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bFGF、EGF)、B27及血清对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孕16-18d大鼠胚胎脑室旁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分为B27组、bFGF+EGF组(联合组)、血清组及对照组;每天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结果培养细胞呈Nestin免疫阳性;各组均可见干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免疫荧光双标及图象分析结果B27组及联合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大,联合组更突出(P<0.01);血清组及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分化为胶质细胞比例较大,血清组更突出(P<0.01)。结论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同时受到内在基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bFGF、EGF可促进NSC细胞生长,并对细胞分化为神经元起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化锂对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探讨Wnt信号途径对NSCs增殖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并传代扩增NSCs,显微观察结合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氯化锂处理对NSCs形态、贴壁分化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影响,Western印迹定量检测不同浓度氯化锂作用后NSCs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的表达变化。结果氯化锂作用后NSCs更多地保持悬浮生长的状态,离散细胞密度显著增加,神经球有减小分散趋势;氯化锂能显著抑制血清诱导的NSCs分化,表现为贴壁时间延长,细胞突起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缩短;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氯化锂作用组NSCs处于S期的比例明显增高,G1期细胞呈现减少的趋势。且上述效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Western印迹显示,氯化锂能逐步增强β-catenin的表达,高浓度组能明显抑制GSK3β表达。结论氯化锂能明显抑制NSCs分化,刺激其增殖,该效应可能与其对Wnt信号途径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1992年 ,Reynolds和Richards最先从成鼠的纹状体和海马中分离出能够不断增殖并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群落 ,提出了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cell,NSC)的概念。此后 10年间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从神经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 ,到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都取得了较大发展。1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干细胞是具有多潜能性的细胞 ,所谓多潜能性是指具有分化成有限细胞类型和构建组织的能力。神经干细胞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自我更新 ;②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③通过不对称分裂产生除自身以外的…  相似文献   

4.
神经巢蛋白抗原在兔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分化各阶段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检测神经巢蛋白抗原在兔骨髓基质细胞(h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为寻找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损伤最佳阶段提供体外实验依据。方法:以免BMSCs为实验对象,以“CYTOKINE&;#183;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并分作对照组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μg/L)+维甲酸(0.5mg/L)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μg/L)组。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神经于细胞神经巢蛋白抗原、以流式细胞仪(FCM)鉴定分化各阶段表达神经巢蛋白的细胞比例结果。部分兔BMSCs在相应培养条件下分裂增殖为含粗大胞质颗粒的大圆形细胞,这些细胞表达神经巢蛋白,并能进一步分化成神经组织样细胞。FCM检测结果:经纯化的BMSCs中神经巢蛋白(+)细胞占了5.52%,随着分化的进行,在对照组分化第8天为1.56%,第16天为0.47%。GDNF+维甲酸组第8天为1.84%,第16天降至0.31%。而bFGF组,分化第8天神经巢蛋白(+)细胞比例升至6.18%,第16天则降至1.33%。结论:在以上实验条件下可诱导兔BMSCs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组织样细胞转化的功能。在BMSCs向神经组织样细胞方向分化过程中,神经巢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bFGF可使表达神经巢蛋白的细胞比例增高,可用千体外富集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人诱导性多能干(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细胞向神经下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定向分化过程中相关microRNA的变化.方法 结合维甲酸(RA)和无血清培养基诱导法,获得人iPS细胞分化来来源的NSCs,以未分化的iPS细胞为对照组,分别提取拟胚体(...  相似文献   

6.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其定向分化是生物体发育、生长和修复的基础.目前对于干细胞定向分化诱导控制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常见的干细胞分化调控因素包括转录因子、生长因子以及膜蛋白介导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等.近年来有研究显示,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是改变、维持和恢复干细胞特性的关键因素.而生长因子及膜蛋白介导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则可能对外源性调控干细胞定向分化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就以上几种分化调控因素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Notch信号通路在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γ-分泌酶是Notch信号通路调节的核心环节.目的: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γ-分泌酶的活性、酶解产物Notch胞内段的生成量以及活性中心早老素1的表达进行检测.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基因水平榆测,于2008-10/200g-01在山西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胚龄15 d的BALB/c胎鼠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质粒Notch1 △E-GVP和MHl00山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医学学会的Urban Lendahl教授惠赠,荧光素酶质粒pRL-CMV为Promega公司产品.方法:体外分离培养胎鼠脑皮质神经干细胞,传至第5代后,按5×104/cm2密度接种到24孔板,每孔转染200 ngMH100,100 ng Notch1 △E-GVP和2ng pRL-CMV质粒.主要观察指标:利用GaH-VP16/UAS系统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测定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γ-分泌酶的活性;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榆测酶解产物Notch胞内段的生成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γ-分泌酶活性中心早老素1 mRNA的表达.结果: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作用下,γ-分泌酶活性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0.1μmol/L DAPT即可对γ-分泌酶活性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至50μmol/L DAPT时γ-分泌酶活性降低近100倍(P<0.001).Notch胞内段的生成量也同步减少,与DAPT抑制γ-分泌酶活性呈剂量依赖性的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早老素1 mRNA表达水平经0.1 μmol/L DAPT干预后开始升高,并随着DAPT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γ-分泌酶抑制剂干预后γ-分泌酶活性与酶解产物生成量呈剂量依赖性降低,活性中心基因表达则呈反馈性的同步增高.  相似文献   

