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hree-dimensional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 ,3D-FI-ESTA)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3D-FIESTA序列扫描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出脑干段,并做多平面重建。分析患侧组及健侧组三叉神经出脑干段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患侧组与健侧组神经血管接触阳性比例分别为52/53与35/51,神经受压推移比例分别为10/53与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磁共振3D-FIESTA,可以清晰显示三叉神经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CO中毒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的变化,探讨BAEP及下肢SLSEP检查对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预测价值。 方法共选取66例急性CO中毒患者,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DEACMP将其划分DEACMP组及非DEACMP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入选后不同时间点对上述研究对象BAEP及下肢SLSEP进行动态检测,并将其结果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首次检查急性CO中毒患者BAEP及下肢SLSEP的异常率分别为31.8%(21/66)和68.2%(45/66);急性期及迟发期DEACMP组患者BAEP与非DEACMP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除了Ⅰ~Ⅲ波间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波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急性期DEACMP组、非DEACMP组下肢SLSE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各波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迟发期DEACMP组SLSEP与非DEACMP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各波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1)。BAEP检查预测DEACMP的特异度高达85.7%(18/21),但BAEP诊断DEACMP的阳性率仅为56.3%(18/32),存在43.7%(14/32)的漏诊率;下肢SLSEP检查预测DEACMP的特异度仅为51.1%(23/45),明显不及BAEP检查。 结论早期BAEP检查对预测CO中毒后DEACMP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面孔加工是否具有内隐认知特征,内隐方式下面孔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是否仍具有特异性、倒置效应、异族效应。 方法健康受试者20名,其中男10名,女10名,对所有受试者继随机呈现正立和倒置方向的东方面孔、西方面孔、正立方向的狗面孔和手机照片,每张照片的中央下方均有一个含6个小写字母的字符串,其中50%的字符串中有字母“f”。受试者的任务是注意字符串中是否有“f”字母,有“f”的用左手拇指按“1”键,无“f”的用右手拇指按“4”键。同步记录行为学及脑电数据。 结果P10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比较显示手机的P100波幅最大(9.5 μV),其次为狗面孔的(7.5 μV),最小的是人类面孔的P100波幅(6.9 μV),东、西方面孔在正立及倒置的P1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17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N170波幅最大,依次比狗面孔的(-1.9 μV)和手机的(0.5 μV)。P170波幅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的P170波幅(7.8 μV)比手机的(5.1 μV)和狗面孔的(5.2 μV)增大;P170潜伏期有刺激类型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面孔的P170潜伏期(162.2 ms)比狗面孔(约174.4 ms)和手机的(173.5 ms)潜伏期短。正立的东西方面孔和倒置的东西方面孔P17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面孔在内隐加工方式下的ERPs显示可能存在刺激材料类型特异性,无倒置效应和异族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神经血管压迫(NVC)特征,定量分析三叉神经周围结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诊断TN (TN组)及30例存在眩晕或听力减退等症状但无三叉神经痛相关症状患者或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头部梯度回波-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图像和三维-时间飞跃-MR血管成像,观察TN组双侧三叉神经NVC表现,定量分析组间双侧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REZ)之间距离及双侧REZ与小脑上动脉(SCA)起点高度差的差异。结果 TN组26例存在NVC,包括25例患侧(15例患侧、10例双侧)及1例对侧NVC;其中21例可见动脉NVC (12例患侧、8例双侧及1例对侧),13例可见静脉NVC (10例患侧、2例双侧及1例对侧),8例同时存在动、静脉NVC (6例患侧、1例双侧及1例患侧动脉NVC+对侧静脉NVC);21例共29条三叉神经存在动脉NVC,包括24条SCA、6条小脑前下动脉(AICA)、2条椎动脉(VA)及1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 NVC;13例15条三叉神经存在静脉NVC,压迫血管均为岩上静脉系统(SPVS)。TN组与对照组双侧REZ间距分别为(3.48±0.17) cm及(3.38±0.16) cm,双侧REZ与SCA起点高度差分别为(1.22±0.30) cm及(1.40±0.26) 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2、2.482,P=0.029、0.016)。结论 TN患者NVC表现为双侧REZ距离增大、双侧REZ与SCA起点高度差缩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小鼠事件相关电位的模型、测定方法及其参考值,探讨具有认知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变化特征。 方法选择雄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测定模型组N2、P3的潜伏期及波幅,并与正常组、假手术组进行比较。 