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构建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腺病毒的人工血管模型。方法测定ad5-EGFP转染EAhy926转染率,观察人工血管携带腺病毒在静水中的释放情况及人工血管上内皮细胞的黏附情况,构建ad5-VEGF165-IRES-EGFP转染EAhy926,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VEGF基因水平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VEGF蛋白水平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内皮细胞活性。结果ad5转染EAhy926的最适感染复数(MOI)为200。人工血管上携带的病毒静水中能在人工血管上保留1 h左右,逐渐释放。扫描电镜显示内皮细胞在人工血管上吸附。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电泳图中,ad5-hVEGF165转染组均可见564 bp条带,而ad5-Null组和空白组均未见此条带。ad5-hVEGF165组培养液中hVEGF165蛋白浓度在各时间点均高于ad5-Null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5-hVEGF165组噻唑蓝试验后第3、5、7天测得的OD值高于ad5-Null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携带VEGF基因腺病毒的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2.
观察自行研制的新型特大超弹性哑铃型弹簧线圈堵塞的PDA模型(动静脉人工瘘)的疗效和病理变化。 一、弹簧线圈制作及动物模型建立 1.新型哑铃型弹簧线圈的制作。我们与北京稀有贵重金属研究所合作研制采用超弹力记忆镍钛合金丝制作成带螺母的可控释特大直径的弹簧线圈,其小头直径为14mm,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涂层人工血管由于使用具有细胞毒性的交联剂如乙醛和甲醛,植人体内可带来一些副作用从而影响人工血管的愈合。为减少这些不良后果的发生,作者进行了热交联胶原涂层的机织涤纶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材料和方法将牛胶原蛋白浸渍涂层涤纶人工血管内外壁并使用热交联固定,通过血管壁渗水率,形态学以及力学性能等体外试验评价热交联胶原蛋白涂层人工血管是否达到人工血管植入前标准。结果结果显示未涂层人工血管管壁渗水率在经过胶原蛋白涂层和热交联后降低了99%,达到了植入时不漏血的目的。胶原蛋白涂层占重(297±23 mg/g)较InterGardTN血管的涂层重量(313±25 mg/g)稍低一些。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热交联胶原蛋白涂层人工血管可操控性好,渗水率低。同时在体外具备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种属来源、遗传学特征、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增殖能力等生物学特征.方法 将人胰腺癌肿瘤细胞接种于裸鼠胰腺内,获取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记录传代次数和传代速度,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每代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研究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种属来源及遗传学特征,经小管形成实验观察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为对照,采用MTT比色法定量分析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状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在适合的培养条件下,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每2至3d传代1次,达融合状态时呈单层生长,呈现“铺路石”样特征.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种属类型为人,可见大量多倍体细胞、非整数倍染色体细胞、核内染色体缺失、错位及无法分析的片段.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能在体外形成中空的管状结构.在体外培养48和72 h后,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组的吸光度分别为0.581±0.014和1.082±0.033,显著高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组[0.379±0.038(t=8.720,P=0.001)和0.604±0.026(t=19.883,P<0.01)].结论 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种属来源与人胰腺癌细胞相同,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具有遗传不稳定性和活跃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apo-1/Fa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成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理组、TNF-α加VEGF处理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通过RT-PCR法观察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apo-1/Fas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TNF-α处理组凋亡细胞和apo-1/Fas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TNF-α加VEGF处理组,而Bcl-2 mRNA表达情况相反。结论:VEGF能拮抗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其抗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上调Bcl-2 mRNA表达与下调apo-1/Fa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王冰  马静  王文  王碧  李锋  肖茜  王宗仁 《心脏杂志》2009,21(4):493-495
