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种植体即刻种植骨愈合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即刻种植体的骨愈合过程,验证即刻种植的可行性。方法:在12只犬下颌前磨牙新鲜拔牙创内立即植入纯钛牙种植体,通过组织学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术后2、4、6、8、12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过程和种植体骨结合形成情况。结果:骨缺损区内血块首先机化,而后沿牙槽窝骨壁向中心方向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小于1mm骨缺损12周内可完全修复,种植体骨结合形成;1mm以上骨缺损则不能完全修复。结论: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和骨结合形成类似于拔牙创的愈合,大于1mm的骨缺损应争取植骨。  相似文献   

2.
骨形成蛋白复合骨拔牙创种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骨形成蛋白(BMP)复合陶瓷化牛骨(CeramicBovineBone,CBB)种植于狗的拔牙创内,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切片及X线显微分析等方法,对比观察了BMP复合骨和单纯陶瓷化骨在拔牙创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BMP复合骨的骨诱导性、成骨效率及骨成熟程度明显优于单纯陶瓷化骨,起到了促进拔牙创愈合,防止牙槽骨吸收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锂盐对大鼠拔牙创愈合过程中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取20只Wistar大鼠,拔除左侧上颌第二磨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从拔牙前7d起至拔牙后第3天每天腹腔注射LiCl,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NaCl。拔牙后3d、7d处死大鼠。通过HE染色定量分析新骨的形成,BrdU标记增殖细胞。采用Image-Pro Plus生物图像分析系统对增殖细胞及新骨量作半定量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牙后3d,拔牙创内间充质细胞增殖,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BrdU阳性细胞数为对照组的1.8倍,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拔牙后7d,拔牙创底部新生骨小梁生成,相对新骨量实验组为27.0%±6.5%,对照组为12.7%±5.1%,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大鼠拔牙创愈合中,前期给予锂盐可促进间充质细胞增殖,使新骨形成增加。  相似文献   

4.
贝复济(bFGF)促进拔牙创早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拔牙创早期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8只家犬拔牙创动物模型,拔牙后前5天,在一侧拔牙创局部喷涂贝复济,为实验组,每日三次(每次约含bFGF 300AU),另一侧不作处理为对照组。拔牙后0,5,7,10天测量创口面积,第7天和14天各处死一组动物作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拔牙后早期的创口面积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其创口内新骨形成数目比对照组多,成骨速度较对照组快。结论:贝复济(bFGF)具有显著促进拔牙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生长,有利于牙槽新骨形成的作用,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拔牙创的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带拔牙创传送盘行牵引成骨修复犬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8只本地杂种成年犬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只。分别采用自行研制的两款牵引器,构建带右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行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右下颌骨前磨牙区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同时拔除对侧第一磨牙做为对照。固定期8周后处死取材,观察牵张区新骨生成情况,传送盘改建情况及对侧第一磨牙(M1)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B组犬在间歇期先后出现传送盘感染坏死。A组4只犬顺利完成牵引,固定8周的组织学观察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传送盘表现为广泛活跃的膜内成骨过程,对侧拔牙创愈合良好。结论:带拔牙创的传送盘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传送盘与牵引器固定钛钉应避免打入拔牙创内,否则可导致传送盘感染坏死。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国内新合成的两种生物陶瓷种植材料——锆磷灰石陶瓷、活性玻璃陶瓷种植体植入兔子新鲜拔牙窝中,采用一般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及X线片综合考查其对拔牙创愈合过程的影响,并以钛合金Tc_4作为对照。结果发现,放置有种植体的拔牙区与未放种植体的拔牙区,愈合过程相同,出现两种方式的成骨,即膜内成骨和结缔组织内成骨,并有融合趋势。新骨组织增生以放置有锆磷灰石陶瓷、活性玻璃陶瓷种植体较为活跃,放置钛合金Tc_4种植体区骨生长较次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贝复济(bFGF)对拔牙创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对59例患者拔牙后创口愈合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拔牙后1,3,6,8周摄X线牙片观察牙槽骨骨密度改变情况。