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结合术后辅助化疗治疗食管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减少术后复发以改善食管癌治疗长期疗效。方法104例胸段食管鳞癌病人,56例按传统术式行食管切除+肿大淋巴结摘除术,48例行系统性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术。3例手术死亡(2.9%),余101例病人中29例术后接受顺铂+氟脲嘧啶辅助化疗,其中15例为传统术式病例,14例为二野清扫病例。结果胸腹二野清扫手术时间虽然较传统术式延长,但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未见增高。二野清扫组清扫淋巴结组数(10.5组对3.2组,P〈0.001)及转移淋巴结检出组数(1.1组对0.6组,P=0.038)均显著多于传统术式组。通过淋巴结清扫发现,双侧喉返神经旁(16.8%)、食管旁(22.9%)和胃左动脉旁(16.8%)淋巴结为胸段食管癌常见转移部位,10.4%病例存在跳跃性淋巴结转移,上纵隔(20.8%)与中下纵隔(31.3%)及上腹部(25.0%)3个区域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野清扫组25.0%病例因扫除了传统术式可能遗漏的转移淋巴结使手术根治性提高,另有12.5%病例手术病理分期因此由pN0上升至pN1。术后辅助化疗病人中86.2%完成2个以上疗程,平均化疗3.1个疗程,无严重毒副作用或死亡。淋巴结清扫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传统术式组(36.4%对24.9%,P=0.049),术后化疗组显著高于未化疗组(44.8%对20.7%,P=0.023),接受淋巴结清扫及术后化疗者5年生存率最高(46.2%),显著高于单纯进行传统手术且未行化疗的病例(19.4%,P=0.018)。结论系统的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和病理分期准确性,淋巴结清扫与术后辅助化疗相结合的优化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胸段食管鳞癌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保留膀胱手术+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168例患者均采用保留膀胱治疗方法,分为三个治疗组:综合治疗组68例,术后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动脉灌注化疗组48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观察期内,综合治疗组患者中92.6%(63/68)无复发及转移,2.9%(2/68)在术后6、13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中79.2%(38/48)无复发及转移,4.2%(2/48)在术后9、18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中44.2%(23/52)无复发及转移,15.4%(8/52)在术后10~96个月转移而死亡。三组疗效按复发率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癌性死亡率比较,综合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组分别与膀胱灌注化疗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肿瘤复发、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价值,为难治性胸部肿瘤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6例胸部肿瘤患者(右肺中心性肺癌1例、左肺中心性肺癌1例、气管肿瘤2例、食管癌1例、纵隔肿瘤1例)采用不同的体外循环方法进行麻醉或手术切除,行右全肺切除+部分心包切除+部分左心房切除1例,气管肿瘤切除、端端吻合2例,食管癌切除+胸降主动脉部分切除+人工血管修补1例,左全肺切除+部分左心房切除1例,纵隔肿瘤切除先Gor Tex16mm人工血管施行左无名静脉-右心耳吻合+Gor Tex12mm人工血管施行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吻合1例。结果6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5年,1例肺癌患者术后10个月死于肺部转移,其余患者生存良好,生活质量高,采用胸部X线片、胸部CT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无复发。结论对侵及部分肺血管和心脏的胸部肿瘤患者,以及气管肿瘤不能常规进行麻醉的患者,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切除几率,增加手术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经动脉药盒导管植入系统(PCS)区域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Ⅲ~Ⅳ期胃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术前1~2个疗程PCS区域灌注化疗加手术加术后4个疗程PCS区域灌注化疗)和对照组(40例,手术加术后化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术中见肿瘤病灶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浸润粘连少,局部组织疏松水肿,肿瘤缩小且易于剥离:术后2年生存率为72.5%,明显高于对照组(47.5%.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经介入方法留置PCS行手术前、后序贯性区域灌注化疗能使肿瘤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保留膀胱手术+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168例患者,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建议,对拒绝或不适合膀胱全切的患者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均采用保留膀胱治疗方法,分为3个治疗组:(1)综合治疗组:68例,术后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2)动脉灌注化疗组:48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3)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168例膀胱癌(T2N0M0)患者,观察期内,综合治疗组患者中92.65%(63/68)无复发及转移,7.45%(5/68)分别在术后6、8、12、18、20个月复发,2.94%(2/68)在术后6、13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1.76%(8/8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中79.17%(38/48)无复发及转移,20.83%(10/48)在术后1~28个月复发,4.17%(2/48)在术后9、18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2.50%(6/4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中44.23%(23/52)无复发及转移,55.77%(29/52)在术后1~24个月复发,15.38%(8/52)在术后10~96个月转移而死亡,13.46%(7/52)非膀胱癌导致死亡。