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林军  杜鑫瑞 《北京医学》2013,35(7):551-553
目的 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配合开颅夹闭术在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超早期行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治疗组(34例)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对照组(26例)每日行腰椎穿刺术,比较两组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治疗组经过持续腰大池引流后,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17.65%,对照组为34.62%;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为26.92%;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为19.23%;出院时恢复良好者占55.88%,对照组为38.46%,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采取持续腰大池引流配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对1998~2001年30例住院期间颅内动脉瘤术后辅以持续终池引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探讨颅内动脉瘤急性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减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健  刘丛  周量  傅军 《中外医疗》2013,32(6):15+17-15,17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52例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死亡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进行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方法我科从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27例颅内动脉瘤术后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在本组病例引流过程中未发生过度引流、引流阻塞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27例患者引流5~14天,平均7天,均顺利拔管。通过对血性脑脊液的引流,能减轻其对脑和脑膜的刺激,缓解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实施有效护理可以提高引流效果,并减少过度引流、引流阻塞、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方法 我科从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27例颅内动脉瘤术后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在本组病例引流过程中未发生过度引流、引流阻塞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27例患者引流5~14天,平均7天,均顺利拔管.通过对血性脑脊液的引流,能减轻其对脑和脑膜的刺激,缓解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实施有效护理可以提高引流效果,并减少过度引流、引流阻塞、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周立平  储亮 《中外医疗》2021,40(5):61-63
目的 探析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后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该院行介入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腰椎穿刺引流治疗,实验组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王飞 《河南医学研究》2021,(15):2786-2788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河南圣德医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引流术组(38例)与穿刺术组(37例),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介入术后1 d,引流术组行腰大池引流术,穿刺术组行腰椎穿刺术.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栓塞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结合综合护理干预在并发症预防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8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栓塞术后患者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53例和常规护理组3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结果综合干预组术后并发症中"头痛"和"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栓塞术后持续腰大池引流结合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迅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颅内动脉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术后,治疗组72例行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49例每天腰椎穿刺,通过比较两组并发症及预后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持续腰大池引流后,有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从34.69%降低为18.31%,脑积水的发生率从26.53%降低为11.27%,脑梗塞的发生率从20.4%降低为7.04%,出院时恢复良好者占76.06%,而对照组为57.14%,以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3%,死亡率为零,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零,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能够减少蛛网膜下腔中的痉挛因素,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宁亮  钱令涛  李严  梁卫东  朱司阳 《安徽医学》2015,36(9):1106-1108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47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后的4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和常规治疗,试验组23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和疗效评估。结果试验组脑梗死、脑积水、纵裂积液、硬膜下积液、癫痫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行腰大池引流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灌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在I-III级并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灌洗组(术中应用尼莫地平灌洗)30例,对照组(术中未应用尼莫地平灌洗)30例,对两组术后第1天CT影像改变和出院时预后(改良Rankin评分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灌洗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梗死率和出院时预后平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灌洗无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相关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以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病死率、再次出血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作为测量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6篇文献纳入分析,共7373例患者,其中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3092例,采用手术夹闭治疗患者4281例。介入栓塞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OR=1.25,95% C I:1.12~1.40,P<0.0001)和再次出血率(OR=0.43,95% CI:0.28~0.66,P=0.0001)均低于手术夹闭组;两组术后1年病死率(OR=1.13,95% CI:0.92~1.39,P=0.23)、血管痉挛发生率(OR=1.41,95% CI:0.99~2.02,P=0.06)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OR=0.66,95% CI:0.42~1.05,P=0.08)无明显差异。结论根据目前临床研究证据表明,使用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相比手术夹闭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增加再次出血率,而两种手术患者的术后1年病死率、血管痉挛发生率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对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脑积水的预防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100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腰大池引流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行腰椎穿刺引流,腰大池引流组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及术后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情况。