目的 观察芪丹通脉片(QDTMT)对缺氧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鉴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制备含QDTMT的血清并干预传代的HuVECs。将HuVECs根据不同处理因素随机分为 3 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QDTMT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生理盐水组和QDTMT组细胞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HuVECs中具有特征性的短棒状细胞器Weible-Palade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缺氧培养的HuVECs的凋亡率增加,但QDTMT组内皮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可见QDTMT组内皮细胞VEGFR2的表达强于生理盐水组。结论 QDTMT抗缺氧的HuVECs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进VEGFR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原含量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分为5个实验组0、10、50、200、500μmol/L浓度Hcy组和上述各Hcy共同培养组,培养24h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tPA抗原含量。结果与单纯培养基组(0μmol/L Hcy)相比,10μmol/L Hcy组(生理浓度组)tPA含量明显增高(P〈0.05)。超生理剂量Hcy时,tPA含量依赖性地下降,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0.05)。而与生理浓度Hcy相比,当Hcy浓度达到500μmol/L时,tPA抗原合成明显减少(P〈0.05)。加入叶酸后,可以减弱Hcy抑制tPA抗原合成的作用,500μmol/LHcy共同培养组与单纯Hcy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Hcy可以减少内皮细胞tPA抗原的分泌,可能降低纤溶系统的活性。生理浓度的Hcy可以增加内皮细胞tPA抗原的分泌,可能提高纤溶系统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肝癌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the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肝癌细胞转移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Bodyen Chamber膜侵袭培养系统培养VEGF诱导的肝癌细胞株HepG_2,培养结束后,羊膜进行苏木精染色,计算穿过羊膜的下室肝癌细胞数以及停留在羊膜内的肝癌细胞数。结果用VEGF1ng/ml、5ng/ml、10ng/ml培养5小时,下室浸润的肝癌细胞数分别为为20、64、38×10~4/ml,分别高于对照组5×10~4/ml,P<0.05或0.015ng/mlVEGF培养5小时羊膜中浸润的肝癌细胞数为45个与对照组5个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VEGF可以诱导肝癌细胞转移,最佳浓度为5ng/ml,最适培养时间为2-5小时,VEGF诱导肝癌细胞转移机制与增强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蒜素逆转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蒜素能否体外逆转做善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与浓度为100μg/ml的内毒素共同孵育,并用不同浓度的大蒜素加以处理,实验共分三组:(1)空白对照组(加用无血清培养基,n=6);(2)内毒素对照组(加含内毒素的无血清培养基,c=100μg/ml,n=6);(3)大蒜素十内毒素组(加含内毒素为100μg/ml的无血清培养基,大蒜素浓度分别为10、20、50μg/ml,n=6)。选用氧化抗氧化,内皮舒张功能及增殖方面的指标研究不同处理因素对内皮细胞的功能影响。结果1.大蒜素十内毒素组培养基中NO2^-、NO3^-含量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0.05),且效应呈大蒜素剂量依赖性递减,时间依赖性递增。2.大蒜素十内毒素组内皮细胞的T-SOD活力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并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大蒜素50μg/ml组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3.大蒜素十内毒素组培养基中MDA含量较内毒素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较空白对照组仍显著升高(P〈0.01),且效应呈大蒜素剂量依赖性。4.大蒜素+内毒素组较内毒素对照组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P〈0.05),HSP70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大蒜素能够逆转/改善内毒素致内皮细胞损伤,对防治内毒素参与AS发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内皮是人体最大的具有分泌功能的组织之一,能合成、分泌几十种生物活性物质,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基础。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是研究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与多种疾病关系的基础。我们在国内首先建立了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提供更加可靠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α硫辛酸(LA)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培养模型,分析LA对HUVECs细胞活力(MTT测定)、细胞增殖(EdU掺入实验)、增殖相关基因表达(定量PCR分析)、细胞死亡[乳酸脱氢酶(LDH)渗漏实验、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的影响.结果 LA呈剂量依赖...  相似文献   

13.
14.
