放疗剂量≥70及颈部或脑部动脉硬化等有关,了解发生因素,为临床制定防护对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降低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调强放射治疗(IMRT)采用俯卧位或仰卧位对危及器官剂量学及放射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优化IMRT体位固定方式。方法选择42例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IMRT患者,按体位固定方式分为俯卧组23例与仰卧组19例。在相同条件下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并进行治疗计划优化,比较2组患者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关系,分析2组患者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俯卧组小肠接受15~50 Gy照射剂量的体积均小于仰卧组,其中2组接受20、30、40 Gy剂量的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俯卧组患者结肠接受30、40、45Gy剂量的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俯卧组膀胱接受15~50 Gy照射剂量的体积比仰卧组稍升高,但仅接受20 Gy照射剂量的体积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直肠及股骨头的剂量-体积关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俯卧组患者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低于仰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妇科肿瘤IMRT采用俯卧位可降低小肠及结肠接受...  相似文献   

10.
非小细胞肺癌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局部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oer,NSCLC)占NSCLC的30%~40%,目前国内外对局部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有医学研究表明,针对Ⅲ期的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同步放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对于不适合进行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瘤调强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及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谷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给予不同放疗治疗,其中观察组为调强放疗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放疗治疗,统计记录2组患者经过不同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睡眠障碍发生率以及生命质量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经不同剂量的放疗后,观察组患者放射性肺损伤、睡眠障碍发生率以及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淋巴瘤调强放疗的应用,虽然能发挥有效的化疗疗效,但会导致淋巴瘤患者放射性肺损伤以及睡眠障碍发生率提高,使患者生命质量大幅度下降,最终不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因此在淋巴瘤放疗中需谨慎强调放疗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乳腺癌根治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适形放疗(3D-CRT)剂量学分布的优劣及不良反应,为临床乳腺癌根治术后选择放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0例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患者53例,右侧乳腺癌患者47例;采用IMRT计划50例,采用3D-CRT计划50例,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IMRT和3D-CRT在计划靶区(PTV)及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MRT和3D-CRT放疗技术靶区剂量V95%的百分比分别为(97.8±1.3)%、(97.9±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V105%、V110%、V115%与CRT相比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均匀性指数(HI)为1.06±0.05,3D-CRT的HI为1.27±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适形指数(CI)为0.88±0.04,3DCRT的CI为0.6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IMRT的适形性较3D-CRT理想。患侧肺V20、V30、V40、V50分别降低了30.4%、38.6%、84.6%、87.5%,左侧患者心脏V30、V40、V50分别降低了70.8%、92.2%、100%,对侧乳腺平均剂量下降了40.1%,肝脏平均剂量下降了82.6%,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MRT计划在放射性肺损伤、肝炎、心脏病、胸骨后疼痛、骨髓抑制、消化障碍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3D-CRT计划。结论乳腺癌根治术IMRT和3D-CRT都有较好的靶区覆盖率,但MIRT在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的均匀性均优于3D-CRT,并能降低OAR的受照剂量与容积,减少心脏、肺、肝等器官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袁秋  刘明  翟福山 《临床荟萃》2006,21(18):1327-1328
2003年3月至2004年6月.我科使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胸部肿瘤患者76例,其中6例患者于放疗结束后2个月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喘憋等症状,经CT检查示肺内炎症,临床诊断为放射性肺炎。为更好地使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提高胸部肿瘤治疗增益比,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为我国主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75%的脑卒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及运动耐力减弱,甚至已经成为我国死亡第一原因[1]。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是最初由HILKER于2003年提出,后由英国多学科专家组成的SAP共识小组将其定义为非机械通气的卒中患者在发病7 d内新出现的肺炎[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62例患者中36例(58.1%)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5例(24.2%)。