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5岁,因“右上腹疼痛5d”入院。无乏力、盗汗、发热及消瘦。门诊B超示:胆囊炎合并结石。为手术治疗入院。既往曾有胃癌病史。于1990年行胃癌根治术,未化疗。查体:T36.7℃,P78次/min,R19次/min,BP110/70mmHg,神志清,精神可,心肺(-),腹平软,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患者,女,66岁。无明显诱因,渐出现上腹隐痛3余月,伴食欲不振,餐后早饱,嗳气,嘈杂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发热。体重减轻3kg。10年前曾患有"胃增生性息肉",治愈。体症:T36.8℃,P72次/min,R17次/min,BP145/93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中上腹有轻度压痛,无肌卫,肝脾无肿大。相关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胃镜示:(1)一巨大溃疡样病变占据胃体前壁、小弯、后壁,约6.0cm×10.0cm,其基底不平,表面覆污秽苔,周边结节样增生,质脆,易出血(取材5块);(2)胃角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化亚群分类及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6例乳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亚群分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均为女性,年龄28~68岁,病变部位包括右侧乳腺4例,左侧乳腺1例,双侧乳腺1例。免疫组化分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根据Hans免疫组化亚群分类,其中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非GCB)样型,2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样型。结论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预后与免疫组化亚群及临床分期相关,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预后差,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预后要好于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临床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Cell Lymphoma,PB-DC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以提高对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17例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5例患者行CHOP方案,3例行R-CHOPE方案,其余9例患者行R-CHOP方案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计生存率,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Log rank 检验。结果 17例患者均因发现乳腺肿块就诊,行局部肿块切除或行乳腺根治术,进行Ann Arbor分期,其中:Ⅰ期 6例,Ⅱ期9例,Ⅳ期2例;生发中心起源14例,非生发中心起源2例,不能分类1例,PB-DLBCL 5年OS 76%,PFS 70%,高β2微球蛋白及临床分期Ⅳ期患者预后差。结论 PB-DLBCL多发于女性,累及单侧乳腺居多,临床表现为局部无痛性包块,临床对化疗敏感,但部分患者易复发,预后与临床分期及β2微球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7.
1 临床病例。患男性,72岁,1996年2月无诱因出现腰痛,翻身及用力时症状加重,随之感左腿麻木,理疗及热疗等治疗无效。于96年3月行CT及X片检查见第五腰椎溶骨性破坏。同位素扫描示:第五腰椎放射性浓聚,右侧骶髂关节、右髂骨、右肩峰、右第六、第八肋、腋前线点状浓聚。遂以骨肿瘤待查入院。入院查体:左锁骨上可触及2枚绿豆大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分析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59例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20.3%(12/59)、37.3%(22/59)、50.8%(30/59)和67.8(40/59)%。Hans分型:28.8%(17/59)为GCB型,71.2%(42/59)为非GCB型。bcl-6表达阳性和GCB亚型患者总生存(OS)率高于bcl-6表达阴性和非GCB亚型患者(P值分别为0.030和0.047),而CD10、MUM1和bcl-2表达对OS率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057、0.992和0.419)。结论:bcl-6表达和免疫分型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可成为DLBCL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冯娟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4):46-48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的1/3,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类淋巴瘤可由原发结外病变或原发淋巴结起病,>50%患者就诊时存在结外病变侵犯,而最为常见的结外病变有骨髓、胃肠道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高度一致性肿瘤,不同亚型患者存在不同临床表现、生物学特性、治疗反应等,且预...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讨论多系统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分析,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过程中的价值。方法分析在乳腺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排除乳腺髓样癌、小叶癌以及B细胞淋巴瘤,得出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结论多系统免疫组化染色综合分析,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过程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上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类型,均较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疗2例患者,原发、继发各1例并复习文献对此病的发生、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1 病历摘要例1,女,46岁。左乳房肿物逐渐增大半年,入院。体查发现左乳房无肿物,右乳房外上象限有一肿物大小约5.0cm×5.0cm×5.0cm,质硬,边缘清,压痛(一),活动度尚可,表面光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片B超未见肿大淋巴结,骨髓象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62岁,因上腹部张痛不适查1月,CT提示后腹膜多发性淋巴结肿大,CT定位穿刺活检为恶性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免疫组化:CIY20(2+),Vimentin(+),LCA(+),EMA(+),CD30(-),lEU7(+).2007年5月26日行第一次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1.1 d1,表柔比星90 mg d1,长春新碱2.0 mg d1,泼尼地松150 mg d1-d5),胃肠道反应NCI Ⅱ度,予制酸、镇吐处理好转.6月26行第二次化疗方案,剂量同第一次化疗,6月29日21时起出现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不向它处放射,不伴呕吐,腹泻,不伴发热. 相似文献
14.
15.
《社区医学杂志》2017,(12)
目的探讨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7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接受R-CHOP方案治疗,对照组接受CHO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IL-10低于对照组,TNF-α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效果满意且可以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媒体报道,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身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住院治疗,喜爱他的观众都在为他祈祷,愿他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5岁,因发现颈部肿块10d于2011年5月30日入本院。查体:双甲状腺Ⅱ度肿大,质韧,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触及肿大淋巴结。甲状腺T3、T4、TSH、TG、TPOAB、TgAB均正常。B超:双侧甲状腺多发结节,左侧部分血流丰富,右侧融合,边界不清,峡部结节钙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7年来收治的5例NV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等辅助检查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或心律失常,超声探查均见心室内有许多粗乱突起的肌小梁和深陷在小梁间的隐窝。结论NVM临床表现各异,易漏诊或误诊,超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CD1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细胞凋亡和CD1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31.1%(14/45)DLBCL表达CD10,其表达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和疾病分期等无关;CD.0表达阳性组平均凋亡指数高于阴性组(P〈0.05);CD10阳性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阴性组(P〈0.05)。结论CD10在DLBCL中表达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并可作为DLBCL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