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尿毒症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动静脉内瘘(AVF)则是血透患者所必需建立的血管通路。1966 年Brescia首创了皮下动静脉内瘘进行血透,至今35年,AVF 已成为长期血透通路的基本模式。我科10年来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建立AVF共476例,成功458例,失败18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建立AVF 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术前血管的保护。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确诊的CRF(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需长期透析治疗。其中男性32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方法。方法 5例患者中4例经患侧肱动脉穿刺、1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前臂动脉DSA检查及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PTA)。结果 5例狭窄程度达到90%~98%,范围4~9cm,血管内球囊成形术后狭窄程度改善到10%以下,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臂动静脉内瘘术狭窄血管内球囊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中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评价针对不同原因所采取的对策。方法:查询手术记录并统计血管吻合困难的成因,术者采取的对策及手术成功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管吻合困难常见原因为血管硬化和细小、静脉回流不畅,血管管径相差太大及血管相距较远,针对前二种原因,本组分别采三种不同的对策,导致了不同的率,针对后二种原因本组采取的对策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最常见为血管腔径过小,采取对点等距切开血管断端后行钛钉吻合,成功率较高;对于静脉回流不畅采取无损伤针头伸入血管,以肝素盐水冲洗后再行吻合,成功率较高,针对血管管径相径相差太大可通过切断血管时调整斜面大小或行端侧吻合,血管相距太远可选择对应血管或采取移植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中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评价针对不同原因所采取的对策。方法 查询手术记录并统计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术者采取的对策及手术成功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血管吻合困难常见原因为血管硬化和细小、静脉回流不畅、血管管径相差太大及血管相距较远,针对前二种原因,本组分别采三种不同的对策,导致了不同的成功率,针对后二种原因本组采取的对策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血管吻合困难的原因最常见为血管腔径过小,采取对点等距切开血管断端后行钛轮钉吻合,成功率较高;对于静脉回流不畅采取无损伤针头伸入血管,以肝素盐水冲洗后再行吻合,成功率较高;针对血管管径相差太大可通过切断血管时调整斜面大小或行端侧吻合;血管相距太远可选择对应血管或采取移植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臂动静脉内瘘不同术式效果。方法:将接受血液透析终末期肾衰竭75例分为端侧吻合组44例和端端吻合组31例。比较两组内瘘畅通率和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端端吻合组手术失败率高于端侧吻合组(P〈0.01),而端侧吻合组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端端吻合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导管溶栓、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25例自体血管血液透析动静脉瘘道狭窄和闭塞患者行血管造影,18例血栓形成闭塞患者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16例血管狭窄行PTA。结果 25例造影显示血栓闭塞18例,单纯性狭窄7例;经溶栓治疗开通16例,即时开通率88.9%(16/18)。溶栓开通16例中9例显示血管狭窄,该9例与单纯性狭窄7例共16例进行了PTA治疗,成功14例,失败2例,术后所有病例未发生肺梗塞、出血等并发症。溶栓完全开通或PTA成功后,即感血管震颤较前明显增强,次日透析时血流量达到250mL/min,可完全满足透析需要。结论经导管溶栓和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经导管溶栓具有较高的开通率;对栓塞伴有血管狭窄的患者,在溶栓的基础上,结合PTA可提高远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7.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HD)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血流量足、长期通畅、并发症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582例动静脉内瘘(AVF)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于进行血液透析(HD)的终末期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有效的血管通路(血流量足、长期通畅、并发症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582例动静脉内瘘(AVF)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确诊的、需长期透析治疗的CRF患者。男性402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37.5±19.2岁。原发病为慢性肾炎471例,慢性肾盂肾炎34例,高血压肾病12例,糖尿病肾病22例,间质性肾炎7例,急进型肾炎5例,多囊肾7例,病因不明者24例。  相似文献   

