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相对CT特征,以提高对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为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影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冠状面和矢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重组。结果:10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均表现为与卵巢关系密切的巨大多房囊性病变,囊内可有稍不规则分隔及实性乳头状结节,增强后囊壁、分隔及实性结节强化。重建图像上有助于清晰显示肿瘤全貌。结论: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CT表现具有良恶交界性肿瘤的特征,仔细分析其CT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肿瘤发生来源.方法 复习1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20岁.CT示左侧卵巢巨大、多房、囊实性包块,界限清楚.巨检:肿瘤18.5 cm×17 cm ×7 cm大小,表面光滑,局部破溃,破口处有黏稠的黏液样物流出,切面多房囊实性,囊性部分含黏液样物质,其中一个房内充满皮脂毛发样物;实性部分灰白色,黏滑感.镜检:肠型黏液性上皮细胞呈复层,瘤细胞核大,核分裂象易见,局部腺体共壁或呈筛孔状,间质内未见浸润;其中1个囊腔内衬鳞状上皮,可见毛囊、皮脂腺、汗腺等成分,并可见胃肠型上皮.免疫组化:黏液性上皮CK 7和CK20(+).结论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合并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少见,发生上皮内癌变者更为罕见.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可能起源于成熟性囊性畸胎瘤的胃肠型上皮成分.  相似文献   

3.
对我院2008年11月~2011年11月60例卵巢的黏液性肿瘤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系囊性或者囊实性且常为多房,其内则系胶冻样的黏稠物质以及淡黄色的黏稠液体。其中良性者表面多光滑,并且壁薄,而交界性者表面则基本光滑,并且掺杂着乳头状多簇增生的区域,但恶性者表面则呈多房且为囊实性。其实性区要比交界者更为多见,常伴有出血以及坏死,同时少数肿瘤可呈实性,而其中掺杂着黏液样的物质。60例卵巢的黏液性肿瘤中,50例系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例。患者卵巢的黏液性肿瘤,以良性肿瘤最为多见,而交界性的肿瘤则比较少见,当表现为交界性肿瘤时,往往需多点取材,从而排除患者早期的浸润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卵巢表面浆液性交界性乳头状瘤(SSPBT)的超声及MRI特点,探讨超声和MRI诊断SSPB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SPBT患者的病史,总结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及MRI特征,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为标准,比较超声与MRI诊断SSPBT的价值。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0.3±5.3)岁(25~44岁),7例(87.5%)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2例(25.0%)血清CA19-9升高,癌胚抗原(CEA)均在正常范围。双侧肿块8例,其中5例为双侧SSPBT;2例一侧为SSPBT,对侧为卵巢浆液性交界性乳头状瘤;1例一侧为SSPBT,对侧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SSPBT患者卵巢表面赘生物多呈菜花样、乳头状、粟粒样等表现。术前B超均提示单侧或双侧肿块,其中5枚SSPBT(38.5%,5/13)在肿块内或肿块旁见卵巢或卵巢样组织,1枚提示卵巢边界不清,2枚漏诊,2枚误诊为输卵管来源肿瘤。肿瘤最大径线平均值为(96.1±22.7)mm,多表现为中低、中等或混合回声,6枚提示星点状或条索状血流信号。术前MRI提示肿块以囊实性为主,多见分隔和乳头。囊性成分T1WI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成分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结论:SSPBT发病年龄轻,双侧多发,超声诊断早期SSPBT可能比MRI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肿瘤术中冰冻诊断要点,提高术中冰冻切片对其的诊断。方法对139例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肿瘤行术中冰冻检查并经术后石蜡切片明确诊断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9例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肿瘤患者术后石蜡切片结果:51例为良性浆液性囊腺瘤,40例为良性黏液性囊腺瘤,27例为交界性肿瘤,11例为黏液性囊腺癌,10例为浆液性囊腺癌;术中冰冻切片结果,7例延迟诊断,5例误诊,3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良性肿瘤而术后石蜡切片确诊为交界性肿瘤。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诊断符合率为91.37%(127/139)。结论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肿瘤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发生漏诊和过诊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提高对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肿瘤的识别和鉴别能力,提高卵巢黏液性及浆液性肿瘤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可为临床医生的手术方案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as、FasL在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112例卵巢黏液性肿瘤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在卵巢黏液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Fas在卵巢黏液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4.2%,明显低于交界性肿瘤(68.7%)、良性肿瘤组织(73.3%)及正常卵巢组织(8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asL在卵巢黏液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3%,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40.6%)、良性肿瘤组织(30%)、及正常卵巢组织(2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卵巢黏液性癌中,Fas、FasL表达与病理分期及淋巴转移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Fas在卵巢黏液性癌中表达下调,FasL在卵巢黏液性癌中过表达.  相似文献   

7.