分析影响腰大池引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腰大池引流组治疗后脑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腰大池引流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腰大池引流组术后6月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年龄≥60岁、动脉瘤偏大、Hunt-Hess分级Ⅲ~Ⅴ级、术后脑积水、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预后不良率更高(P<0.05)。结论腰大池引流可有效预防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脑积水的发生。患者年龄、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术后脑积水、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分析腰大池持续引流与连续多次腰穿防治交通性脑积水的疗效。采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组)与连续多次腰穿(对照组)防治急性交通性脑积水或急性脑室扩张发生。比较两组间脑脊液廓清速率、急性脑积水或急性脑室扩张患者的缓解率、脑积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组脑脊液廓清速率、脑积水/脑室扩张的急性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腰大池持续引流较连续多次腰穿能有效、快速廓清血性脑脊液、缓解急性交通性脑积水/急性脑室扩张、有效防治继发性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27例开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采用腰椎穿刺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果该方法临床有效例数为25例,细菌清除例数为25例,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为2例。结论开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病人在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的前提下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40例侧脑室引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腰穿组和引流组,每组各70例。其中腰穿组患者接受腰椎穿刺鞘内注射治疗,引流组患者接受腰大池引流鞘内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按颅内感染常规治疗进行基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愈效果、治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治疗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均有效,但引流组的治愈率为90.00%(63/70),明显高于腰穿组的61.43%(4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穿组的平均有效治疗时间为(9.47±2.4) d,明显长于引流组的(6.25±1.8) d,且治疗过程中腰穿组诉腰痛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引流组(15例vs 16例),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大池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脑出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共收集2012年5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76例,将患者按照治疗的不同时间分为两组,急性期手术组91例,手术治疗时间为发病后0~3 d内,非急性期手术组85例,手术治疗时间为发病3 d后。两组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组术前再出血率、术中完全夹闭率、术后常见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1)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前再出血率(1.10%)与非急性期手术组(9.41%)比较明显较低,术中完全夹闭率(92.31%)与非急性期手术组(81.18%)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手术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13.19%)、术后脑积水发生率(8.79%)较非急性期手术组(5.88%、4.71%)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期手术组预后良好率(73.63%)与非急性期手术组(69.41%)比较较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可明显降低术前再出血率,提高术中完全夹闭率,明显降低患者由于再出血导致的死亡致残率,有利于疾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应用输液调节器控制引流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经持续腰大池加输液调节器控制脑脊液引流治疗的50例术后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颅脑外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20例,高血压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下积液伴脑脊液漏20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应用持续腰大池加输液调节器控制引流脑脊液,配合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术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一种安全、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Xiang L  Xu HW  Xu Y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1):2202-2204
目的 评估血管内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2例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结果和术中操作.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54.5岁.Hunt-Hess分级:Ⅰ~Ⅱ级和Ⅲ~Ⅳ级的患者分别为12和10例.22个动脉瘤根据位置分类: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动脉瘤分别为7、2、8和5个.所有患者均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7例支架辅助,2例球囊辅助).结果 22个动脉瘤中,致密栓塞17例,瘤颈残留1例,瘤腔残留4例,未出现弹簧圈移位和载瘤动脉血栓栓塞事件,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效果可靠;规范且熟练的操作、手术方式和血管内材料的合适选择是微小动脉瘤治疗成败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chnique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ruptured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and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such aneurysms. Methods Twenty-two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in 22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undergoing endovascular therap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ir clinical, imaging,interventional and follow-up data were analyzed. Among them, there were 13 males and 9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54. 5 years old. The Hunt-Hess grade was as follows:Grades Ⅰ and Ⅱ ( n = 12) and Grades Ⅲ and Ⅳ (n = 10). The locations of aneurysms were as follows: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n = 7),middle cerebral artery ( n = 2),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 n = 8 ) an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 n = 5 ).All aneurysms were embolized with coils. Among them, 7 received stent assistance and 2 balloon remodeling. Results Among 22 coiled aneurysms, complete occlusion was achieved in 17 aneurysms, neck remnant occurred in 1 patient and aneurysm remnant in 4 patients. Two aneurysms ruptured during coiling and one patient died from it. One patient had transient hemiparesis. All patients received a follow-up of 3 -36months and there was no recurrent hemorrhage.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very small aneurysms seems to be technically feasible, relatively safe 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An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interventional materials and use of sophisticated techniques yield an excellent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