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为了及时掌握全省疟疾流行态势 ,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各类疟区的防治工作。方法根据各地疟疾监测报告和传染病报告 ,划分为中华、嗜人及微小按蚊流行区 ,并对不同地区的疟疾态势进行分析。结果 2 0 0 1年全省疟疾 6 0 9例 ,发病率 1 .6 5 /1 0万 ,较 2 0 0 0年上升 2 0 .4 4% ,微小按蚊疟区发病率下降 ,嗜人及中华按蚊疟区均不同幅度上升 ,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最高 ,达 1 .0 6 /万 ,中华按蚊疟区升幅最大 ,达 2 7.84 %。结论疫情不稳定 ,波动幅度大 ,防治难度高 ,应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2.
广西东部地区原是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区,1955年疟疾发病率曾高达544.8/万,居民平均原虫率为21.69%。主要传疟媒介有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潭按蚊[1]。经大力防治,疟疾发病率稳步下降,到1992年东部地区26县、市全部达到部颁...  相似文献   

3.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结果:广东有个县(市)发现嗜人按蚊,嗜吸人血,兼吸牛血;9-10月份为密度高峰,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三者均主吸牛血,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0.35%-0.54%,中华按蚊为0.15%-0.93%,微小按蚊为0.23%-5.94%,日月潭按蚊为0.05%。结论: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近年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福建省疟疾发病率为1988年的0.59/万降至1997年的0.04/万,闽西北地区病例数占全省比例从61.08%降至11.38%,闽南沿海地区则从20.38%升至54.47%,随着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区疟疾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输入病例已占病例数的34.15%.当前疟疾流行特征提示,疟疾监测措施不可放松,重点要加强流行人口管理和主要传疟媒介调查。  相似文献   

6.
广西疟疾防治40年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广西是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发现的按蚊有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日月潭按蚊等31种,经过40年的查治,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区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的296.2270/万降至1998年的0.07/万,年带虫发病率为0.05/万,有73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1998年,全区仅1996年在边陲山区发现1例残存恶性疟病例。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辖40个县(市、区),人口约3060万,是间日疟流行区,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区20世纪70年代即控制了疟疾流行;而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80年代末采取了灭蚊为主,结合消灭传染源的综合措施,自1993年后疟疾年发病宰下降到1/万以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总结不同媒介疟区防治工作,现将重庆市1997—2000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 15 个乡(镇),人口 14.4 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 200~600 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 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 1988 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 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对辖区内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下称“四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方法 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 结果 广东有 12个县 (市 )发现嗜人按蚊 ,嗜吸人血 ,兼吸牛血 ;9~10月份为密度高峰 ,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 ,三者均主吸牛血 ,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 0 .35 %~ 0 .5 4 %,中华按蚊为 0 .15 %~ 0 .93%,微小按蚊为 0 .2 3%~5 .94 %,日月潭按蚊为 0 .0 5 %。 结论 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 ,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 ,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 ,辖 4 0个县 (市、区 ) ,人口约30 6 0万 ,是间日疟流行区 ,偶有输入性恶性疟。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区 2 0世纪 70年代即控制了疟疾流行 ;而嗜人按蚊区疫情波动不定 ,80年代末采取了灭蚊为主 ,结合消灭传染源的综合措施 ,自 1 993年后疟疾年发病率下降到 1 /万以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总结不同媒介疟区防治工作 ,现将重庆市 1 997-2 0 0 0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1 .1 资料来源辖区内的有关调查和各区县疟疾防治工作年度统计报表。1 .2 统计内容与方法对疟疾年发病率和发热…  相似文献   

11.
宾阳县疟疾曾广泛流行,1954年发病率达157.58/万。1956—1957年,共血检居民2171人,疟原虫阳性121人,平均阳性率5.57%,其中间日疟占66.12%,恶性疟占3.26%,三日疟占25.62%。1957年学生脾脏检查1057人,脾脏肿大232人,脾肿率21.95%(10.91%-33.68%);1958年全县进行疟疾调查420000人,有疟史19099人,疟史率为4.55%。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4—11月为疟疾流行李节。1954年、1957年、1964年曾发生3次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157.58/万、48.28/万、30.52/万,其余年份在一些地区也有局部性或灶性流行。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1951 - 2004年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描述重庆市疟疾流行区分布,评价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将重庆市1951—2004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监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重庆市自1951年至今,曾发生过4次大流行,分别为1954年(109.34/万)及1963年(45.80/万)、1970年(40.87/万)、1983年(19.37/万),约10年1次流行高峰。主要分布于永川、璧山、江津、长寿等郊县和沙坪坝区等近郊区,疫情波动大,难以控制。嗜人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璧山、永川、江津等区、县人房嗜人按蚊比例最高,分别为83.33%、30.69%、49.49%,疟疾流行也最严重。在嗜人按蚊分布区,采取以灭蚊为主措施后,疟疾年发病率持续下降,1996年以来,年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无1/万以上的区、县。结论经过10余年的监测,证实重庆市已控制疟疾流行,且抗疟成绩巩固。  相似文献   

