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伴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病变类型分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0例)和伴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MED治疗并对比疗效。疗效评定采用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结果术后两组VAS、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腿痛缓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DI及下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Modic改变与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密切相关,提示腰椎Modic改变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对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临床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改变对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术后腰腿痛的影响。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我院采用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4例,男45例,女69例;平均年龄48岁(28~69岁);L4~5突出43例,L5S1突出71例。根据有无终板改变分为A、B两组。A组:MRI影像显示终板有信号改变,共50例,其中ModicⅠ、Ⅱ、Ⅲ型分别为11例、35例、3例(其余1例为混合型);B组:MRI影像示终板无信号改变,共64例。分别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VAS、ODI值及腰腿痛的术后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4个月(4~27个月)术前A、B组的VAS、OD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腰痛VAS值、腿痛VAS值、ODI值改善率分别为75.6%、89.2%、79.2%,B组分别为86.4%、90.6%、87.3%。A组腰痛VAS值及ODI值改善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腿痛VAS值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类型Modic改变的腰痛VAS值、腿痛VAS值及ODI值改善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腰腿痛的复发率高于B组。结论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能显著减轻椎间盘突出患者腰腿痛症状,对与伴有终板Modic改变的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腰痛的缓解程度较无Modic改变者差,但腰腿痛复发率高,其可能原因之一是未处理发生Modic改变的终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0年2月采用髓核摘除术结合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以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12个月为观察点,采用下腰痛及腿痛的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等指标来评估2组疗效.[结果]36例患者均获12 ~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较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5),Wallis组术后12个月的下腰痛VAS评分及Oswestry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 <0.05),而腿痛的VA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74 >0.05).[结论]Wallis系统置入简单,创伤小,结合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4-02诊治的单节段同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18例(椎间孔镜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24例(椎板开窗组)。采用VAS评分和ODI指数评价2组手术疗效。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8~12个月,平均10.7个月。2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与椎板开窗组术后1 d、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孔镜组术后1 d腿痛VAS评分低于椎板开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费用较昂贵,学习曲线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后路内窥镜下微创治疗伴腰椎终板信号改变(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经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男43例、女35例,平均年龄44.3岁(23~67岁),平均随访36.7个月(7~62个月),根据有无终板改变分为A、B两组。A组:MRI影像显示终板无信号改变,共33例;B组:MRI影像示终板有信号改变,共45例,其中ModlcⅠ、Ⅱ、Ⅲ型分别为13、25、7例。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及最终随访时的VAS、OD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A、B组的VAS、OD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ODI值改善率分别为A组86.2%、B组81.3%,VAS改善率分别为A组89.2%、B组77.2%,A组ODI值及VAS改善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终板不同Modic改变类型间疗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终板Modic改变可能是引起术后腰痛的一个原因,并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且MED术对治疗不同类型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单侧Quadrant通道下双侧减压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72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采用显微镜辅助MIS-TLIF单侧Quadrant通道下双侧减压治疗(微创组),39例采用TLIF治疗(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比较2组术后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7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微创组手术时间较开放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少,术中透视次数较开放组多,术后引流量较开放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MIS-TLIF单侧Quadrant通道下双侧减压与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痛,但前者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全内窥镜髓核摘除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12采用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全内窥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6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26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MIS-TLIF(100例)和TLIF(86例)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178例患者获得随访3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术后5 d和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MIS-TLIF组明显优于TLIF组(P0.05,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段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 MIS-TLIF、TLIF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理想的手术方法,MIS-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腰痛改善均优于TLIF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且手术治疗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 18例。比较两组VAS腿痛和腰痛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TO-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ETD组手术时间长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1.68±7.5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VAS-下肢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腰痛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TO-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临床优良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许标 《颈腰痛杂志》2021,42(3):333-33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伴有终板Modic改变对PTED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采用PT-ED手术治疗的LDH患者127例,根据其术前终板Modic信号变化,分为三组:正常组82例,终板MRI信号无异常;ModicⅠ组20例,其终板MRI呈ModicⅠ型信号;ModicⅡ组25例,终板MRI呈ModicⅡ型信号.术后随访2年以上,统计三组患者PTED术后疗效、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和末次随访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ModicⅠ组和ModicⅡ组的腰痛VAS评分和ODI指数在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正常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尤其以ModicⅠ组为甚.末次随访时,正常组的优良率为90.24%,ModicⅠ组为80.00%,ModicⅡ组为88.0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下肢感觉障碍(8例)和神经根损伤(2例)共10例,分别为正常组6例,ModicⅠ组2例,ModicⅡ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手术在伴或不伴Modic改变的LDH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但伴有ModicⅠ型改变者术后远期可出现腰痛和功能障碍逐渐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1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8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42例(单侧组),采用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46例(双侧组)。结果 8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4(11~36)个月。单侧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均低于双侧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ODI指数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侧组椎间隙高度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单侧固定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患者术后早期腰腿疼痛症状,有利于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微创通道精确开窗与经传统开放入路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其中经微创通道手术(A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B组)34例,术后经过≥36个月的随访;统计手术相关参数和并发症,影像学判断脊柱稳定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Spangfort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的优越性。