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医疗方舱作为快速卫勤支援系统,在实战应用及自然灾害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1]。解放军某医疗方舱先后参与了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中伤员收治工作,神经外科在两次救灾任务中共收治颅脑损伤11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22日,我院作为二线医院成批长途转运并收治“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伤员41例,经多科室积极配合治疗,全部伤员伤情恢复满意。二线医院成批收治地震伤员的成功经验及实践,能为战时短时间内收治成批量伤员提供借鉴。现将我们的做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中,我们依托野战医疗方舱抢救重症伤员36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玉树地震后送伤员伤情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0年4月17~24日收治的2批36例玉树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36例地震伤员按AIS-ISS评分标准,第1批伤员轻伤5例(41.7%),重伤5例(41.7%),严重伤2例(16.6%);第2批伤员轻伤21例(87.5%),重伤3例...  相似文献   

5.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院奉命启用野战手术方舱执行医学救援任务。手术方舱在此次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地震灾区伤员实施手术中,我们采用分台流水手术流程,共开展手术284例次,成功率100%。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大批伤员.军队医院具有良好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组织纪律严明,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指挥手段先进,为实施高效快速的医学救援提供了可靠基础[1].我院作为四川省指定的四家伤员收治医院之一,分别于16日0时30分和20时30分接收两批地震伤员和家属共72人,其中伤员53人.经过近2个月的专科救治和康复治疗,截止6月11日,所有伤员全部痊愈出院.在此次伤员救治中,医院充分借鉴"5·12"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经验,做到"院前快速分诊,集中安排手术,注重专科救治,全程康复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救治效果.主要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民军医》2010,(5):I0001-I0002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一声号令,军队和武警部队21支医疗队、3支卫生防疫队、2所野战方舱医院。共1433名医务人员,闻令而动,紧急出征,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寒高原地区,展开了一场我军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高原医学救援行动,为抢救灾区伤员生命和保障任务部队持续战斗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军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积累了新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结古镇发生7.1级严重破坏性地震,在震后第二天中午急诊收治空中转运至我院的55例重症伤员。为此,本文就55例地震伤员的院内应急措施及心理护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O%,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10.
医院如何开展地震灾区伤员的后方救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我院作为抗震救灾的核心医院之一,在全力开展现场救援的同时,先后共收治灾区伤员161例,是四川省以外接受灾区伤员最多的医院,目前已有155名伤员治愈出院.现总结我院此次抗震救灾的经验,探讨医院如何有效开展灾区伤员的后方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1.
戎正  韩宇平  王文春  吴凡  李明  董疆红 《西南军医》2010,12(6):1203-1204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里氏7.1级大地震,为数百年来世界罕见的高海拔、大面积杀伤地震.由于灾区医疗资源匮乏加上地处高寒、低压、缺氧,现场施救难度巨大,大量伤员通过空运向外省分批转移.作为四川省指定的四家伤员收治医院之一,成都军区总医院充分借鉴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经验,通过"医院快速联动反应、集中力量救治、早期康复介入",实现了"零死亡率"和"低伤残率".现将救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14日7: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地震伤病员在当地进行紧急处理后,于2010年4月17日零时由飞机后送34例到我院救治。尽管任务紧急,救治准备时间短,但是医院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采取“四个集中”,即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病员、集中救治,经过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治疗,全部达到治愈或临床出院标准。现将该批地震伤员的救治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部分地震伤病员在当地经过紧急处理后,后送到内地医院接受后续治疗和康复.其中34例伤病员由飞机后送至我院继续救治.在我院治疗期间,心理服务人员对伤员进行了及时的心理评估及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海地地震救援中流动医院对于救治危重伤员12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时间2010-01-13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灾后33h赶到灾区,并率先展开流动医院,对伤员实施救治。从2010—01—14开始,历时15d,共治疗伤病员2500多例,其中危重伤员1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震区驻军医院在雅安芦山“4·20”地震伤员早期救治经验. 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帐蓬医院,依据《战伤救治规则》基本原则,针对本次地震伤员特点对伤员展开急救拣伤分类、紧急救治、分流、专科处理和后送等. 结果 地震后医院迅速启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预案,20min后向震心重灾区派出了装备齐全的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展开了帐篷医院.2周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81例,现场直接转入伤员68例(37.6%),从经初步救治处理后转入(包括其他医院转院)伤员113例(62.4%);实施手术49台次,其中急诊手术30台次;34例(含14例重度伤员)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上级医院.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手术伤口无一例感染. 结论 军队医院平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统一有序的指挥、规范的分级救治体系和训练,保证了对地震伤员的高效、高质量规范救治.但在精确的伤势(情)判断方法与标准、完善设备条件、伤员后送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罗静  刘亚红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9):1013-1014
“4·14”玉树地震,大量房屋倒塌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由于震区医疗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且地处高原,大量伤员在经过初步处理后,即转送到兰州、成都、西安等地医院接受治疗。我院自4月17日起,共接收伤员35例。这批伤员与“5·12”汶川地震伤员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7.
全军医院全力救治震区伤员本刊讯丁继东陈守龙报道:截至6月1日12时,全军33所部队医院、两所野战方舱医院共收治来自四川震区的伤病员4529人。这些伤病员分别在上海、西安、重庆、南京、武汉、广州等地接受军队医务人员的精心诊治。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16-19日,我们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VSD)辅助治疗青海玉树地震伤员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5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7~72岁,平均41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着重从影像学的角度探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中胸部压砸伤伤员胸部损伤的影像学特征与高海拔地震的关系,以及对临床急救手术的意义。方法:对地震发生后4月14日—4月23日陆续送至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因地震致有胸部损伤史的130名伤员行胸部X线及CT检查,对其中阳性的63名伤员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名伤员中,63名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48.5%,37例(28.5%)为多系统多发伤,33例(25.4%)为多种类型胸部伤同时存在,其中胸廓骨折54例(85.7%),胸膜损伤56例(88.9%),肺损伤54例(85.7%),肺内合并症37例(58.7%),肺外合并症35例(55.6%)。结论:青海玉树地震患者胸部损伤范围广,合并症多,临床症状重,与震区建筑、地理环境以及高海拔独特的气候关系密切,掌握影像学特征对临床急救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1前言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自治州发生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我院野战医疗所奉上级指示,携带野战医疗方舱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在医疗救护过程中,我野战X线方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岛津移动DR的投入使用,使工作效率成倍提高,彻底改变了传统X线应用方式,使其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