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奉平 《西南国防医药》2013,(11):F0003-F0004
部队急进高寒山地驻训已逐渐增多,高原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如大气压低、低氧、低温、昼夜温差大、多雨和紫外线强等,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后,官兵身心健康会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对我部2012年7~9月份在海拔近4000m高原驻训期间伤病发生情况及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海拔高原野外驻训官兵的疾病谱,为制定高海拔高原地区驻训、执勤、作战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2年7月间,某平原部队进驻某海拔4400 m的高原野外训练场22 d后,收集该部野战医疗所驻训期间的门诊和住院病例登记,采用〈ICD-10疾病诊断名称及代码目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主要疾病分布在呼吸系统疾病(36.21%)、消化系统疾病(24.57%)、症状、体征和某些不明确情况(21.55%)、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6.03%)、损伤和中毒(3.45%)、感觉器官疾病(2.59%),以上6个系统疾病患者占总就诊病例数的94.40%.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以上呼吸道疾病为主(96.43%),消化系统疾病则以口腔疾病(49.12%)和肠道疾病(38.60%)为主.结论 应有的放矢地针对平原部队高海拔地区野外驻训发病特点,科学制定防治预案,做好卫勤保障,保障官兵健康,减少非战斗减员,提高部队高海拔地区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3.
韩麒智  徐莉 《西南军医》2016,(4):323-325
目的:研究分析高原驻训部队健康状况及疾病防治情况。方法回顾文献分析近年国内外高原驻训部队健康状况及疾病防治方法。结果急性高原病影响进驻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视高原驻训部队进驻高原及返回平原前后适应性训练及驻训部队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很有必要。结论疾病防治作为部队进驻高原的重要工作,对于保障高原驻训部队官兵健康,增强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某部地处西藏高寒地区,驻地海拔3650 m,自然条件较为恶劣。为了解高原部队秋季野外驻训期间的发病情况及特点,做好驻训官兵的疾病防治工作,笔者对2010年8~9月某部野外驻训期间驻训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平原部队官兵在高原驻训6个月后返回平原的过程中,体内氧代谢与SHH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从平原(海拔200m)进入高原(海拔3960m)驻训的男性官兵80人,年龄20~30(22.3±2.9)岁,在高原驻训6个月后返回平原。在进驻高原前、高原居留6个月及返回平原后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HH的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SHH 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SMO和细胞核蛋白GLI2的表达。结果进驻高原后,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SHH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细胞SMO和细胞核GLI2表达水平在高原驻训时显著高于进驻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但返回平原后仍显著高于进驻高原之前(P<0.01)。结论高原暴露对体内氧代谢及SHH信号通路具有明显影响,高原低氧环境是激活SHH信号通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2012年6—9月,我卫生营在海拔4400m某高原山地进行了野外驻训,同时担负驻训区部队的卫勤保障任务。我们结合驻训地域环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卫勤保障措施,有效保障了官兵健康,圆满完成了野外驻训任务。现将此次野外驻训卫勤保障的做法报告如下。1高原地区长时间野外驻训卫勤保障的难点1.1自然环境恶劣(1)海拔高,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2)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此次驻训过程中,卫生营官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了解急进高原驻训官兵的心身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自评焦虑量表(SAS)及自评抑郁量表(SDS)等对急进高原驻训官兵51例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水平的变化,以及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评。结果:驻训官兵在海拔4400m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显著高于海拔480m时的水平;SO2水平显著低于海拔480m时的水平(P<0.05)。不同海拔高度驻训官兵焦虑及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急进高原驻训官兵进入驻训区时低氧状况明显,应警惕急性高原病的发生;驻训前进行心理干预可降低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8.
高原部队野外驻训期间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高原部队野外驻训期间官兵心理健康状况,2006年6~8月,在某部进行海拔3650m高原高强度军事训练与野外生存训练时,我们对参训官兵的紧张、抑郁及恐怖等情绪进行了调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研究卫勤分队模块化编组、高原山地适应性训练是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卫勤保障的需求,也是锤炼卫勤分队"走、打、吃、住、藏、保"能力的有效手段。2012年6—9月,我卫生营模块化抽组人员装备,采取多种机动方式,由平原急进至海拔4000m以上的某高原地区,克服恶劣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圆满完成了适应性野外驻训、保障、演习任务。现结合我部驻训体会,对卫生营在高海拔高原地区模块化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驻训官兵外周血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不同驻训时间和海拔高度对红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海拔3 700 m、4 200 m、4 900 m、5 200 m四个海拔高度驻训官兵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1个月的红细胞相关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以平原驻训官兵相同指标作为对照,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RBC、HGB、HCT、RDW-CV随着驻训海拔增高,时间延长呈不断增高的趋势,与平原官兵相同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3 700 m驻训官兵RBC、HGB、HCT水平升高,与平原官兵相同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MCHC水平与平原官兵相同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4 200 m驻训官兵9个月、4 900 m 6个月及9个月驻训官兵RBC、HGB、HCT水平与驻训1个月比较,显著增高,差异...  相似文献   

11.
