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86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院同期与研究组孕妇年龄、孕周等指标相匹配的正常妊娠孕妇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AgT、vWF、D-二聚体预测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前状态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孕妇分娩前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空腹血糖、糖耐量1h及2h后血糖高于对照组孕妇(t值分别为6.339、2.945、8.393、7.958、7.822,P<0.05);研究组孕妇PAgT、vWF、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034、23.752、2.940,P<0.05);研究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261、4.288、3.897、4.5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前BMI、糖化血红蛋白、PAgT、vWF、D-二聚体水平为妊娠期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487、1.176、1.776、1.745、3.027,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AgT、vWF、D-二聚体预测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前状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4、0.530、0.505,敏感性分别为54.49%、54.00%、51.02%,特异性分别为64.12%、50.02%、53.10%.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较正常孕妇存在更明显的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血栓前状态较正常妊娠孕妇更严重,监测PAgT、vWF、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临床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及D-二聚体改变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ACS组(31例)及对照组(20例)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AT-Ⅲ)和D-二聚体(D-dimer)进行检测和分析,同时测定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组的VWF、D-dimer明显增高(P<0.05),AT-Ⅲ明显降低(P<0.05),VWF与D-dimer之间相关无显著性(r=0.036,P>0.05).结论 AC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抗凝血酶Ⅲ、VWF、D-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42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16例正常新生儿VWF及D-D的含量及AT-Ⅲ的活性,同时检测INT、TT、APTT、Fbg及BPC的变化。结果:重度窒息组的AT-Ⅲ明显降低,窒息新生儿血浆的VWF、D-D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与无并发症组比较,血浆的VWF、D-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脑损害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表现以高凝状态为主的早期D IC,VWF及D-D的升高与窒息的程度有关,VWF及D-D明显升高者常合并组织器官损害。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浆中AT-Ⅲ、VWF、D-D等指标对窒息后新生儿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D-D)、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D-D、VWF使用Stago 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XE-2100测定。结果:糖尿病病人组与对照组比较D-D、VWF、MPV、PDW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LT在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D与VWF升高,但二者并不呈正相关;MPV、PDW增高说明DM患者有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含量、抗凝血酶(AT)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RaytoRT-2204C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116例妊娠晚期孕妇和40例正常未妊娠妇女血浆中PT、APTT、Fg、AT及DD的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缩短,而Fg则显著增高;DD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AT活性显著减低。结论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成分处于活化状态,纤溶活性增强,抗凝成分AT活性减低,这可能是引起孕妇高凝状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发色底物法、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血液黏度分析仪分别检测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6 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J-1)、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蛋白C活性(PC:A)、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教,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浆D-dimer、vWF含量明显增高,PC:A、AT-Ⅲ:A明显减低,t-PA含量减低,PAI-1含量增高,FIB含量增高、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增高,它们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所以,可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FIB等指标作为其血栓前状态的筛选指标,可将分子标志物血浆D-dimer、vWF、PC、AT-Ⅲ、t-PA、PAI-1的检测,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特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61例NVAF患者(NVAF组,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41例,扩张型心肌病20例)和20例非NVAF患者(对照组)血浆vWF水平。结果NVAF组vWF水平为(198.85±35.46)%,对照组为(128.45±3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vWF水平为(187.58±33.54)%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vWF水平(192.36±3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VAF组患者随心功能状况的恶化,vWF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NVAF患者vWF水平升高,通过检测vWF水平,有助于了解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9.
