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2016年8月—2022年5月收治的20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CB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超、颈部CT、MRI、DSA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74%、95%、90%和100%。其中,DSA的诊断符合率为100%,是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镜下去血管化技术切除CBT,其中19例患者手术完整切除肿瘤;1例患者未完整切除肿瘤,根据术中情况及最后病理结果建议患者辅助放疗,随访2年,患者一般情况可,继续密切随访。结论 B型超声检查可作为CBT的初步筛查方法。颈部CT、MRI和DSA都是CBT的有效检查方法,显微镜下去血管化技术是手术切除CBT的有效安全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诊断、手术治疗以及防治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 整理15例CBT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 15例按照Shamblin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5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B超、CT、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4排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成像CTA。行手术切除14例,手术方式包括伴或不伴颈外动脉切除的完整剥离;瘤体连同颈内-颈总动脉切除血管重建。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所有患者经3个月~9年4个月随访, 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麻痹2例,单侧舌下神经麻痹1例,单侧颈交感神经损伤1例,无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均无局部复发。结论 64排CTA可作为CBT术前诊断、评估的首选方法。而正确诊断、周密完善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手术方案能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一家系4例颈静脉球体瘤及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情况。先证者为左侧颈静脉球体瘤伴左侧颈动脉体瘤,先证者亲妹妹为右侧颈动脉体瘤,先证者堂妹为双侧颈动脉体瘤伴右侧颈静脉球体瘤,先证者堂哥为双侧颈动脉体瘤伴左侧颈静脉球体瘤。4例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均行颈部超声、CT或CT血管造影(CTA)、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3例术前行血管栓塞。结果:4例患者手术顺利,均无肢体偏瘫或死亡病例。随访24~29个月,无复发。术后半年堂哥声嘶消失,堂妹声嘶无明显好转。术后1年堂妹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瘫,颞骨CT示右侧颈静脉球体瘤。结论:颈部超声、CT、CTA、MRI及DSA是颈静脉球体瘤、颈动脉体瘤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指导治疗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前进行血管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术中使用显微镜可提高术野清晰度,避免大血管及神经损伤,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利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21例(23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检查、手术方法和要点及术后处理。结果:DSA和MRI对颈动脉体瘤的确诊率达100%。17例(19侧)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动脉外膜下分离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术8侧,肿瘤并颈外动脉节段切除术9侧,颈动脉体瘤和颈总动脉分叉并颈内外动脉节段切除及颈动脉结扎1侧,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切除及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1侧。术后1例患者术前药物治疗未控制的室性心律失常自愈;1例出现声嘶,1周后完全恢复;1例颈动脉切除未重建的患者,术后出现经常性头痛,3个月后逐渐消失;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DSA和MRI是目前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外科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肿瘤和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节段切除后,人工血管重建颈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诊断、外科治疗及人造血管在颈动脉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年10月-2006年3月收治的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行颈动脉造影证实。其中6例表现为无症状性颈部包块,1例还合并有声嘶、饮水呛咳。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并行动脉分流人造血管颈动脉血管重建术,1例行单纯放射治疗。结果6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且无恶变。术后无死亡和偏瘫发生。1例ShamblinⅢ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伸舌偏斜,对侧上肢肌力下降为四级,该例病变范围广,术中对肿瘤周围神经剥离、牵拉明显,随访1年后上肢肌力恢复正常;其余5例术后均无明显神经损伤。全部手术病例颈部创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2个月~2年未见复发。1例单纯放疗后随访半年肿瘤未见进一步生长,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颈部无创检查和颈动脉造影术是颈动脉体瘤早期诊断最有效的手段。外科手术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肿瘤与动脉的密切关系来决定,颈动脉切除后根据术中情况可利用人造血管进行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995~2004年收治的2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评价、治疗方法、手术要点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结果通过MRI、MRA、CT、B超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n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共确诊颈动脉体瘤患者29例,其中25例行手术治疗,1例建议接受放射治疗,3例因非手术适应证未手术。随诊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DSA是目前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手段。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emporaryballoonocclusion,TBO)是判断是否可以行颈动脉结扎的可靠方法,手术是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99例因单纯颈部肿块住院并经病理确诊患者(排除常规甲状腺及涎腺肿物)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以提高颈部肿块的诊断准确率,为正确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经验与依据。方法99例患者中1例经颈部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为颈动脉体瘤后放弃治疗出院,2例淋巴瘤经活检确诊后转科治疗,其余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并经病理切片确诊,其中3例转移癌均行患侧颈廓清术,术后辅助放疗。