13.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当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考核达标后5年来疟疾疫情稳定,以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为媒介的地区,疫情波动性较大,局部地区出现疟疾回升。  相似文献   

14.
深圳地区疟疾暴发流行主要传播媒介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圳地区1983年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为了判定当地疟疾主要传播媒介,提供制定灭疟措施的科学依据。为此进行此项调查。 方法选择若干疟疾暴发点,包括疟疾发病率高的山坳区临时工棚、发病率低的低丘区临时工棚和农村居民点,用半通宵捕蚊方法进行按蚊调查。 结果与讨论共发现嗜人按蚊(原称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蚁、日月潭按蚊、嵌斑按蚊、美彩按蚊、多斑按蚊、带足按蚊和小洁按蚊  相似文献   

15.
不同媒介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发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16.
遵义地区辖13市县620余万人口,传疟媒介赤水市为嗜人按蚊,其余12县皆为中华按蚊。自60年代以来,中华按蚊疟区,发病率一直巩固在1/万以下。赤水市1989年疟疾回升后,虽然控制了流行,但尚未降至1/万以下。全区发热病人血检10年共394691人次,疟原虫阳性1068例,阳性率0.27%。除1985、1987、1989和1990年分别查见疟疾177、102、182和190例外,其余每年都未超过100例。流动人口血检当地流动人口血栓2034人,疟原虫阳性89例,阳性率4.38%,外地流动人口血栓1728人,阳性36例(2.08%)。疟原由普查当地流动人口普查849人,仅于1989年…  相似文献   

17.
近 10 年来,每年省内有近千万外来流动人口,时常引起局部疟疾流行。1988~1997 年全省报告疟疾49 206例,疟疾年发病率在0.18% ~1.24% ;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95 328 例,平均每年检出9 533 例,其中外来人口疟疾病人占 53.3% ,本省居民占46.7% 。间日疟是广东当前流行的唯一虫种,偶见输入性恶性疟,罕见输血感染三日疟。在 166 个病灶点进行传疟媒介调查,人诱捕获9 种按蚊,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发现子孢子自然感染。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调查显示,昆虫学接种率为 0.084~0.665 ,即在该区平均居住1.5~11.9 d 就可能感染疟疾。拟除虫菊酯浸泡蚊帐防治疟疾及传疟媒介可获得良好效果,也是处理流动人口疟疾疫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为非稳定性低疟区,间日疟遍布全省,恶性疟仅流行于北纬33°以南的局部地区,建国以来出现过三次大面积间日疟暴发流行。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传疟媒介。40年来,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经积极防治,使疟疾发病率不断下降,至1990年全省平均发病率降至0.21‰,全省1988~1990年未发现恶性疟病例。  相似文献   

19.
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氯氰菊酯浸帐防制疟疾媒介按蚊效果。方法在疟疾暴发流行点,以12.5%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按15mg/m^2帐面的剂量,对居民的蚊帐实施浸泡;定时、定点室内晨间帐内、室外人诱和猪舍内捕蚊观察按蚊密度;通过疟史调查了解疟疾发病情况。结果浸帐后连续2年居民帐内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密度分别较浸帐前下降了100.00%和99.93%。浸帐当年未浸泡居民帐内仍可捕到两种按蚊;室外人诱及猪舍内嗜人按蚊密度有所回升,但室外人诱该蚊占按蚊的比率显著下降。第2年后两种捕蚊方法未再捕到嗜人按蚊,而中华按蚊则维持较高密度,显示浸帐对降低中华按蚊种群数量的效果不佳。疟疾发病率从浸帐前(1999年)的21.01%下降至2001年的1.38%。结论 一次氟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可明显降低嗜人按蚊密度,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近年疟疾流行态势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疟疾发病率从1988 年的0.59降至1997 年 0.04,闽西北地区病例数占全省比例从 61.08%降至 11.38% ,闽南沿海地区则从20.38% 升到54.47% ,随着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区疟疾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输入病例已占病例数的34.15% 。当前疟疾流行特征提示,疟疾监测措施不可放松,重点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主要传疟媒介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