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李峰 《西北药学杂志》2011,26(4):303-305
目的分析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关于其物质基础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相应问题。结论提出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相关的现代科学方法来阐释物质基础与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最终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杨裕忠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670-671
为观察了解中药黄连饮片中活性成分的分布及其检测方法,有效的对其药用部位进行质量评价。本组研究中对中药黄连饮片进行研究,结合中药鉴定学知识和分析化学,通过光谱成像的技术对饮片中的活性成分分布进行检测。实验的结果显示活性成分的光谱成像的分布情况,以方便临床中选择中药黄连的用药部位。  相似文献   

3.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连饮片中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产地黄连饮片中生物碱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产地黄连饮片中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小檗碱4种生物碱的含量,以乙腈-0.1%磷酸溶液(50∶50)(每100L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1g)为流动相,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 C18柱(4.6mm×250mm,5μm)为固定相,流速为1.0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345nm。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096~0.480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7.95%,RSD为1.03%。结论本法测定黄连饮片中4种生物碱含量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符合含量测定建立的要求,可以为判断黄连饮片质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连解毒汤饮片汤剂和颗粒汤剂的指纹图谱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用指纹图谱对黄连解毒汤传统饮片汤剂和现代颗粒汤剂进行比较.方法:采用RP-HPLC梯度洗脱进行分析,色谱柱:Diamonsil(TM)-C18柱(250 mm×4.6 mm);流动相:水-甲醇-0.05%磷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5℃.结果:所建立分析方法得到的HPLC色谱图有较好重现性.结论:不同厂家饮片汤剂、颗粒汤剂指纹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萸黄连总生物碱醇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艳萍 《医药导报》2009,28(7):912-913
目的 优选萸黄连总生物碱最佳醇提取工艺. 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法, 以萸黄连总生物碱及浸膏得率为指标, 通过综合评分法, 优选萸黄连的乙醇提取工艺. 对乙醇提取萸黄连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优选工艺条件. 结果采用综合评分法, 通过正交实验优选萸黄连生物碱的提取工艺为:加入10倍量体积分数为80%乙醇提取2次, 每次1 h. 结论该工艺可以有效提高萸黄连总生物碱的提取效率.  相似文献   

6.
酒黄连饮片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酒黄连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檗碱含量为指标。结果酒黄连饮片最佳工艺为:取黄连饮片加12.5%黄酒闷润,待黄酒被吸尽后,置烘箱中烘制,120℃,30min,取出,放凉。结论该法为酒黄连饮片炮制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胡永淑 《中国药房》2014,(11):1016-1018
目的:探讨大黄不同炮制品在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方法:分别制备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几种炮制品,采用薄层色谱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干燥失质量和酸不溶成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并测定鞣质及蒽醌含量变化。结果: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总灰分及酸不溶灰分成分含量相差不多;酒大黄及熟大黄干燥失质量及浸出物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大黄炭干燥失质量及浸出物含量明显降低;大黄在炮制前后蒽醌及鞣质含量发生了变化,且变化程度同炮制条件的强烈程度相关。熟大黄中游离蒽醌含量最高,生大黄中结合蒽醌含量最多。结论:鞣质及蒽醌类物质为大黄泻下解热的物质基础。对饮片不同炮制品的物质基础变化进行研究,可为不同炮制品的质量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克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97-98
黄连以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但配伍后黄连有效成分与饮片中有效成分差异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黄连近年来在化学成分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为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及其不同配伍的药性研究。方法取大鼠10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黄连与吴茱萸不同配伍治疗,A组为正常对照组,每日用水灌胃,而其他组均使用黄芪、党参煎剂进行灌胃,连续14d,制成类热证动物模型。B组在第15天用水灌胃。C组在第15天用黄连:吴茱萸(6∶1)浓缩液灌胃治疗,D组在第15天用黄连:吴茱萸(2∶1)浓缩液灌胃治疗,E组在第15天用黄连:吴茱萸(1∶1)浓缩液灌胃治疗。比较不同配伍对大鼠模型的药性影响。结果分组实验后发现,A组体温(36.63±0.31)℃,B组体温(37.23±0.39)℃,C组体温(36.45±0.28)℃,D组体温(37.00±0.29)℃,E体温(36.61±0.34)℃。A组和B组体温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E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D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分组实验后发现,A组血清皮质醇含量(17.67±1.87)mmol/L,B组血清皮质醇含量(31.12±5.32)mmol/L,C组血清皮质醇含量(16.98±8.34)mmol/L,D组血清皮质醇含量(19.01±3.65)mmol/L,E血清皮质醇含量(26.01±8.37)mmol/L。A组和B组血清皮质醇含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D组血清皮质醇含量下降水平明显优于E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连和吴茱萸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药性,不同的配伍可以对类热证病理性改变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临床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配伍比例来治疗。  相似文献   