卵巢发育复杂,从而导致其肿瘤病理类型也十分复杂。卵巢上皮囊性肿瘤常见于浆液性及黏液性肿瘤,但卵巢巨大交界性黏液囊腺肿瘤相对少见,我们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良性黏液性肿瘤、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及卵巢恶性黏液性肿瘤患者的首发临床表现、超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间的差异,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1例卵巢黏液性肿瘤患者,经过病理标本确认病理类型和分级,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黏液性肿瘤组(35例),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组(35例),恶性黏液性肿瘤组(3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首发临床表现、超声表现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组与恶性黏液性肿瘤组中>35岁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良性黏液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组的肿瘤最大径线明显高于良性黏液性肿瘤组及恶性黏液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恶性黏液性肿瘤组CA125升高例数及平均值高于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组CA199升高例数及平均值高于良性黏液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组CA125和CEA升高例数均高于良性黏液性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卵巢黏液性肿瘤患者的年龄、肿瘤最大径线及血清CA125、CA199、CEA的差异,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及术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韵  金晶晶  殷于磊  肖立 《诊断病理学杂志》2023,(12):1102-1106+1153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MCN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CN伴低级别异型增生14例,伴高级别异型增生1例,伴浸润性癌4例,男女比例1∶18。13例位于胰体尾部,6例位于胰头部。15例MCN伴异型增生大体囊内壁均光滑,镜下见产黏液上皮及卵巢样间质。4例伴浸润性癌大体可见囊壁增厚、附壁结节或囊内坏死,浸润性癌成分包括导管腺癌、腺鳞癌、管状乳头状腺癌。免疫表型:上皮19例CK7、MUC5AC、MUC6均阳性,SMAD4/DPC4无表达缺失;卵巢样间质9例ER阳性,11例PR阳性。2例伴浸润性癌者检出Kras基因2号外显子12号密码点突变。结论 MCN是少见的胰腺外分泌部肿瘤,好发于女性患者,常位于胰体尾部。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合并浸润性癌者预后要好于非MCN相关性导管腺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声在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与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院内收治的8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为对象,以其中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为观察组(n=59)、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为对照组(n=21)。两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对其超声特征(单双侧、回声、分隔、血流、腹水)、图像结果(肿瘤直径、囊壁厚度)进行比较,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计算超声对两者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单双侧、分隔、血流、腹水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囊性回声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最大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囊壁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对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总计诊断准确率为80.00%。观察组的超声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与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应用中均有良好效果,其中对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16/Ki-67双染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对子宫颈癌前病变(CINⅡ+病变,包括CINⅡ、CINⅢ及宫颈原位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宫颈炎标本176例、CINⅠ标本121例、CINⅡ标本95例、CINⅢ标本86例和宫颈原位癌标本7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前期细胞学样本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检测结果,观察p16/Ki-67双染和HPV E6/E7mRNA检测在同级细胞学、组织学诊断中阳性率的差异。比较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p16/Ki-67双染联合HPV E6/E7mRNA发现CINⅡ(+)病变的差异。结果在未见上皮内瘤变及恶性病变(NILM)组与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p16/Ki-67双染和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显著(P<0. 05);而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以上组(HSIL+),差异不显著(P>0. 05)。②在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宫颈原位癌组,p16/Ki-67双染阳性率和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差异均不显著(P>0. 05)。③三种检测方法诊断CINⅡ(+)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体差异均显著(P<0. 05)。p16/Ki-67双染联合HPV E6/E7mRNA检测法诊断CINⅡ(+)病变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5. 70%、84. 85%、89. 87%、84. 48%、95. 82%。结论 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检测均可应用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相比较于单独检测,两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CINⅡ(+)病变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提高了筛查方法的效率,有在临床推广使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PT-like 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回顾性分析3例IPT-like FDCS的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由圆形、卵圆形及梭形细胞组成,呈编织状、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肿瘤细胞呈合体状,染色质细颗粒状,可见单个小核仁,细胞轻度异型,其间见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混杂。