9.
孔玲芝 《西南军医》2007,9(4):140-140
动静脉内瘘是专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进行血液透析而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血透病人的“生命线”,具有以下特征:(1)易于反复建立血液循环;(2)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可达200ml-250ml/min;(3)内瘘使用时间较长,不必经常手术干预;(4)没有明显并发症,所以手术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今后的治疗和生存。而且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机体抵抗力低,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所以,无论是病人还是手术室护士。都应配合医师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各项护理,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钛轮钉动静脉内瘘长期使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通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 (AVF)因其安全、简单及长久性逐渐为病员和医务工作者接受 ,已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基本模式。如何延长AVF的使用寿命是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我院近 10年来 4 5 8例通过钛轮钉制作的AVF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初步探讨了HD患者AVF的长期使用经验。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1 1 对象 全部病例均为确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均需长期透析治疗。其中男性 32 6例 ,女性 132例 ;平均年龄 39 3± 18.1岁。原发病为 :慢性肾炎 376例 ,慢性肾盂肾炎 …  相似文献   

11.
12.
血液透析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CT血管造影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16层CT研究血液透析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管造影.材料和方法:慢性肾衰进行血液透析患者14例,2例肘部内瘘,其余均腕部标准内瘘.采用16层CT机,1mm×16方式,从非患肢前臂静脉进针,非离子型碘造影剂90ml,注射速度3ml/s,延时25~30s开始扫描,数据薄层重建采用低通滤过(FC01),层厚1mm,重建间隔0.8mm,分别完成容积显示、最大强度投影、多层面重建或曲面重建的CT血管造影(CTA).结果:所有病例患肢血管在CTA上均得到良好显示,包括4例掌动脉弓良好显示.流入动脉均未见异常,前臂或肘部的引流静脉闭塞、中断6处,侧支循环明显;吻合口及其后的流出道狭窄19处,包括吻合口狭窄4处、吻合口后近处狭窄6处、其余各处狭窄8处,狭窄可为局限或细长.1例见头臂静脉支架内栓子形成.结论:CTA可以充分显示自体动静脉内瘘及其相关血管,有助于临床相关问题的解释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估并定位拟造瘘血管的意义。方法:分析78例首次拟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手术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末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结果:78例于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选择适宜手术部位并标记可用配对血管,术后第1个月末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通路情况及有无并发症。78例中74例造瘘成功,1例瘘口狭窄,3例血栓形成。结论:动静脉内瘘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保证动静脉内瘘的有效建立。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功开展,对血管通路的要求越来越高,制作方式的选择亦越来越多。实践证明:对维持性血透病人来说,在条件具备时制作内瘘无疑应当作首选。本文报告了我院12例血液透析病人应用袖套式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体会。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2年6月至1993年1月随机行袖套式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24~74岁,平均45岁。全部内  相似文献   

16.
血透通路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上肢动脉内瘘术建立长期血透通路。其中通过钛轮钉吻合建立的动静脉内瘘(AVF)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而为国内较多临床医生所采用,有逐渐代替传统的通过缝合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趋势。我科自1989年开始用钛轮钉吻合建立血管通路,根据血管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部位和  相似文献   

1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很关键,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透析的充分根本在于透析血管通路的通畅,血流量的大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是永久的血管通路,保护好内瘘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生活质量的前提,我科成功为一名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西宁地区(2260m)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经验,探讨在其应用过程中的体会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采用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建立前臂内瘘的血管条件、手术方式、近远期通畅率、并发症及临床处理原则等。结果:146例患者中,143例手术成功建立血管内瘘,手术一次成功率98%,内瘘初级通畅率97.9%。内瘘使用后0.5年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97%和96%。结论: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制作简便,远期通畅率高,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 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31例进行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自2008年4月~2011年6月笔者共进行肘部远端桡动脉或尺动脉与肘正中静脉或其交通支静脉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31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全部病例及时通畅率100%,无感染以及窃血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内瘘长期使用通畅率93.5%.结论 改良肘部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术后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对于不能建立腕部内瘘通路或腕部内瘘通路失功能患者,是建立内瘘手术又一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