结果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随访0.5—3年,其中3例神经鞘膜瘤患者出现声嘶和脑梗塞并发症;2例甲状舌管囊肿患者复发,再次手术;5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例手术后8个月死亡,余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颈部肿块病变形式多样,掌握其发病特点和规律,充分完善术前检查,可大大减少误诊,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一步提高固着于颈动脉肿瘤的手术成功率,扩大外科治疗范围。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多普勒(TCD)术前诊断和评估脑血流侧支循环状态,对固着于颈动脉的12例颈动脉体瘤和2例颈部转移癌施行非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缉果全组病例经颈动脉体外压迫训练30d后,TCD检测显示前、后交通动脉开放良好,患侧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均达到(40~56)cm/s和(50~64)cm/s;DSA显示ACA完全显影,MCA大部分显影提示训练达标。术后病理报告显示颈动脉体瘤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1例,口底鳞癌转移1例。所有患者随诊4—15年,其中2例转移癌患者分别在术后2年死于肿瘤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无1例手术死亡或脑血管并发症。结论DSA和(或)TCD在颈动脉切除术的术前诊断和评估脑血流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准确的术前评估,严格操作步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颅底及颈部脊索瘤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发生于耳鼻咽喉科手术部位的颅底及颈部脊索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类型,影像学特点,手术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底及颈部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介绍1例颈部巨大脊索瘤。11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发生于颅底及颈部的脊索瘤临床表现复杂,首发症状以鼻塞、颈部包块、视力下降、耳鸣、耳聋及脑神经受损症状为主。组织学类型:典型脊索瘤8例,软骨性脊索瘤3例。影像学表现:8例行CT检查者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以膨胀性生长为主,颈椎或颅底多有骨质破坏,肿块与周围软组织边界清楚。2年复发率为36.4%,5年生存率为72.7%。结论: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对颅底及颈椎以外的周围组织以膨胀性压迫为主,对颅底及颈椎骨质以侵蚀性破坏为主;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根据病变部位及肿瘤大小选择手术径路。复发者仍可再手术,彻底手术可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述颈动脉体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以及明确术前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60例颈动脉体瘤,共65个病灶。应用灰阶超声及多普勒超声研究肿块特征:位置、大小、边界、形状、内部回声与颈动脉系统位置关系,以及瘤体内部和颈动脉系的血流及频谱情况。结果所有瘤体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肿块呈边界清晰的不均质低回声,61个瘤体内部动、静脉血流丰富,频谱形态呈高速低阻型。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多普勒超声可提供瘤体与颈动脉血管的关系以及瘤体内部血流情况,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栓塞在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6例鼻咽部血管纤维瘤进行DSA检查和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后2~7天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结果 DSA检查使鼻咽血管纤维瘤获得明确的诊断,所有病例均主要由同侧的颌内动脉供血,咽升动脉参与供血1例,同侧颈内动脉参与供血1例,16例患者均栓塞成功.鼻内镜下肿瘤全切除者15例,大部分切除者1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全切率,为内镜下手术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的探讨(附30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进一步提高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和手术成功率的手段。方法 :采用血管造影术 (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即 DSA)明确术前诊断。 3 0例颈动脉体瘤中 ,行血管外膜下剥离 12例 ,外膜下剥离并颈外动脉切除 8例 ,肿瘤并颈内、外动脉切除 10例。结果 :4例失访 ,1例术后 2年死于交通意外 ,2 5例随诊 5个月~ 10年未见肿瘤复发 ,无一例手术死亡或脑血管并发症。结论 :DSA是颈动脉体瘤最具权威性的诊断方法 ,DSA或 (和 )经颅多普勒在颈动脉切除术中起决定性作用 ,准确的术前评估、正确地选择术式和操作步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8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的诊断及血管内治疗,并分析其发病机制。方法对8例头颅外伤史伴有眼部症状或鼻出血症状,考虑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成像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CCF)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2例,均成功的行介入栓塞治疗,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对有头颅外伤史伴有眼部症状或鼻出血症状的应及早行DSA造影以明确诊断。介入栓塞技术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损伤的治疗中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段颈内动脉创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1例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应用选择性全脑造影进行诊断,10例行颈内动脉栓塞治疗.所有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1例巨大蛇形动脉行球囊颈内动脉完全性栓塞,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行电解可脱式弹簧圈保留颈内动脉栓塞,1例放弃治疗.随访4个月~7年,1 0例颈内动脉病变的患者痊愈.结论 选择性全脑造影是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首选诊断方法,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底颈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1995—2017年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的15例颅底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15例患者中DSA确诊13例,CTA确诊2例;首发症状为鼻出血的假性动脉瘤13例,其中有明确的头面部外伤史8例,颅底肿瘤放疗史5例;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真性动脉瘤2例。15例患者采用栓塞和/或手术修复等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2~12年,观察患者是否治愈及存活状态。结果 8例外伤史患者中5例行血管栓塞治疗痊愈;2例患者未行血管栓塞,之后因大量鼻出血死亡;1例血管栓塞术后出现进行性脑梗死,之后死亡。5例颅底肿瘤放疗后患者,1例行血管栓塞后脑梗死,之后死亡;2例行血管栓塞后因原发肿瘤复发侵及颅内,于院外死亡;1例行血管栓塞联合手术治疗恢复良好;1例放弃治疗,院外大出血死亡。首诊为头痛的2例患者,1例误行手术致鼻出血后于院外行血管栓塞治疗;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死亡。总计院内死亡4例,院外死亡4例,生存7例。结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可能,需行DSA、CTA检查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