结果 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和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椎间隙定位错误2例,腰椎不稳1例,其余并发症2组相似。2组患者所有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各随访时间点B组腰痛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腿痛VAS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ODI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功能逐渐改善,组内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术后评分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pangfort评分标准,A组"优"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通道下精确开窗髓核摘除术,在对椎间隙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并去除合并骨性压迫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了单纯髓核摘除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臭氧髓核消融术、腰椎融合术二种方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并且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3月临床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共8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2岁(22~ 58岁),病程平均9.3个月(6周~8年).病例均为单节段:L3、4椎间盘6例,L4、5椎间盘42例,L5S1椎间盘38例.治疗分为二组:A组使用臭氧髓核消融术49例.B组采用腰椎融合术37例.二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sweslry disability index,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变化和按改良MacNab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患者对治疗主观满意度.[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大出血、死亡病例.术后随防18~36个月,平均25.1个月.二组病例术后VAS和ODI评分进行对照:二种治疗方法术后VAS评分依次降低为(3.8±1.2),(6.5±1.5);(t=9.27,P=0.000);A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ODI评分依次降低为(12.4±3.6),(27.5±4.8); (t=16.68,P=0.000);A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A组73.5%,B组91.2%.[结论]二种治疗方法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均为有效治疗.腰椎融合术与臭氧髓核消融术相比较,前者在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手术创伤大,治疗过程复杂,应做为本病终末治疗手段.而臭氧髓核消融术属微创治疗,简单安全,可作为此病的初期或中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中骨水泥不同灌注剂量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的整体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0例,均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治疗。根据不同骨水泥灌注剂量将90例平均分为3组。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A、B、C 3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术后椎体丢失高度及并发症情况;根据骨水泥灌入后的分布情况不同。将90例患者评估并分为优、良、可、差4组,于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4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术后椎体丢失高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90例患者术后2周、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均明显小于手术治疗前(P0.05);术后3个月3组灌注剂量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小于术后2周(P0.05);术后6个月3组灌注剂量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3组灌注剂量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术后椎体丢失高度明显少于A组、B组患者(P0.05),优良患者的VAS评分小于差的患者,而优患者的术后椎体丢失高度明显小于可差患者(P0.05)。结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PKP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骨水泥灌注方面,3~5ml剂量可在患椎内更好地均匀对称分布,整体效果更佳,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8—2021-10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与腰椎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平均14.1个月。术中及术后无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腰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加重,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术后1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1个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3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5.45%。1例术后14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进行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间开窗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初次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椎间孔镜组(50例)和开窗组(50例)。椎间孔镜组在局部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开窗组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并根据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手术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两组术前各项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14 d腰痛VAS评分椎间孔镜组远低于开窗组(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腰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2个月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优良率:椎间孔镜组为92%,开窗组为94%(P0.05)。结论两种手术均可有效治疗患者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症状,但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髓核摘除联合Isobar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5月,对65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髓核摘除联合Isobar非融合内固定(A组,34例)和单独髓核摘除(B组,31例)治疗。A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3~51岁,平均38.8岁。责任节段:L2、3 1例,L3、4 4例,L4、5 20例,L5、S1 9例。分型:突出型11例,脱出型16例,游离型7例。病程1~66个月,平均7.2个月。B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21~49岁,平均39.2岁。责任节段:L3、4 2例,L4、5 24例,L5、S1 5例。分型:突出型13例,脱出型15例,游离型3例。病程3周~72个月,平均6.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比较评价,并动态观察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9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A、B组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改善,B组1例发生术后脑脊液漏,经处理后治愈。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B组术后3周、3、6个月和1、2年腰、腿痛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2年,A、B组间腰痛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腰痛VAS及手术前后各时间点腿痛VAS A、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责任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B组较术前下降,术后3周及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及2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术后各时间点责任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摘除联合Isobar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节段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满意,患者术后腰痛缓解程度较单独髓核摘除术更明显,可能与其能维持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手术疗效影响的远期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伴有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疗效的远期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0例行腰椎单阶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有腰椎终板Modic退变(A组),另一组无腰椎终板Modic退变(B组).对其随访至少4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并评价腰椎终板Modic退变对患者术后下腰痛缓解的影响.[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坐骨神经痛症状均缓解.临床疗效优良率:A组90.48%;B组93.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A组21.37±7.59;B组8.34 ±3.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恢复情况与腰椎终板Modic退变相关,提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对终板的观察可以更全面的评判下腰痛的发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中髓核摘除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6-10—2017-01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15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将摘除的髓核组织装入注射器,压实后测量髓核摘除量,79例(A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约2 ml,76例(B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约4 ml。结果 1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8(17~23)个月。A组与B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例(7.6%)复发,B组均未复发;A组复发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定:A组优58例,良1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7%;B组优55例,良14例,可7例,优良率90.8%。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彻底摘除突出的腰椎间盘后即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摘除髓核组织并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