结果:局部应用bFGF的实验组拔牙创上皮愈合较对照组早,X线牙片观察拔牙窝内新骨生长量较对照组多,速度较快,拔牙后8周骨密度即趋于正常。结论:拔牙后局部应用贝复济(bFGF)具有良好的促进拔牙创骨愈合的作用,使用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拔牙窝内填塞芦荟膏对牙槽窝骨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20只Wister大鼠,拔除左右上颌第一磨牙,建立拔牙窝动物模型.右侧拔牙窝中放入300g/L的芦荟膏作为实验组,左侧拔牙窝不放置任何药品作为对照组,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于拔牙后第4、8、15、30、60d分5批处死大鼠,制取拔牙创标本,并行X线检查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X线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拔牙窝愈合较快,新骨形成速度及骨密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拔牙窝愈合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30d时,实验组拔牙窝基本愈合,对照组仍可见明显的骨吸收陷窝,直至60d时拔牙窝基本愈合.结论 芦荟膏对大鼠拔牙窝的早期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拔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76例76颗中位前倾阻生下颌第三磨牙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剔除失访者,试验组38例38颗,对照组29例29颗。对照组按传统术式拔除,试验组使用微创术式拔除。术后4、6、8、10、12周随访,观察拔牙创骨愈合的时间,评价微创拔牙的效果。结果试验组10周内骨愈合33例(86.8%),10周后骨愈合5例(13.2%);对照组10周内骨愈合1例(3.4%),10周后骨愈合28例(96.6%)。拔牙创骨愈合的时间试验组比对照组短。经x^2检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3,P〈0.05)。结论微创拔牙较传统拔牙拔牙创骨愈合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牙创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但关于它对口腔内拔牙组织愈合和修复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山羊拔牙创模型,分别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相同一的生理盐水处理创口,结果表明:bFGF具有显著促进拔牙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生长,有利于牙槽新骨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明胶海绵为载体,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甘油磷酸钠组成的成骨诱导剂对拔牙创愈合和牙槽嵴形态改建的影响。方法选用50只家兔,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右侧拔牙创内填入载有成骨诱导剂的明胶海绵,作为实验侧;左侧填入空载明胶海绵,作为对照侧。拔牙后第1、2、4、8、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取双侧牙槽骨标本,拍摄X线片,并测量骨缺损区新骨密度;用组织学方法评价拔牙创愈合情况;并于12周时,测量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吸收值。结果X线片骨密度测量显示:术后2、4、8、12周,实验侧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拔牙创内成骨现象较对照侧早,成骨细胞分化和增殖更活跃。
12周时实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值小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由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组成的成骨诱导剂能促进拔牙创愈合,加速成骨和骨改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脱钙人牙基质材料在埋伏牙拔除后促进骨组织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共40例埋伏牙拔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组:A组拔牙创直接缝合,为空白对照;B组拔牙窝内即刻植入脱钙人牙基质材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术后1周、1个月行局部数字牙片检查;结合临床检查进行比较,观察骨腔愈合及骨重建情况。结果:2组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月X线片检查,A组拔牙窝骨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骨,B组拔牙创骨密度已与正常骨接近。结论:采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填入拔牙窝内的方法,骨诱导作用明显,能加速骨组织的修复重建,缩短了拔牙创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bFGF对拔牙创内源性BMP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骨形成蛋白单克隆抗体(BMP-McAb),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碱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百拔牙创愈合过程中骨形成蛋白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示:局部应用bFGF能刺激内源性BMP的合成和分泌,BMP促使 发化的间充质细胞向骨系细胞分化,从而诱导新骨生成,促进了拔牙创的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C57BL/6雌性小鼠拔牙创模型,观察第一磨牙拔除后的愈合过程。