王冬莲  李俊 《职业与健康》2001,17(11):131-13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细胞体积增大原因及在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02例糖尿病患者和108例健康对照者血细胞体积等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组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降低(P<0.05),而无微血管病变组各检测值正常(P>0.05).糖尿病患者DI(变型指数)与MCV、MPV呈负相关(r分别为-9.410和-0.339,P<0.01),与MCHC呈正相关(r=0.325,P<0.01).[结论]血细胞体积增大、DI降低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及抗凝血因子改变在其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发色底物法检测蛋白C、蛋白S活性(PC:A、PS:A),对健康对照组、糖尿病无血管病变和伴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血管病变组vWF、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血管病变组PC:A、PS: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病变组vWF、PC:A、PS:A异常分布率分别为91.4%、85.0%、45.5%,vWF含量与PC:A含量相比呈负相关(r=-0.741,P<0.05),而与PS:A含量呈正关(r=0.765,P<0.05),PC:A含量与PS:A含量亦呈正相关关系(r=0.844,P<0.01)。结论:血浆vWF、PC:A、PS:A检测在糖尿病发病及病程发展的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61例NVAF患者(NVAF组,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41例,扩张型心肌病20例)和20例非NVAF患者(对照组)血浆vWF水平.结果 NVAF组vWF水平为(198.85±35.46)%,对照组为(128.45±3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vWF水平为(187.58±33.54)%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vWF水平(192.36±3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VAF组患者随心功能状况的恶化,vWF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 NVAF患者vWF水平升高,通过检测vWF水平,有助于了解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血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正常对照组50例和2型糖尿病组15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5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49例)和临床蛋白尿组(4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WF浓度。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WF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清vWF浓度随UAER的增加而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vWF与UAER、血肌酐(Cr)及病程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WF升高,而且vWF升高的强度与糖尿病肾病的程度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7,(10):1407-1408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凝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度子痫前期孕妇47例作为观察组,正常孕妇4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前的血凝指标、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的FIB、AT-Ⅲ、PL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新生儿1 min阿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NICU入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ATⅢ、PLT、D-D等血凝指标可作为简便的子痫前期病情变化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临床意义。方法:胶体金法检测132例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992;P<0.05)。随着肿瘤的扩散转移,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肺癌转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对未转移组有明显差异(t=1.192;P<0.05)。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肺癌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D-二聚体浓度异常升高的肺癌患者容易发生癌转移。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差异。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肺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妊娠期糖尿病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GDM并PIH组)、30例妊娠期糖尿病(GDM组)、32例正常孕妇和22例非妊娠妇女血浆vWF和血清CRP的变化。结果:3组空腹血浆vWF和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非妊娠对照组,其中GDM组和GDM并PIH组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GDM并PIH组明显高于G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GDM组、GDM并PIH组孕妇的血浆vWF与血清CRP浓度无显著相关性(r=0.053,P0.05;r=0.117,P0.05)。结论:测定GDM并PIH孕妇血浆vWF和血清CRP水平,能够及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程度,利于预防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苏敏 《现代保健》2010,(18):75-76
目的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水平。方法患者于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2ml,以后分别于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血;对照组均空腹采血。血标本应用1:9的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变化,有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浆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在2型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与发展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84例2型糖尿病(DM)患者PC、AT-Ⅲ水平。根据24 h尿蛋白定量(UAE)将患者分为4组:单纯DM组(UAE<15 mg/24 h)20例;A组:尿白蛋白正常组(UAE15~30 mg/24 h)22例;B组:微量尿白蛋白组(UAE 30~300 mg/24 h)21例;C组:大量尿白蛋白组(UAE>300 mg/24 h)21例。结果 DM各组血浆P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DM无并发症时即出现上述改变。结论 DM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PC、AT-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DM凝血功能变化,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UAE联合监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18.
张锐  黄浩  李莉芳  赵学峰  王小婕  刘瑾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9):1449-1450,1453
目的观察妇科腹腔镜手术对患者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及vWF的影响,评估腹腔镜手术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腹腔镜及开腹卵巢囊肿切除各30例患者,术前及术后10min、术后24h检查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及vWF值,分析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术后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及vWF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与术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同期相比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可导致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及vWF值升高,有引起DVT风险;腹腔镜术对血浆P-选择素、D-二聚体及vWF产生的影响与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凝血指标及其相关指标来评价临床意义。方法:选用RA50例为观察组,其中D-二聚体升高RA组40例,D-二聚体正常RA组10例;正常人40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其他RA相关实验指标CRP,RF,抗CCP抗体,血沉。结果:RA组D-二聚体,FDP,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RA组与对照组其他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升高RA组RF,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正常RA组(均P<0.01),而抗CCP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能及时反映RA患者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情况,对于RA病程发展和控制有其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检测6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M与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临床糖尿病肾病(CDN)组的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糖尿病肾病(EDN)组及单纯糖尿病(SDM)组。血浆TM水平与ET、vWF水平及尿白蛋白排泄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浆TM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判断其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