<正> 目前研制的大量医用材料,除了物理和化学性能测定外,是否能应用在体内,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血液相容性的优劣.一般经典方法是静态体外测试血相溶性,包括内皮细胞培养和前列环素的测定,但离体内条件相差甚远,其可靠性与体内一致性就差.我们介绍的就是一种更接近体内环境、评价更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所有的血管,包括从最大的动脉和静脉到最小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内表面都衬贴着内皮细胞。这些内皮细胞的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细胞的定位以及相应血管的大小〔1〕。内皮细胞不只是被动的屏障,还可主动转运小分子、巨分子和激素,并能降解脂蛋白颗粒〔1〕。在血压调节、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炎细胞从血管进入靶组织所进行的黏附和移行、肿瘤血管发生和新生血管形成中内皮细胞进一步起主要作用,所以有人提出内皮细胞是一种条件性的固有免疫细胞〔2〕。另外有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分子生物学手段来治疗组织缺血的方式被称为“治疗性血管生成”或“分子搭桥”,使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基因治疗下肢或心肌缺血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我们在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基础上对VEGF基因的疗效进行了评价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雄性小型猪 ,体重 (2 7 0± 3 2 )kg。全麻后左开胸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近端套入慢性缩窄环 (内径 2 75mm ,ResearchInstrumentSW公司产品)。 4周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灌注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MPSPECT)和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 ,符合慢性缺血标准的动物进入以后实验…  相似文献   

17.
18.
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成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的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扩增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新鲜脐血和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单个核细胞,在M199培养基中体外培养,3d后去除悬浮细胞,继续培养,诱导EPCs增殖和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标志CD34和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1表型,RTPCR检测ecNOS,flk1/KDR基因水平表达,免疫组化验证蛋白水平表达,并进一步通过NO活性的变化检测内皮细胞的功能。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刚分离时,CD34阳性表达率为(1.1±0.8)%,培养3d后为(16.9±6.2)%。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形态小,3d后有明显集落形成,7d后梭形细胞线样排列,随培养时间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变大,呈现出典型铺路石样改变。脐血单个核细胞(umbilicalcordbloodmononuclearcells,CBMC)和PBMC培养10d后,CD3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7)%和(82±9)%。RTPCR检测有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ecNOS,flk1/KDR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细胞膜和细胞浆中有弥漫性棕色出现,呈阳性反应,证实了蛋白水平的表达。培养10d的贴壁细胞随着VEGF浓度增加,NO生成增加,具有内皮细胞的功能。结论脐血,外周血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培养后的贴壁细胞表型检测,大部分细胞具有内皮系标志物,并具有产生NO功能。  相似文献   

19.
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Y  Tao J  Yang Z  Tu C  Xu MG  Wang JM  Huang Y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2):1137-1140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提出内皮细胞微颗粒是反映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新指标。方法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及内皮细胞微颗粒的生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血小板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玻连蛋白(CD51+)微颗粒的水平。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静息状态下内皮细胞生成的微颗粒较少,经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24h后内皮细胞表面呈“出疹样”改变,小泡数目明显增多,直径大小约1.0μm。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明显增高[CD31+内皮细胞微颗粒,(164±63)/1000内皮细胞比(42±10)/1000内皮细胞,P<0.05;CD51+内皮细胞微颗粒,(260±108)/1000内皮细胞比(19±4)/1000内皮细胞,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增多,内皮细胞微颗粒有望成为评估内皮损伤替代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血清损伤人肺血管内皮细胞(PMVECs)的机制。方法:随机将离体培养PMVECs分为3组:正常培养组(N组)加入10%胎牛血清、健康组(H组)加入10%健康人血清、患者血清组(S组)加入10%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分别于刺激0、1、2、4、6 h MTT比色法检测PMVECs增殖活性,测定吸光度(OD);免疫组化观察NF-κB表达,测定平均光密度(AOD);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比较不同时相3组PMVECs上述指标变化。结果:各组不同时间点PMVECs的OD值有差异(P0.01),OD值的变化趋势有差异(P0.01)。与N组及H组相比,S组1 h OD值明显降低(P0.01),随患者血清刺激时间延长,S组OD值维持在较低水平。NF-κB免疫组化检测示S组1 hAOD值达高峰,后逐渐下降(0.523±0.012,0.498±0.009,0.444±0.030)。透射电镜示N组与H组电镜下未见明显亚显微结构变化,S组1 h可见PMVECs微绒毛减少,内质网扩张,WPBs小体减少,6 h可见PMVECs胞膜断裂,微绒毛消失,线粒体呈空泡性变,核周隙增宽,胞间可见囊泡状改变。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可损伤离体PMVECs,NF-κB活化可能是严重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