3组疗效按复发率任何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均〈0.05)。3组疗效按癌性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与动脉灌注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综合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组均低于膀胱灌注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3组患者分组治疗后非膀胱癌导致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o.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肿瘤复发、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病理N1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病理N1(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pN1期的95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95例患者中术后3年内有52例(54.7%)出现复发转移,其中局域性复发42例(44.2%),血行转移10例(1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肿瘤浸润深度(RR=3.604,P=0.027)、淋巴结转移组数(RR=4.834,P=0.009)、淋巴结转移野数 (RR=5.689,P=0.003)及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RR=1.594,P=0.048)是影响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辅助化疗有助于降低pN1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对于术前临床评估为多组或多野淋巴结转移者,诱导治疗或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腔镜微创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2年5月在我院行胸腔镜微创切除术治疗的NSCLC患者90例,记录90例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截止到2022年9月,随访时间5~32(18.22±5.68)个月,术后复发32例(35.56%),转移35例(38.0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理分期高、N分期高、T分期高、分化程度低、纵隔淋巴结转移、切除气管残端阳性是NSCL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分期高、N分期高、T分期高、分化程度低、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量多、切除气管残端阳性是NSCLC患者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是NSCLC患者术后复发及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切除气管残端阳性为NSCLC患者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共同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数量为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进行治疗策略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8.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LL  Liang H  Wang XN  Zhang RP  Pan Y  Wang BG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0):1542-1545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41例行胃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复发(≤1年,82例)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预后.结果 早期复发组与对照组(1年后复发转移,59例)的1、3年存活率分别为36.6%、2.4%和100%、45.8%,两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复发组、对照组复发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体分型、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术式、腹腔热灌注化疗与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早期复发转移病例生存率低、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时间短.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及腹腔热灌注化疗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食管癌患者术后1年内非肿瘤原因死亡的原因,以提高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02年10月甘肃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0例食管癌手术后1年内因非肿瘤原因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5例;年龄53~76岁(65±13岁)。对40例食管癌手术后死亡患者进行随访,并分析其死亡的原因。结果 40例非肿瘤复发转移死亡中有27例(67.50%)行食管癌根治手术,22例(55.00%)无淋巴结转移,38例(95.00%)切缘癌阴性。术后因放化疗并发症死亡11例,主要原因是化疗引起肝、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和呼吸道大出血、全身衰竭;放疗致食管主动脉瘘、食管气管瘘、食管胸膜瘘等。因手术相关并发症死亡18例,主要原因是脓胸胸腔感染、切口感染、坏疽性肠梗阻、胃功能障碍、胸胃扩张无法进食致全身衰竭、反流性食管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和误吸致肺部感染等。因老年合并疾病死亡11例,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肺栓塞和脑出血等。