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CD21、CD35、CD23滤泡树突细胞标记物,伴随IgG4浆细胞局灶性高表达。EBER原位杂交显示瘤细胞散在阳性。结论IPT-like FDCS是一种好发于女性的少见低度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脾脏和肝脏,对其认识不足时很容易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各分子亚型(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基底细胞样型)及其生物学因子[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及Ki-67]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coefficient,ADC)是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鉴别不同分子亚型及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行MRI检查的158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资料,术前获得扩散加权成像并测定平均ADC值,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查获得ER、PR、HER-2及Ki-67等生物学因子和4种分子亚型。比较不同分子亚型间及乳腺癌生物学因子间的ADC值是否具有各自特征。结果 ER、PR、Ki-67阴性者的ADC值(1.013±0.099,1.002±0.094,1.003±0.087)高于阳性者(0.932±0.066,0.940±0.079,0.952±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ER-2阳性者ADC值(1.004±0.088)显著高于阴性者(0.948±0.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过表达型的ADC值(1.048±0.073)较管腔B型及基底细胞样型(0.923±0.074,0.960±0.09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各分子分型及生物学因子的ADC值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组织细胞肉瘤(H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原发于小肠的HS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4岁,临床表现为腹痛、持续黑便,CT:表现为肠套叠,似见软组织密度影,不除外合并小肠占位。镜检见小肠黏膜下肿瘤呈弥漫片状排列,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核泡状、多型性,核仁明显,背景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vimentin、CD68、CD163、Lys、CD10 (+);CKpan、S-100、CD117、Dog-1、CD1α、CD34、CD31、ALK、CD3、CD20、CD30、bcl-2、MUM-1、MelanA、HMB45、SMACR、WT-1、PAX5和F8均(-)。结论 HS是一类少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原发于小肠更为罕见,肿瘤分化差易误诊,免疫组化有助于HS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骶椎神经鞘瘤的侵犯特点与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观察26例骶椎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根据生长部位、侵犯范围及有无囊变、"足突边缘"征,进行分型、分组测量瘤体最大径。比较型间及组间瘤体最大径的差异。对照分析瘤实质T2WI信号、强化效应及HE染色组织学表现。结果 1型4例,2型5例,3型10例,4型7例。骶前软组织肿块出现率高于骶板后(χ2=13.066,P=0.011)。骶椎中线与中线旁骨质破坏各5例、14例。第3型瘤体最大径大于其他型(t=2.655,P=0.014)。8例巨大侵袭性骶椎神经鞘瘤(giant invasive sacral Schwannoma,GTSS)瘤体最大径超过18例非GISS(t=3.027,P=0.006)。"足突边缘"征阳性12例与阴性14例间瘤体最大径差异无显著性(t=1.896,P=0.07)。囊变组12例的瘤体最大径、病程均长于非囊变组14例(t=2.928,P=0.007;t=-2.187,P=0.039)。Ⅰ区呈T2WI稍高信号、明显强化,对应Atoni A区;Ⅱ区呈T2WI高信号、无强化或轻微强化,对应Atoni B区。结论骶椎神经鞘瘤具有偏心性破坏和骶前侵犯特性。T2WI上稍高信号与高信号及其差异性强化是该瘤的MRI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9岁,因“双眼颞侧视野缺损1月余”于2016年12月13日就诊,行颅脑MRI检查发现脑内多发异常信号灶,增强扫描示病灶部分强化(图1),临床诊断考虑为脑内炎性病变,给予激素减轻脑水肿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  相似文献   

17.
王彦坤  马俊骥  张明 《临床荟萃》2019,34(2):124-127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 CK7)在慢性肝病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病理科行肝脏病理检查的病例。本研究纳入病例802例,男性563例,女性239例,平均年龄(51±11)岁。分析不同疾病并发肝硬化时肝组织病理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表达比率的不同。结果 肝组织CK7阴性表达患者中男性比率较大,而肝组织CK7阳性表达患者中女性比率较CK7阴性患者高。肝硬化肝组织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阴性的病例年龄较CK7阳性病例大。非病毒性肝硬化肝组织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较病毒性肝硬化组高。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相比,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肝硬化患者CK7肝组织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结论 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区分病毒性和非病毒性肝硬化中发挥一定的指导价值。CK7对于鉴别PBC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肾源性腺瘤(N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NA,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0~76岁。1例有急性膀胱炎病史,1例2年前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病史。膀胱镜下3例病变均表现为黏膜的局部隆起。组织学上,病变主要由乳头状、小管状和小囊状结构组成,管腔中可见嗜酸性分泌物,上皮为立方状或矮柱状,部分呈“靴钉样”改变;间质水肿及慢性炎改变。免疫组化:上皮细胞PAX2、PAX8(+),CK7、P504S部分(+),而PSA和p63(-),Ki-67增殖指数<2%。结论膀胱N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增生性改变,患者常有泌尿道损伤病史。膀胱NA常需与尿路上皮癌、前列腺癌以及膀胱透明细胞腺癌等相鉴别。掌握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体表肿物十分常见,据不完全统计,临床体检能够发现的体表肿物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可以高达10%~20%,但恶性病变仅占肿物的极少部分。因此,在手术前判断体表肿物的性质,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在体表肿物的无创检查方法中,包括B超、核素扫描(主要是甲状腺肿物)、X线、CT、MR I等  相似文献   

20.
百病生于气,女子以肝为本,妇科疾病尤亦如此。王小云教授治疗妇科诸病,以调气为先。其运用平衡针治疗妇科疾病,实证首选头痛穴以行气,虚证首选升提穴以益气。同时重视选穴的精简,临证多三穴相配。平衡针即刻效果显著,配合中药辨证施治,针药共施治疗妇科疾病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