10.
袁立  李新中 《中南药学》2010,8(9):645-648
目的比较黄连解毒汤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中盐酸小檗碱的药动学行为的一致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4.6 mm×250 mm,5μm);柱温:35℃;流速1 mL.min-1;流动相为甲醇-0.05 mol.L-1KH2PO4-冰醋酸(40∶60∶1,v/v),检测波长为345 nm。结果灌胃低、中、高剂量组的2种汤剂后,大鼠血浆中小檗碱Cmax分别为:1.952和2.195μg.mL-1,3.188和3.388μg.mL-1,4.10和4.54μg.mL-1;AUC0~∞分别为:10.468和11.841μg.h.mL-1,18.50和20.9μg.h.mL-1,23.16和25.20μg.h.mL-1;tmax均为3.0 h。结论经统计分析,2种汤剂中盐酸小檗碱的Cmax、tmax、AUCo~∞以及药时曲线均无显著差异性,显示小檗碱在2种汤剂中的药动学过程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对比研究水和盐酸-甲醇两种溶媒对黄连-吴茱萸药对中小檗碱型生物碱溶出率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水和盐酸-甲醇提取不同配伍比例的黄连-吴茱萸药对样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药根碱、巴马汀以及小檗碱的含量。然后比较它们的溶出率。结果与水提法不同,用盐酸-甲醇提取黄连-吴茱萸药对时,三种生物碱的溶出率随黄连-吴茱萸配伍比例减小而降低的幅度较小。结论 提取方法对黄连-吴茱萸药对中化学组分的溶出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牛蒡子饮片与粉末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牛蒡子饮片与粉末在煎煮过程中牛蒡苷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牛蒡子饮片和粉末在不同煎煮时间煎液中牛蒡苷含量.结果:从2~60 min煎煮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牛蒡子粉末煎液中的牛蒡苷含量及煎出率均高于牛蒡子饮片煎液,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从化学成分层次,验证了中药煮散省材省时之优点,为中药传统饮片应用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小包装饮片与散装饮片在医院中药房存放对黄芩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1年存放期限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两种不同包装的黄芩饮片进行黄芩苷含量测定,观察其变化.结果 在1年的质量考察期内,黄芩饮片中的黄芩苷含量在小包装饮片中只有损失4.31%,而传统的中药药斗中散装饮片则损失达到16.68%.结论 小包装饮片能保证中药黄芩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谭朝丹  楼冰  顾伟鹰  施燕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21):2238-2242,2250
目的: 通过考察不同比例的黄连与吴茱萸药对,其配方颗粒与单煎液、合煎液的关键成分含量差异,探索药对配方颗粒与传统煎法的等效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制法下6种生物碱含量,并利用SPSS18.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与单煎相比,配方颗粒中4种黄连生物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均与合煎中没有明显差异(小檗碱P=0.881;表小檗碱P=0.810;黄连碱P=0.961;巴马汀P=0.220;吴茱萸次碱P=0.137),单煎中黄连生物碱含量平均值约为配方颗粒或合煎的2倍(P<0.01),吴茱萸次碱单煎含量明显降低(配方颗粒/合煎平均值为单煎的3倍以上,P<0.01),而吴茱萸碱在配方颗粒与单煎中的差异小(P=0.314),平均值均在合煎液含量的40%以下(P<0.01)。另外,随着吴茱萸占比提高,合煎液中4种黄连生物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含量明显降低,但比例对配方颗粒和单煎影响不大。结论: 在黄连和吴茱萸药对中,黄连生物碱配方颗粒与合煎差异不显著,吴茱萸生物碱在配方颗粒中可能发生转变,导致与合煎有差异,而且配方颗粒并不能重现合煎中药对比例对成分含量的影响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黄丝郁金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的一体化工艺(以下简称"一体化炮制工艺").方法 按热浸法测定黄丝郁金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在确定产地加工工艺的基础上,以醇溶性浸出物及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含量的总评归一(OD)值为考察指标,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饮片在不同中药炮制方式下治疗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风热感冒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乙组及丙组,各40例。三组均采用中药饮片治疗,甲组实施水处理前联合炮制前分档、乙组实施炮制前分档、丙组实施水处理前分档。对比各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乙组的75.00%、丙组的7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饮片在不同中药炮制方式下治疗风热感冒患者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炮制中药饮片前需采取炮制前和水处理前分档,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Rhizoma Bletillae,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Bletilla formosana (Hayata) Schltr. (endemic to Taiwan)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island. This study used militarine, cinnamic acid, 1,8-bi(4-hydroxybenzyl)-4-methoxyphenanthrene-2,7-diol (BHMD), and 4,7-dihydroxy-1-p-hydroxybenzyl-2-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 (DHMD) as marker compounds along with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 formosana. Through mass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B. formosana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culture media, drying methods, and processing treatments, and then compared with different commercial Rhizoma Bletillae crude drug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almost all component contents in the vegetative phas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flowering phase. The militarine content in the mature tube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components and plant sect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ideal harvest time for B. formosana is from September to October. In the different culture media, Medium 2 (peat soil: snake wood: nacrite: vermiculite = 1:2:1:1) and Medium 3 (sandy loam: snake wood: nacrite: vermiculite = 5:2:2:1) offered higher productivities and provided the best growth conditions. However, Medium 4 (snake wood: nacrite: vermiculite = 3:1:1) gave the highest content of the four compounds in its tuber. The processing treatment applied to fresh tubers was steam heating for a short time (10 minutes or 45 minutes) and then drying at 50 °C. This study also revealed that B. formosana had higher component contents than the commercial crude Rhizoma Bletillae dru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