结果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差(P<0.05),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各波潜伏期显著延长,同时学习、记忆成绩下降。非麻醉状态下经头皮记录小鼠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为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客观、无创、定量和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价值。 方法糖尿病患者75例根据神经传导检测正常与否分为糖尿病神经传导正常组与糖尿病神经传导异常组,采用Medoc分析仪,测定不同温度强度刺激时75例糖尿病患者和33例正常对照者不同温度强度刺激下的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潜伏期,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糖尿病神经传导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45℃N1、45℃P1、50℃N1、53℃N1、53℃P1CHEP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中等和较高温度刺激更加敏感;糖尿病患者CHEP潜伏期与多伦多评分值正相关。 结论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可以比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更早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的损害;糖尿病组CHEP潜伏期的延长程度与患者的临床状况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P300与洛文斯顿认知评定量表(LOTCA)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相匹配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均行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和LOTCA认知功能检测,并进行相关性比较。 结果病例组P200、N200、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P300波幅降低(P<0.01);LOTCA总分及各亚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例组P300潜伏期与LOTCA总分呈高度负相关(r=-0.891,P<0.01),P300波幅与LOTCA总分呈低度正相关(r=0.311,P=0.05);P300潜伏期与LOTCA各亚项评分均呈中至高度负相关(r=-0.587~-0.846,P<0.01);P300与LOTCA各亚项评分、年龄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依次以思维运作、动作运用、空间知觉对P300影响较大。 结论P300与LOTCA具有相关性,2者结合可早期、客观、全面的评定血管性认知障碍。P300潜伏期反映认知功能类型不具明显特异性,受思维运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LSEP)与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在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分别于入院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MLSEP和SLSEP检测,并与格拉斯哥(GC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同时选择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MLSEP和SLSEP检查。结果入院后8例患者患侧波形消失(14.8%),健侧正常。MLSEP检测发现N35、P45和N60峰潜伏期均明显延长,且患侧明显高于健侧和对照组,而健侧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SLSEP检测患侧与健侧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MLSEP检测发现患侧仍明显高于健侧(P0.05)。患者的GCS、MBI和NIHSS评分均呈现明显变化(P0.05),患者预后呈好转趋势。N20和N60峰潜伏期与治疗前后GCS、MBI和NIHSS评分均相关(P0.05),且以N60相关性最大。结论脑梗死患者患侧MLSEP峰潜伏期明显延长,潜伏期与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相关,且以N60波的异常表现及相关性最为明显,可将MLSEP和SLSEP联合应用以提高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老年性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性聋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老年性聋患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测,观察ABR各波出现率,潜伏期值及波间期,并以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结果:老年聋组ABR除V波外,两组各主波出现率差异均非常显(P<0.01),老年聋组的I,Ⅲ,Ⅳ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的Ⅰ,Ⅲ,Ⅳ波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均值有显性差异(P<0.05),波V潜伏期均值有极显性差异(P<0.01),老年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Ⅲ,Ⅰ-Ⅴ波间潜伏期明显延长,均值有极显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性聋患不仅有耳蜗功能的损害,脑干传导通路也可发生病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和改良脑出血量表(MICH)在判断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预后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经本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脑出血患者61例行SEP检查,分别测定61例患者患、健侧胫后神经的P40潜伏期和波幅,根据患者下肢SEP峰潜伏期的差值及主要波形变化来观察患者的肢体功能,判断其肢体功能异常程度;同时采用MICH量表来预测患者的预后。患者于发病3个月后门诊随访,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检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入院时,脑出血患者的患侧胫后神经P40潜伏期和波幅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3个月后,脑出血患者患侧的P40潜伏期以及入院时的MICH量表得分与发病3个月后的MRS评分呈正相关;P40波幅与发病3个月后的MRS评分呈负相关。以MRS评分为判断标准,MRS评分≥4分为预后不良。