高原低氧会对机体造成多种损伤。平原人进入高原低氧环境生活一段时间后,机体在机能和结构上会发生一系列改变以适应其环境。当他们再返回平原后,从低氧环境到常氧环境,机体又必然产生一些生理和病理变化,各脏器生理功能和健康状况与长期生活在平原的同龄人之间会有些不同。为科学掌握高原部队官兵的生理病理变化情况,总结高原疾病防治措施,确保高原官兵的身心健康,我们对驻守海拔5000m以上地区1年返回平原的官兵血中自由基代谢进行随访调查。观察驻守超高海拔地区1年的官兵返回平原后健康恢复情况和完全恢复时间,旨在为移居高海拔地区人群返回平原后的健康转归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海拔地域对高原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不同海拔(海拔1000 m、3000 m、4000 m、5000 m)、不同地域(新疆、西藏、青海、陕西)、不同部别(作战部、边防部、驻训部、后勤部)的1446名部队官兵,进行睡眠质量检测,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结果 海拔越高分值越高,海拔3000m和4000m得分要显著高于海拔1000m;军兵种方面,作战部队和驻训部队高于后勤部队,只有海拔3000m驻训部队高于作战部队、后勤部队,新疆、西藏官兵的睡眠质量指数得分要显著高于青海、陕西地区官兵,且海拔越高得分越高,陕西地区得分最低.结论 根据高原地区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医疗保障措施,对不同海拔和部别制订合理健康保障方案,对提高高原地区官兵战斗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原某部驻守不同时间的驻训官兵血常规各指标的差异,为维护保障高原驻训官兵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53名进驻海拔4200~4500 m高原驻训1、2、5年的官兵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驻训1年组相比,驻训2年组全血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总数(NEUT)、淋巴细胞比率(LYM%)、中...  相似文献   

14.
韩麒智  周晨林  徐莉  刘蕾  鱼敏 《武警医学》2017,28(7):686-689
 目的 研究高原驻训人员与高原驻训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效果。方法 对海拔4300 m高原驻训120 d后阶梯下降返回平原的100名士兵,在返回3、10、20 d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并对脱适应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返回平原10 d较3 d时,疲劳、头昏、精力不集中、失眠、胸闷、眩晕等6个症状加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d时,症状缓解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昏、纳差、便秘且手足麻木和腹泻,组间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原特殊环境对短期驻训官兵身心造成的双重影响,在采取阶梯式下降返回驻地的同时要求快速脱习服,为此应制定早期群体综合干预、科学组织脱习服期间的训练,并对症状较重的官兵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如大气压低、低氧、低温、昼夜温差大和紫外线照射量多等,而且文化生活较单调,交通落后,信息较闭塞,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平原驻训部队急进高原后,需面对这一特殊环境,官兵心身健康受到一定影响。我们对2012年7月某部急进高原驻训部队官兵1140例3周内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急进高原初期疾病分布状况。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驻西藏阿里高原某部队慢性高原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驻西藏阿里高原部队慢性高原病(CMS)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国际CMS诊断记分系统对驻西藏阿里高原海拔4300m某部队315名官兵进行CMS患病率调查。结果:西藏阿里高原海拔4300m某部军官和士官的CMS患病率为38.3%,义务兵为20.7%,13名藏族官兵未发现CMS患者。总患病人数中,轻度CMS占85.7%,中度占14.3%,无重度CMS患者。结论:军官和士官较义务兵患病率高与高原服役时间较长有关。国际CMS诊断标准是否适合长期在高原执行特殊任务的平原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某部由驻防的平原地区,通过公路机动行军,行程900余公里,进驻平均海拔3600 m的高原地域执行训练任务,历时近2个月.针对任务和高原地区特点,及时采取了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使部队昼夜发病率控制在1.5‰以内[1],无急性高原病、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爆发流行,有效地保证了驻训官兵健康和训练演习任务的圆满完成,提高了复杂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并为做好未来军事行动卫生防疫保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此次高原野外驻训卫生防疫保障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2014年7~11月,我院首次抽调70人成立应急兵站医疗队,长途机动赴高原执行《高原寒区使命课题》任务,跋涉2600多公里,翻越三个达坂,进驻海拔3800米以上高原,进行为期4个多月的野外驻训及演习。为顺利完成驻训任务,卫勤保障工作极为重要。根据此次高原驻训特点,结合实际作以下回顾及探讨。1高原野外驻训的特点1.1高原野外区域特点我应急兵站野外驻训地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缺氧,日照长,紫外线辐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高原低氧环境对军人身体指标的影响,以及高原驻训期间军人体格指标的变化,为保障人员体格强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军队营养调查与评价方法》(GJB 1636A-2016)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身体发育测量及评价》(GJB 1102-91)的方法对驻高原4000~4600 m营区及4300 m野外驻训部队官兵进行体格指标的检测,并根据标准对相关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与10年前阿里地区驻训部队人员指标相比,其BMI、上臂肌围、皮褶厚度、体脂含量均增加且接近平原值.4000和4600 m海拔两个单位人员的体格指标无显著差异.野外驻训部队人员上臂肌围显著高于驻营区部队,且BMI、皮褶厚度和体脂含量显著低于驻营区部队.与驻营区部队相比,驻训部队BMI和上臂肌围的构成比无显著差异,而体脂含量偏低的人员比例显著高于驻营区部队,体脂含量正常和偏胖人员比例显著低于驻营区部队.结论 驻高原地区军人体格指标不受海拔影响,而随着营养膳食保障力量的提高,军人身体指标得到改善,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储备增加.野外驻训部队与驻营区部队军人相比,其肌肉含量更高,体脂更低,体格更健硕.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草原的7~8月份,正是缺水、多风沙、昼夜温差大的季节,也是多种疾病高发期,严重影响驻训官兵的身体健康。现就某野战部队在此期间驻训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类似情况的部队制定防病保障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某野战部队驻训官兵男7844人,年龄18~45岁;女12人,年龄17~25岁。驻训前所有官兵均接种鼠疫疫苗。驻训地为内蒙古草原,当地有伤寒、菌痢、病毒性肝炎、狂犬病、鼠疫等14种主要传染病。驻训时间为7~8月份,训练强度大,气候恶劣,自然条件较差。驻训地与营区相距1000km以上。1.2 方法 查阅并整理部队驻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