方法    采用自制器械拔除小鼠上颌第一磨牙,应用体式显微镜、Micro-CT及HE染色等方法观察并记录拔牙后1、3、7、10、14、21、28、35 d共8个时间点拔牙创软组织及骨组织的愈合情况。结果    小鼠拔牙后14 d拔牙窝表面软组织完全愈合;拔牙后7 d拔牙窝底部出现新生骨质,14 d时牙槽窝被新生骨质充填满,21 ~ 28 d时拔牙窝新生骨质继续改建,骨密度显著增加,35 d时新生骨质完成重塑改建。结论    本研究详细阐明了正常小鼠上颌第一磨牙拔牙创愈合过程的阶段特性及时间,为利用小鼠拔牙创构建各种疾病模型的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邻牙向拔牙区移动最佳时机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拔牙创愈合的生理过程和牙齿向拔牙区移动的生物学反应,探讨邻牙向拔牙区移动的最佳时机。方法 30只同源雄性SD大鼠分为5组,拔除上颌第一磨牙,在拔牙后不同的时间制作口内矫治器,牵第二磨牙向拔牙区移动。所有的大鼠分别在矫治器加力前两天和处死前两天给予四环素和钙黄绿素腹腔注射;制备硬组织切片,采用骨硬组织形态测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向处于不同愈合阶段的拔牙区移动牙齿时的骨改建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骨改建同时包括吸收和形成两个过程;②近中牙槽骨面(压力侧)骨吸收较远中 (张力侧)活跃,而远中牙槽骨面(张力侧)骨形成则较近中(压力侧)活跃;③骨形成参数、骨吸收参数均在拔牙后1 周存在一个峰值。结论 ①拔牙后宜早期移动牙齿,以便充分利用拔牙创的骨改建优势;②其理想的移动时机为拔牙后1周左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原核表达基因工程重组人OP-1(rhop—1)促进拔牙创愈合,减少牙槽嵴吸收的的效能方法:采用大白兔建立拔牙创的动物模型,以明胶海绵作为裁体,将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的重组人OP—1与之复合后植入即刻拔除牙齿的牙槽窝内进行干预治疗,通过观察其组织学改变、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的变化,探讨原核表达的基因工程重组产品rhOP—1是否促进拔牙创的愈合修复。结果:大体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牙槽嵴高度的吸收差异有显著性;组织学HE切片显示:实验组的骨创愈合比对照组大约提前4~6周:碱性磷酸酶(AIP)活性及钙含量测定均显示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核表达基因工程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良好的促进骨创愈合、减少或防止牙槽骨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梁红  陈宁  栾明亮  沈铭 《口腔医学》2010,30(5):276-279
目的 探讨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小鼠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用PTH基因敲除小鼠(PTH-/-)和野生型小鼠(PTH+/+)各18只,拔除小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拔牙后第7、14、21天分3批处死小鼠,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骨总胶原染色、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组织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TH基因敲除的小鼠拔牙创骨小梁纤细,排列不规则,骨量少,拔牙创愈合延迟,骨面上破骨细胞总长度占骨面长度的百分比降低。结论 内源性PTH缺少可以影响小鼠拔牙创愈合。?  相似文献   

18.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拔牙创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但关于它对口腔内拔牙创组织愈合和修复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山羊拔牙创模型,分别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1000μ/ml),以及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处理创口,结果表明:bFGF具有显著促进拔牙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生长,有利于牙槽新骨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填人拔牙创后胶原蛋白海绵对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兔拔牙模型,左侧拔牙创内植入胶原蛋白海绵为实验侧,右侧拔牙创为空白对照侧.拔牙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骨密度检测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创牙槽窝愈合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组间...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陶瓷化牛骨(CBB)种植于狗的拔牙创内,用颗粒型致密羟磷灰石(HA)作为对照,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切片等方法,对比观察了CBB在拔牙创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CBB作为人工植骨材料在主要性能指标方面与HA相同,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引导作用,可以起到促进拔牙创愈合,防止牙槽骨吸收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