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治疗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以头穴、体穴并用,阴阳经同取,健瘫侧交替方法,观察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并进行机理研究。方法:选择脑梗死病程5天内,具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取患肢对侧头穴运动区中2/5、感觉区中2/5,健瘫侧肩髑、曲池、外关、合谷、极泉、尺泽、内关、大陵隔日交替针刺,加电针刺激,治疗1个月。结果:观察组Fugl-Meyer积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其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此针刺疗法在降低内皮素、调节血栓素A2与前列环素PGI2平衡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脑梗塞的病理环节,改善脑供血,保护脑细胞,从而较好地解决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脑梗死在临床病症积分,梗死面积、针刺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8个不同部位梗死的完整临床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病人的治疗前后病症积分、严重程度、梗死面积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不同。[结论]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的病情有一定影响,但只是影响各个方面的因素之一,并非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梗死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足内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针刺治疗;对照组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是治疗脑梗死足内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中药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病例60例,按照治疗组∶对照组=1∶1配比,进行对照观察研究。结果:治疗组患者综合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恢复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中药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脑梗死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早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简化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与Barthel指数(BI)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情况,并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肱二头肌、腕屈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BI指数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NIHSS评分与BI指数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包括上肢与下肢)及FAC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评分(包括上肢与下肢)及FAC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脑梗死偏瘫不同发病时期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2年5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初发脑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成针刺治疗组(64例)与康复治疗组(64例),比较不同时期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结果。结果:在治疗前针刺治疗组与康复治疗组各项评分基本相似,4周内针刺治疗组的病人与康复治疗组病人相比,前者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更高;而8周与6个月时康复治疗组的病人的Fugl-Meyer及Barthel评分比针灸治疗组更高(P<0.05)。结论:针刺与康复治疗在脑梗死后偏瘫中均有一定的价值,病人发病4周内采用针刺治疗效果更好;病人在发病4周后则采用康复治疗的效果更好。因此应该科学合理选择运用针刺与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报》2013,(9):1368-136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针刺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各45例。常规治疗组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规范治疗;针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组基础上服用丁苯酞胶囊并给予留针拔罐、推拿、按摩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指数)评分优于常规治疗组及针刺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针刺与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 根据病程分为 发病后48h和发病生命体征稳定后的设计方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不影响常规治疗的前提下采用相同的针刺与 康复治疗方法,三个疗程统计治疗结果,每疗程7~10d。结果 研究不论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积分(P< 0.01);还是从FMA运动功能障碍评定(P<0.05)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研究我们初步认为,脑卒中后 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发病后48h介入康复与针刺治疗优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再介入康复与针刺治疗,减少了并发 症及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了住院时间,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治疗脑梗死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等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针刺董氏奇穴(灵骨、大白、三叉一、三叉二、肩中穴、云白穴、神肩穴、李白穴、下三皇)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董氏奇穴配合常规对症处理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耳尖针刺放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神经功能及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88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卒中单元模式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耳尖针刺放血疗法。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肢体肌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运动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88.64%,对照组为68.1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中低、高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耳尖放血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液流变学、肢体肌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提高Fugl-Meye运动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丹红通经活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中药针刺组52例,西药常规治疗加丹红通经活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西药中药组50例,西药常规治疗加丹红通经活络汤治疗;西药针刺组48例,西药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0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西药中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6.2%,优于西药中药组的90.0%和西药针刺组的87.5%(P0.05)。结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丹红通经活络汤联合针刺治疗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加中药或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同时另设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CD3、CD4、CD8、CD4/CD8均高于正常组平均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8明显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对免疫系统虽有影响,但并未引起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针刺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为提高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80例,按照就诊的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40例)和非针刺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均经过基础治疗后,治疗组采用以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为主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康复治疗,上述治疗方案均在经过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所有纳入患者于治疗前后均采用FMA量表以及Berg平衡量表测评其评分情况,并检测患者Hcy血清水平的改变。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MA、Berg量表评分以及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FMA评价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定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以上评分表的改善更大,治疗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为8.61±1.37;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75.0%。 结论 在临床上采用以针刺结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患病。占脑血管疾病的56.6%~80%,其致残和复发率达20%~40%。我院从2001年以来收治脑梗死患者64例,采用活血化瘀、脑保护剂治疗的同时,配合针刺疗法,收到较好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64例,男52例,女12例;年龄35岁~40岁3例,50岁~69岁52例,70岁以上9例,平均年龄60.3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1例,占48.44%,有冠心病13例,糖尿病史15例,化验血黏度增高29例,复发者19例(29.69%)。在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5.
16.
17.
闫炳远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1):94-94,13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配合早期针刺的治疗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配合早期针刺治疗.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对照组为81.81%,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配合早期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缩短病程,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致残率高,而针刺在近年来作为一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临床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见表1。经χ2检验,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  相似文献   

19.
针刺联合豁痰息痉汤治疗脑梗死合并癫痫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豁痰息痉汤治疗脑梗死合并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被确诊为脑梗死合并癫痫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豁痰息痉汤,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对比两组疗效、神经功能性缺损评分以及SCL-90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46.51%,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显效率为17.78%,有效率为77.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性缺损评分为(64.55±8.01)分,SCL-90评分为(11.57±6.02)分,均显著低于治疗之前的(85.23±7.58)分,(17.42±5.08)分,以及对照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性缺损评分(78.13±12.02)分,SCL-90评分(13.82±4.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针刺联合豁痰息痉汤治疗脑梗死合并癫痫,效果显著还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取全经针刺法及基础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刺法及相同的基础治疗,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双侧MCA的Vm均上升(P〈0.01、P〈0.05),病灶侧Vm上升幅度均较非病灶侧大(P〈0.01);治疗组MCA病灶侧Vm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治疗后,病灶侧PI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病灶侧PI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全经针刺法可提高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的Vm,降低大脑中动脉PI,提示其可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管血流的供应,并且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