全组共清扫淋巴结1954枚,平均每例清扫31.5枚,187枚(9.6%)淋巴结有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病变长度、胸段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和胸部淋巴结转移、胸部淋巴结转移组数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976、1.346、3.012、2.023、2.254,95%C1分别为1.436—2.538、1.032—1.683、1.572~6.825、1.463—4.745、1.483—4.952,P值分别为0.035、0.041、0.012、0.025、0.020)。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子是施行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的根据,其有效性还需在临床试验中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N0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的预后因素,并评价术后预防性放疗价值。方法分析1993年1月~2006年11月本院食管癌根治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均为鳞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N0期患者859例,其中单纯手术760例,术后放疗99例。术后3~4周开始放疗,照射中位总剂量50Gy,分25次,2Gy做,5次倜,5周完成。结果全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1.5%、72.9%和65.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是性别、年龄、病变长度和pT分期,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放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pT4期和病变长度〉5cm的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67.1%、34.6%和81.3%、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而对病变长度≤5cm、不同病变部位、食管残端癌、脉管癌栓和pT1-3期患者术后放疗的生存率没有提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肿瘤侵润深度是影响Nn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提高pT4期及病变长度〉5cm的生存率和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N0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的预后因素,并评价术后预防性放疗价值。方法分析1993年1月~2006年11月本院食管癌根治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均为鳞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N0期患者859例,其中单纯手术760例,术后放疗99例。术后3~4周开始放疗,照射中位总剂量50 Gy,分25次,2 Gy/次,5次/周,5周完成。结果全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1.5%、72.9%和65.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是性别、年龄、病变长度和pT分期,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放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pT4期和病变长度>5 cm的生存率,5年生存率分别为67.1%、34.6%和81.3%、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而对病变长度≤5 cm、不同病变部位、食管残端癌、脉管癌栓和pT1-3期患者术后放疗的生存率没有提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肿瘤侵润深度是影响N0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提高pT4期及病变长度>5 cm的生存率和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正>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盆腔[1]、腹腔及腹膜后等恶性肿瘤予以放射线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较多累及小肠、直肠及结肠[2]。据统计,50%肿瘤患者接受过放射治疗,在25%的肿瘤中放疗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放射线导致的肠道损伤也随之增加[3-4]。国外报道显示,因长期放疗引起的急性RE发病率高达60%~80%,超过了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总发病率[5],还可能存在临床研究对慢性RE发病率低估的可能[6]。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旋转容积调强技术(VMAT)与固定野动态调强技术(9-IMRT)计量学差异,以及危及的器官剂量学差异和加速器跳数。方法选取放射科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15例,对同个CT图像进行2弧VMAT以及9野IMRT计划,对比两种放疗计划靶区剂量差异、靶区剂量适形度及均匀度,对比两种方法危及的器官剂量学差异、加速器跳数。结果与9-IMRT相比,VMAT的剂量分布均匀度(HI)及适形度(CI)更优(P0.05)。股骨头VMAT的V20较9-IMRT低;直肠VMAT计划的直肠接受30 Gy剂量较9野计划低;膀胱VMAT计划膀胱V30明显低于9-IMRT(P均0.05)。两种化疗计划小肠、盆骨骨髓V20、V30、V40剂量及Dmeam、Dmax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VMAT计划机器跳数平均为(756.85±134.62),低于9-IMRT计划机器的跳数(1 104.12±186.9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VMRI及9-IMRT计划靶区剂量均能达到计量学要求;2VMAT计划靶区适形度及剂量均匀性较9-IMRT优;3VMAT可减少危及器官剂量,机器跳数更低,更好治疗宫颈癌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器官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3DCRT)和静态调强(sIMRT)在肝癌放射性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原发性肝右叶癌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3DCRT和 sIMRT放疗,剂量均为50 Gy,分25次照射。比较不同放疗的靶区及危险器官剂量学参数、加速器跳数(MU)和有效治疗时间参数等。【结果】sIMRT放疗的Dmax、Dmin、V95%靶区剂量学分别为(52.9±0.3)Gy、(49.0±0.2)Gy、(99.5±0.2)%,与3DCRT (53.1±0.4)Gy、(46.2±0.6)Gy、(97.4±1.5)%比较剂量明显减少,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RT的肝平均剂量(20.1±4.3)Gy与3DCRT的(21.3±3.4)Gy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3DCRT的 MU为(403±97)与 sIMRT(391±8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RT有效治疗时间为(2.0±0.1)min少于 sIMRT(4.9±0.6)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IMRT与3DCRT比较,可显著性提高疗效,改善肝癌靶区的剂量覆盖,因此 sIMRT放疗技术是治疗肝癌的更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