结论对食管癌患者应重视食管癌术后放化疗并发症的预防,重视出院后远期并发症、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加强多科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术前核磁共振检查对胸段食管癌切除可能性的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6月~12月对26例胸段食管癌病人进行了核磁共振(MRI)检查。将MRI检查结果、手术及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RI对肿瘤浸润深度及肿瘤是否侵犯胸主动脉、气管、支气管及左心房等重要脏器判断有较大帮助,对于术前切除可能性的准确判断率较高,而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判断帮助不大。对于早期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的食管癌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作者认为对术前食管造影长度大于4cm的胸段食管癌病人可进行MRI检查,以了解肿瘤浸润情况,判断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短期密集疗程膀胱腔内蒽环类药物灌注化疗对抑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经尿道电切术(TUR)后复发的效果。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对221例NMIBC患者行TUR术,经随机分为两组,密集疗程组术后执行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40mg/40ml每周1次,连续8次的腔内灌注方案;常规化疗组则在连续8次的密集灌注化疗后续行40mg/40ml每月1次,连续10次的灌注方案。记录患者每3个月1次膀胱镜检查情况至术后24个月或肿瘤复发。结果:共有141例获得完整资料。24个月随访期中;45例(31.9%)肿瘤复发。其中常规化疗组22例(30.1%),密集化疗组23例(33.2Vo)(p-0.64)。复发时间常规化疗组为(8.73±5.23)个月,密集化疗组为(8.74±4.42)个月(P=0.38)。15例(10.6%)复发肿瘤进展,其中常规化疗组7例(9.6%),密集疗程组8例(11.8%)(P=0.675)。对141例患者的肿瘤大小,单发多发,初发复发,肿瘤病理类型,以及临床分期方面进行分层研究,密集疗程组与常规化疗组的无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UR术后短期密集葸环类药物膀胱腔内灌注化疗可以获得与常规灌注化疗方案相同的降低NMIBC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治疗食管癌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食管是跨越颈胸腹的非成对器官,食管淋巴引流特别是纵隔的淋巴网纵横交叉,上到颈部,下至腹腔,加之食管黏膜下层侧支淋巴管穿肌层达外膜,由此造成了食管癌淋巴转移的复杂性及不可预测性;(2)食管黏膜癌多点起源,但全食管切除存在不可接受性;(3)人们对食管癌异质性的认识非常有限,难以做到确实有效的个体化治疗。因此,食管癌治疗预后较差,中晚期食管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仅20%左右,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复发性食管癌采用非手术治…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鳞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87例接受食管次全切除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前食管腔内超声和颈部超声检查结果,选择性进行胸腹二野或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结果 超声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行三野清扫35例(40.2%,三野清扫组),其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者的比例(16/24例,66.7%)显著高于中、下段肿瘤者(19/63例,30.2%)(P=0.002)。三野清扫术扫除淋巴结13.7组/例,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52例,59.8%)的10.5组/例(P〈0.001)。术后病理检测三野清扫组转移淋巴结1.5组/例,也显著多于二野清扫组的0.8组/例(P〈0.01)。颈淋巴结转移(pM1-LN)17例(占全组19.5%,占三野清扫组48.6%),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的颈淋巴结转移比例(15/48例,31.3%)显著高于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39例,5.1%)(P〈0.01)。上、中、下纵隔及上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3%、23.O%、5.7%和24.1%,颈淋巴结转移与上纵隔(P〈0.01)及中纵隔(P〈0.01)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但与下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转移无关。三野清扫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显著高于二野清扫组(34.6%,P=0.020)。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喉返神经损伤者吻合口瘘发生率(7/13例,53.8%)显著高于无喉返神经损伤者(10/74例,13.5%,P=0.001)。术后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肿瘤位于胸上段食管、或上纵隔及中纵隔淋巴结已发生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在超声指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术中淋巴化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3~10月于华西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术中淋巴化疗的病例及同期未接受淋巴化疗的食管癌手术病例。纳入患者分为紫杉醇淋巴化疗组、氟尿嘧啶淋巴化疗组及未接受淋巴化疗的对照组。比较淋巴化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 d和第7 d外周血体液和细胞免疫学代表性指标的变化。共纳入分析病例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42~76(61.89±7.95) 岁。紫杉醇淋巴化疗组15例,氟尿嘧啶淋巴化疗组15例,对照组7例。 