8.
小肠干细胞增殖分化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肠干细胞(stem cell,SC)是位于小肠黏膜隐窝底部、潘氏细胞上面的未分化细胞.它以对称分裂和不对称分裂两种方式来维持隐窝内稳定的干细胞数量 ,并通过短暂扩增细胞(TAC)增殖分化成5种不同表型的终末细胞,即潘氏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肠吸收细胞和M细胞[1].众所周知,小肠黏膜是哺乳动物更新最快的组织,然而其癌变发生率最低.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调节小肠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相关因子,细胞外基质和其凋亡机制做了大量研究,现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在正常状态下,神经干细胞(NSC)的分化受到表观遗传因子、细胞因子、转录因子、信号通路的调控,NSC的迁移常沿着脑内某种结构进行,但迁移范围极其有限。在脑缺血状态下,内源性NSC会向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分化,并在细胞因子浓度梯度的影响和调控下向缺血灶迁移。在移植后,NSC会分化为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并向病灶迁移,但分化、迁移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褪黑素对EGF作用后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体外培养、EGF诱导后神经干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取胚胎13d SD大鼠纹状体行神经干细胞培养,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EGF+褪黑素(MT)、MT和空白对照组。培养7d的神经干细胞球胰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再培养,分别加入EGF、MT、EGF、M和空白对照组。结果:EGF、EGF+MT组原代培养的纹状细胞在第二天即可观察到细胞出芽、增殖,7d可见大量细胞克隆,两组之间细胞克隆的数量和大小没有明显差别;MT组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传代再培养后,EGF、EGF+MT和MT组第二天即可观察到细胞再增殖,3d即形成大量的细胞克隆,此三组之间相比细胞克隆数量没有明显变化;空白对照组没有见到任何细胞增殖,但可见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褪黑素能够诱导EGF刺激后的神经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引起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目前,应用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是帕金森病细胞替代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综合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对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过程中重要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以及外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利用干细胞来源的组织工程技术,有可能使受损的神经组织恢复再生能力。目的:针对较为重要的几种干细胞在神经系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以期阐明各自适用范围和临床效度,为临床医师按需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98至2011年期间的关于干细胞移植在神经修复方面研究的文章,检索词为“Stemcells,Transplantation,Newerepair”,限定语种为“English”。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中2006至2011年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干细胞,移植,神经修复”,限定语种为中文。结果与结论:初次检索得到288篇文章,选择与移植干细胞的来源、分化、特征及其在神经修复方面相关的文章,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观察对象无论为人或动物,均进行审校。根据纳入标准,在排除重复和个案报道类文章之后,重点选择32篇文章进行综述。说明干细胞移植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使传统认为的不可修复、不可再生的神经组织的结构修复和功能重建成为可能。干细胞移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神经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想 《中国临床康复》2007,(28):5580-5583
目的: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神经干细胞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鉴定、增殖与分化。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0-01/2006-03期间有关神经干细胞的文献,检索词“Neuralstem cells;Differentiation.神经干细胞,分化”。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重复文献。资料提炼:经过筛选共收集到30篇有关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鉴定、增殖与分化的文章。资料综合:神经干细胞的形态、位置和表面标志已被初步认识,分离培养技术日趋成熟.对其凋控机制、迁移特性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等临床实验也已展开,临床开展的神经于细胞移植已经应用于人类神经组织损伤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但如何高效地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特定递质类型的神经元或特定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目前神经干细胞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如何高效地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特定递质类型的神经元或特定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神经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综合分析国内外关于神经干细胞的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鉴定、增殖与分化。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0-01/2006-03期间有关神经干细胞的文献,检索词“Neuralstem cells;Differentiation,神经干细胞,分化”。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重复文献。资料提炼:经过筛选共收集到30篇有关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鉴定、增殖与分化的文章。资料综合:神经干细胞的形态、位置和表面标志已被初步认识,分离培养技术日趋成熟,对其调控机制、迁移特性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疗法等临床实验也已展开,临床开展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已经应用于人类神经组织损伤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但如何高效地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特定递质类型的神经元或特定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目前神经干细胞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如何高效地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特定递质类型的神经元或特定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由于神经组织是分裂期后终末未分化组织 ,损伤后不能再生 〔1〕。近年来研究表明 ,脑组织有自我修复的潜能 〔2〕;可塑性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3〕。神经干细胞 ( NSC)作为神经系统自我修复的细胞学基础 ,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修复的研究焦点〔4〕。目前 ,胚胎 NSC已用于 Pakinson病〔5〕、缺血性脑血管病、肿瘤等的治疗 ,但面临着伦理、来源、免疫排斥等多方面的问题 〔6〕。而骨髓基质细胞 ( BMSC)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1  BMSC1.1  BMSC的来源 :最近研究发现 ,BMSC具有多潜能性 ,能分化成为神经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体外观察ES-D3鼠胚胎干细胞(mESCs)及其衍生神经前体细胞(NPCs)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从mESCs诱导出NPCs,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ESCs及NPC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Ⅱ类分子的组成型表达,及γ干扰素(IFN-γ)诱导作用下MHC分子诱导型表达情况。结果:mESCs在未分化前少量表达MHC-Ⅰ分子但几乎无MHC-Ⅱ分子表达,经诱导分化成NPCs后MHC-Ⅰ分子表达明显上调但MHC-Ⅱ分子仅微弱增加;运用IFN-γ诱导ESCs及NPCs,二者MHC-Ⅰ分子表达进一步增加,而NPCs MHC-Ⅱ分子也呈现相当程度上调。结论:ESCs及其衍生的NPCs具有一定免疫原性,体内移植之后可能引起针对MHC Ⅰ类或Ⅱ类抗原的移植排斥。  相似文献   

