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标本具有矛盾的主次、本质与现象、前因与后果以及轻重缓急诸多关系 ,并依此阐明疾病变化的动态趋势 ,应结合《内经》多种标本含义及所表现的理论和应用 ,有系统地了解和掌握 ,方能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从标本理论看《内经》体系式教学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标本具有矛盾的主次、本质与现象、前因与后果以及轻重缓急诸多关系,并依此阐明疾病变化的动态趋势,应结合《内经》多种标本含义及所表现的理论和应用,有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方能提高专业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要健康必须从优生优育做起。《内经》中关于优生优育的论述极为丰富,认为生和育分别是两个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各自又包含着许多环节,任何哪个环节不注意保健,都不利于生育健壮的儿童。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知此道者所生之婴“生而神...  相似文献   

5.
在中医高等院校建院三十多年里 ,内经教材大多延袭着一个模式 ,那就是选原文、训文字、引注家、析经义。这种方式有其有利的一面 ,也有相当多的弊病。本文拟就《内经》课原文选读式教材的弊端及体系式教材的必要性谈谈个人的想法。1 原文选读式教材的弊端1 .1 不利于掌握《内经》的全貌 选择《内经》部分重点内容 ,加以校勘、注释、释义、按语 ,是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所用教材的模式。以 6版教材为例 ,全书选取《内经》30篇原文 ,其中一些是节选。《内经》全书 1 62篇 ,选篇不足全书的五分之一 ,如果计算文字的话 ,还不足这个比例。在讲法上…  相似文献   

6.
《内经选读》课程以培养新世纪中医人才为导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开展口试与原文知识竞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等教学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临床思辨及创新等综合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心神说”、“阴阳人格说”、“恬淡虚无说”、“七情说”及“情治、调气说”等五个方面概述了《内经》心理学体系雏型,对中医心理学的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望色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始于《内经》,成熟于《伤寒》,发展于现代,对临床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学习四大经典著作时,重温《内经》,不揣浅陋,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汗并无专论,笔者从相关篇章中筛选经文,加以归纳,认为仍不失其完整性。《内经》首先明确指出了汗的来源及化生,进而论及生理、治疗作用,尤其在汗的多少、有无与卫气、阴阳、脏腑等关系的分析上,阐述十分清楚,这对指导临床正确应用汗法及汗证的治疗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老予》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事物发展规律探索的智慧结晶,书中对“道”、“德”等问题的论述极为精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使之与医学相结合.从两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并使中医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语出《素问·太阴阳明论》,被后人广为用以解释风邪与湿邪的特性及侵犯人体的部位,几成格言。笔者曾就“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综历代诸家之说,洞其内涵,概之:因肺位至高,其合为皮,其窍为鼻,其通于喉,五脏之中,唯...  相似文献   

12.
总结《内经》教学的三点体会:从传统文化解析经典,结合临床阐释经典,讲经典要"照着讲与接着讲"。  相似文献   

13.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对《内经》中的养生观点:固护正气、顺应自然、调摄情志,饮食调养等进行了阐述,指出养生要“形神并重,天人合一”才能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4.
阐述《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认为其“法于阴阳”、“食欲有节”等有关论述,充分说明了养生的目的、要求和方法,对后世摄生防病的思想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问题意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核心,将"问题意识"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使学生通过自学质疑、问题提炼、课后自学、讨论引导和总结反思等环节进行知识的学习,以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的《内经》教学,认为其教学重点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第一,要认识到《内经》的理论是科学的,是学习的前提;第二,通过对《内经》的学习,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是学习的重点;第三,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其临床指导意义,是学习《内经》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简、便、廉、效诸特点,在古代颇为盛行,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很重视灸法,而将其与针刺、汤药并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灸法属外治法范畴,临床功效独特,可弥补针药之不足,故《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灸法的特点、治病机理、适应范围及禁忌症等,《内经》中均有所阐述,整理并加以研究探讨,对于继承和发展灸法是大有裨益的。 1 灸法的起源地域  相似文献   

19.
读《内经》札记三则许振国指导老师李具双(河南中医学院96级研究生,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注释近日,在医古文教研究室李具双老师的指导下研读《内经》,小有所得,志之以飨同道。《灵枢·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全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  相似文献   

20.
《易传》与《内经》之"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与《内经》形成于同一历史时期而略早于《内经》,且两者皆与上古巫文化相关,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易传》与《内经》之“神”在用法及意义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皆有表示大自然运动变化复杂奥妙莫测之意,皆有表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之意。只是《内经》主要论述人的生命运动规律,所以在此二义的基础上在医学领域做了进一步推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