结果 3组术后所有免疫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淋巴化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球蛋白浓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计数在淋巴化疗组术后恢复快,CD3+T细胞计数在氟尿嘧啶淋巴化疗组恢复较快。 结论 淋巴化疗有利于食管癌患者术后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恢复,对体液免疫可能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差异。方法 9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被随机分为3组行早期加维持性膀胱内灌注:羟基喜树碱(HCPT)组31例;丝裂霉素(MMC)组32例;顺铂(DDP)组32例。随访2年,观察有无复发。结果 95例术后随访2年。HCPT组31例中9例复发,复发率29.0%;MMC组32例中10例复发,复发率31.3%;DDP组32例中10例复发,复发率31.3%,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PT、MMC、DDP膀胱灌注化疗均能达到降低肿瘤复发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胸段食管癌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胸段食管癌颈部及上纵隔淋结转移规律。方法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施行胸段食管癌手术616例,同时施行三区域淋巴洁清扫。结果:中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57.1%和21.5%。结论胸段食管癌必须重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胃癌患者术中腹腔低渗热灌注化疗的长期预后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术中腹腔低渗热灌注化疗对胃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将施行胃癌根治术的105例患者随机分为低渗热化疗组(31例,术中予以腹腔低渗热灌注化疗)、等渗热化疗组(37例,术中等渗热灌注化疗)和对照组(37例,术中腹腔不作任何灌注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长期生存率。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组患者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年生存率低渗热化疗组(67.7%)和等渗热化疗组(64.9%)显著高于对照组(46.0%),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123和P=0.0476;但两个热化疗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34)。低渗热化疗组10例复发,复发时间(23.6±9.1)个月;等渗热化疗组13例复发,复发时间(14.6±8.1)个月;对照组20例复发,复发时间(10.1±5.2)个月;低渗热化疗组肿瘤复发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和等渗热化疗组(分别为P=0.0001和P=0.0206),而等渗热化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603)。结论低渗热化疗与等渗热化疗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低渗热化疗在延缓肿瘤复发上优于等渗热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4例行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肿瘤大体分型、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转移、Dukes分期、手术及术后是否化疗与早期复发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Dukes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是影响结肠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化疗是影响结肠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复发转移的结肠癌患者,再次手术联合术后化疗能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盆腔不同温度热灌注化疗对进展期大肠癌的疗效及其预防术后早期肿瘤局部复发的作用,本研究将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74例直肠癌患者分成3组,即单纯灌注组(低渗常温灌注,简称单灌组,60例)、温化灌注组(低渗温热灌注化疗,简称温化组,57例)和热化灌注组(低渗高热灌注化疗,简称热化组,57例),其中温化组和热化组统称为温热组。单灌组用常温(24℃~27℃)无菌蒸馏水进行盆腔灌注;温热组将5氟尿嘧啶(5FU)2.0g和顺铂(DDP)80mg稀释加温后进行盆腔灌注。测定并对比各组手术前后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糖蛋白抗原199(CA199)和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含量,以及术前及盆腔灌注后腹水中CEA的含量。结果显示,单灌组盆腔灌注后腹水CEA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而温热组术后腹水CE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且热化组术后CEA含量明显低于温化组(P〈0.01)。单灌组术后血清CEA、CA199、TSGF3项指标回升幅度较温热组明显(P〈0.01),而温化组与热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进展期大肠癌根治术中行盆腔低渗热灌注化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相关肿瘤指标含量,清除、杀灭术中脱落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早期局部复发,近期疗效肯定,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2岁,外院诊断为右肺癌,首次入院接受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使用GE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Innova 4100,5FSimmons导管,右支气管动脉造影见右下肺团块状肿瘤染色、右肺门及纵隔内散在结节状及片状肿瘤染色(图1A)。于此灌注化疗药物后,以500~700μm PVA颗粒栓塞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复查造影,肿瘤染色基本消失,但纵隔内可见对比剂溢出(图1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