17.
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体重180~220 g,随机分成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组(I组)及假手术组(II组)各18只,每组再随机分成3个亚组,每亚组6只:Ia、Ⅱa 组予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移植,Ib、Ⅱb 组予PBS注射,Ic、Ⅱc组无处理.  相似文献   

18.
背景:NMDA受体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特异性受体,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SD大鼠海马区的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前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NMDA受体介导的全细胞电流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观察神经干细胞的nestin以及分化1,3,7d神经前体细胞的βⅢ-tubulin表达情况。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60mV钳制电压下记录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电流。将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加入无Mg2+的细胞外液;实验组加入10,20,50,100μmol/LNMDA。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的NMDA受体未检测到介导电流产生;分化1,2d的神经元前体细胞未检测到电流;分化3,7d的神经元前体细胞能够检测到电流,随着NMDA剂量的增加电流也在增大;分化7d的神经元前体细胞在相同剂量的NMDA诱导产生的电流较分化3d的产生的电流大。提示:①实验中未检测到神经干细胞的NMDA介导电流产生。②神经前体细胞第3天时检测到NMDA介导电流。③随着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进展,NMDA介导电流在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相脉冲电刺激对嗅球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方法从新生1天的大鼠嗅球组织分离、培养、传代及鉴定嗅球神经干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电刺激组利用双相脉冲电刺激细胞培养装置,使嗅球神经干细胞连续24h暴露于双相脉冲电刺激加载环境,脉冲宽度为8ms,并按脉冲强度的不同分为50mV组和100mV组;对照组:未暴露于电刺激加载环境。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分别检测嗅球神经干细胞在双相脉冲电刺激下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结果50mV组及100mV组的细胞活力及GFAP阳性染色细胞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mV组明显高于100mV组(P<0.05)。 结论双相脉冲电刺激可促进嗅球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因而有可能成为干细胞移植的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低强度电磁场对表皮干细胞(EpSCs)分化的影响,并从基因水平初步探讨其调控机制。 方法取SD大鼠乳鼠背部皮肤组织,通过体外分离培养获取第2代EpSCs,将其分为3个磁刺激组及对照组,各磁刺激组细胞分别给予15,50及75Hz,5mT电磁场干预,对照组细胞未给予电磁场刺激。于实验进行10d后对各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测以了解细胞分化情况,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c-myc、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基因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细胞角蛋白18(CK18)表达情况。 结果不同频率低强度电磁场刺激均能促进EpSCs分化,各磁刺激组细胞分化相关角蛋白(即CK18)表达均为阳性,并以50Hz磁刺激组CK18阳性表达尤为显著。各磁刺激组c-myc mRNA表达(15,50及75Hz磁刺激组c-myc mRNA吸光度值分别为27324,37037及24790)均较对照组增强(对照组c-myc mRNA吸光度值为19037)(P<0.01),且以50Hz磁刺激组上调幅度较显著(P<0.05)。β-catenin mRNA表达(15,50及75Hz磁刺激组β-catenin mRNA吸光度值分别为23199,22385及15688)则较对照组(对照组β-catenin mRNA吸光度值为30591)减低(P<0.05)。 结论15,50及75Hz,5mT电磁场刺激均能促进EpSCs分化,并以50Hz,5mT电磁场对EpSCs的促分化作用较显著,其调控机制可能与增强细胞c-myc表达、抑制β-caten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