SEP检测结果和MICH量表评分判断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分别为80.77%、84.61%,特异性分别为62.68%、88.57%,符合率分别为70.5%、86.9%。 结论SEP、MICH量表与肢体功能预后密切相关。联合应用SEP、MICH量表,则有助于判断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和视神经神经再生的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测定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测定,观察810 nm低能量镓铝砷(Ga-Al-As)激光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88只,体重(180~220)g,分成激光治疗组40只、单纯损伤组32只、正常对照组16只,每组又分成1,3,6,9周4个时间点。标准的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制备成功后,激光治疗组行激光照射,照射参数为:光导子直径5 mm,照射强度60 mW,持续时间3 min,经皮至视神经损伤处,每日照射1次。单纯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在进行激光照射时,激光器无功率输出。激光治疗1,3,6,9周后测量视网膜、视神经GAP-43mRNA含量和GAP-43蛋白的表达。并且测量损伤前,损伤即刻,治疗1,3,6,9周后患侧眼F-VEP。 结果大鼠视神经损伤后,F-VEP有很大变化,表现在N1、P1、N2波潜伏期延长,在视神经损伤即刻,潜伏期瞬间延长,随后有所恢复,第1~3周进行性延长,在第3~9周之间N1、P1、N2波潜伏期有所恢复。激光治疗组N1、P1、N2波的潜伏期也延长,但是明显小于单纯损伤组。正常的视网膜和视神经中几乎没有GAP-43蛋白的表达,视神经损伤后,GAP-43蛋白的表达在伤后第1周时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激光治疗后第1,3,6周与同一时间单纯损伤组GAP-43蛋白表达相比有所提高(P<0.05),视网膜的GAP-43mRNA的含量与GAP-43蛋白表达相一致。 结论810 nm低能量镓铝砷激光能够促进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间在我科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及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病情稳定后辅以NGF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0 d后对2组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观察其认知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2、P3波潜伏期、波幅、平均反应时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30 d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N2、P3波潜伏期均较入选时明显缩短,波幅则较入选时显著增加,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及康复训练治疗颅脑损伤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促进患者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正常人前臂后皮神经感觉传导正常值。 方法采用逆向法检测58例正常健康人及1例男性伴前臂后皮神经损伤患者的双侧前臂后皮神经感觉传导,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的起始潜伏期、峰潜伏期、峰峰波幅和传导速度,并计算正常健康人双侧波幅比值。 结果正常健康人前臂后皮神经SNAP的起始潜伏期、峰潜伏期、波幅及传导速度分别为(1.96±0.12)ms、(2.48±0.14)ms、(7.39±2.36)μV、(61.39±3.69)m/s,双侧波幅比值(低值/高值)为0.88±0.09,左右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各年龄峰潜伏期和波幅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起始潜伏期和传导速度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该例男性患者的前臂后皮神经SNAP波幅和传导速度左侧为1.4 μV和54.5 m/s,右侧为5.8 μV和61.2 m/s。 结论前臂后皮神经的感觉传导测定易于操作,随着年龄增长,SNAP峰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应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汉语成语尾字匹配与非匹配事件相关脑电位(ERP)N400的变化,探讨其认知模式以及汉字认知加工特点。 方法应用国产WJ-1型ERP仪,对62名19~50岁健康成人右利手受试者,进行汉语成语正常结尾字(匹配)与汉语成语结尾歧义字(非匹配)N400检测,比较两种情况下N400波形、潜伏期和波幅,并测试实验结果的稳定性,观察性别对结果的影响。 结果①N400基本波型分布于Fz、Cz和Pz等各脑区。②健康成人尾字匹配和非匹配组的N400潜伏期和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非匹配组的N400较匹配组的N400潜伏期长、波幅高。③N400的潜伏期及波幅随刺激类型不同而变化,主要表现为异音异形异义组潜伏期最长和波幅最大。 结论汉语与西文相比词的变化更多,包括音、形、义的不同搭配使N400研究更复杂。汉语成语尾字匹配和非匹配的N400与字词认知中的语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志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16-3517
目的 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电生理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4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进行患侧与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结果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则相比差异显(P<0.05);肌电图检测显示串侧面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多相波增多,募集电位减弱,并有自发电位出现。结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神经电生理变化与预后有关,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50%面瘫恢复较好,<30%面瘫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诊断三叉神经痛和神经血管压迫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且进行MRI迷路水神经成像检查,分析患者神经血管压迫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并比较患者三叉神经池段形态学参数(三叉神经脑池段最大长度及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  结果  1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MRI成像检测处左侧受压80例,与临床左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0.91%,右侧受压74例,与临床右侧三叉神经痛分布区的相符率为92.50%,未见压迫14例;患侧和健侧压迫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压迫动脉为中小脑上动脉,占70.83%(119/168);患侧压迫程度较高(P < 0.05);两侧三叉神经最大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三叉神经横截面积、三叉神经桥脑夹角、桥小脑角池截面积较低(P < 0.05)。  结论  MRI迷路水神经成像能够有效诊断三叉神经痛,显示神经周围具体情况,判断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学改变,为临床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外伤患者P300与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P300电位与认知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别用事件相关电位和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试表(NCSE)对30例不同程度脑外伤患者(病例组)和20例无脑外伤病史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测,经正规康复治疗2个月后再次测定病例组P300与NCSE评分,观察其变化,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病例组各记录点N200、P300潜伏期明显较对照组延长,而NCSE评分低于对照组;病例组P300潜伏期与NCSE总评分呈负相关(r=-0.679,P<0.01);P300与NCSE各项评分进行逐步回归多元分析,定向、判断与P300潜伏期相关性大;正规治疗2个月后NCSE评分提高,P300潜伏期较前明显缩短(P<0.01)。 结论P300可作为认知评定的有效方法,且空间时间定向能力、判断能力对P300潜伏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多发性硬化症状之一。应用扩散张量成像纤维示踪(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iber tracer technology,DTI-FT)技术研究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无神经血管原因、无可视三叉神经病灶,但有TN症状病人的神经纤维微观结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S三叉神经痛病人20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性别相符,利用纤维示踪技术追踪所有被试两侧三叉神经纤维走行,比较MS三叉神经痛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双侧纤维追踪图及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将MS组感兴趣区FA、ADC分别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es scale,EDSS)评分、病程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MS组患TN侧与健侧与健康对照组病人相比、患TN侧与健侧相比,FA值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患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健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DC值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TN侧与健侧相比,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A值和临床EDSS评分、病程具有负相关性(P<0.05),ADC与临床数据无相关性。结论:MS病人不仅患TN侧三叉神经DTI参数存在异常,健侧亦存在异常,DTI可发现常规磁共振检测不到的微观损伤,为临床MS三叉神经功能损伤提供直接证据、揭示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频经颅磁刺激(TMS)对匹鲁卡品致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0只成年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根据预先设定的磁刺激频率将其分为0 Hz组(假刺激组)、0.3 Hz组、0.5 Hz组、0.8 Hz组及1.0 Hz组,各组大鼠经相应频率磁刺激预处理后,将其制成氯化锂-匹鲁卡品急性癫痫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在注射匹鲁卡品90 min内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及痫性发作行为学表现。 结果与假刺激组比较,各磁刺激组癫痫发作潜伏期均明显延长,与假刺激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0.3 Hz组及1.0 Hz组比较,0.5 Hz组及0.8 Hz组潜伏期延长更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刺激组比较,0.3 Hz组及1.0 Hz组大鼠癫痫发作程度与其无明显差异(P&rt;0.05),但0.5 Hz组及0.8 Hz组癫痫发作程度较其明显减轻,癫痫严重度评分显著低于另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0.3~1.0 Hz低频TMS预处理均可有效延长大鼠癫痫发作潜伏期,并且以0.5 Hz及0.8 Hz低频TMS的抗癫痫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不同胆红素水平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选择96例黄疸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包括非重症黄疸组69例(血胆红素≤342 μmol·L-1),重症黄疸组27例(血胆红素>342 μmo1.L-1),同时选择3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非重症黄疸组Ⅰ、Ⅲ波潜伏期无明显改变,Ⅴ波阈值无明显升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波潜伏期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黄疸组Ⅰ、Ⅲ、Ⅴ波潜伏期明显延长,Ⅴ波阈值明显升高,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在血胆红素水平≤342 μmol·L-1时,BAEP异常主要表现在Ⅴ波潜伏期延长;在血胆红素水平>342 μmol· L-1时,各波潜伏期及听阈明显发生改变,提示开始有听力损害发生,是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