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7,(4):576-578
目的探索负荷剂量氢氯格雷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第1天口服氯吡格雷300 mg,以后每天口服75 mg,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两组连用14天,治疗前、治疗72 h、7 d、14 d,分别进行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治疗组及观察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治疗后72 h、7 d、14 d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负荷剂量氢氯格雷联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有效的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改善预后,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组,予氯吡格雷50mg/d,阿司匹林100mg/d,疗程2周,对两组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液流变学检查,观察用药安全性。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GMP140、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副作用无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2组各50例患者,且观察时间均为14d,2组通过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流变学两项进行试验对比。结果临床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比阿司匹林组在血液粘度和血小板聚集上有明显优势。结论氯吡格雷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分析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34例和观察组(氯吡格雷组)34例,将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的血液流变学中的多个项目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后7d观察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沉方程K值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优于阿司匹林,对于改善血液黏度有着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锡菊 《现代保健》2010,(36):11-12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给予纳洛酮4.0 mg加灯盏花素注射液20 mg,对照组40例,给予纳洛酮1.2 mg加灯盏花素注射液20 mg静脉点滴,每日1次,连用14 d,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总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加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52例初诊的AMI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为超负荷剂量组(24例,氯吡格雷600 mg)和常规负荷剂量组(28例,氯吡格雷300 mg).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情况;行PCI治疗后,术后即刻对病变血管行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AR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0 min、术后24 h,超负荷剂量组MPAR明显低于常规负荷剂量组;术后MBG 3级获得率超负荷剂量组明显高于常规负荷剂量组(79.2%比32.1%,P<0.01).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抑制AMI合并T2DM患者MPAR,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梁孙英  张明  邓珍 《现代医院》2009,9(7):24-27
目的比较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更高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120例诊断为ACS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na=nb=nc=40),三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分别于术前6h给予600mg、450mg和300mg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观察服药前?服药后2h、4h、6h血小板聚集率,30天主要终点事件(住院期间休克、死亡、靶血管重建、再发心梗、心绞痛、脑卒中)及术后30天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标准的300mg方案相比,氯吡格雷600mg比氯吡格雷450mg前6h内对血小板激活的抑制程度更大。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的增加可减少3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三组30天出血事件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00mg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相比,较高的氯吡格雷负荷剂量能够产生更快、更强的血小板抑制,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8.
喻晓霞  李卓 《中国保健》2006,14(2):62-63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与杏丁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自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1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7例,观察组采用奥扎格雷160mg/d及杏丁20mg/d,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16ml/d,均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2周.分别计算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液变化各项指标、血小板计数及红细胞压积.上述两种对应数值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明显优于对照组(83.2%),P<0.01;两种治疗后NDS较治疗前均有所减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血小板计数及红细胞压积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奥扎格雷与杏丁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9.
于凌云 《时尚育儿》2016,(3):118-1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84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对照组42例用常规治疗加服拜阿司匹林3OOmg/d,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300mg口服,1次/d,连用21d;依达拉奉30mg静脉点滴,2次/d,连用14d。2组在治疗前后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病人给予氯吡格雷、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能更有效抑制病情发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刘静  闫胜洪 《工企医刊》2014,27(5):991-992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采取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比较(t=2.85,P<0.05)达到显著水平,生化指标也达到显著水平,且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不良反应情况异比较x2=5.24,P<0.05,均显著.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采取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其治疗效果良好,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分析了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思想不纯正;接受继续教育不足:工作效能低下。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队伍的思路:严格标准,搞好选才;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大培养力度;建立科学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措施;合理编制,突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因此,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具有较强的目标针对性,应该向社会贫困人群倾斜,使其从中受益。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井着重探讨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内涵、研究范围、测算方法和研究意义。以及实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长春新碱过量引起严重毒副反应1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误用长春新碱(VCR)10mg一次性静脉推注后治疗护理情况。其出现间断性神志恍惚、眼睑闭合不全、言语不清、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疼痛、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手足麻木等症状,经积极解救,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麻油、开塞露、生理盐水灌肠,合理应用肠外营养,注重疼痛、心理护理,做好口腔、肛周护理,预防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5.
16.
17.
对上海市某医院2003年-2007年骨科出院病人的住院日描述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的床位利用指数与平均住院日相关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床位与医护比例分析.2007年骨科前10大病种平均住院目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STATA软件)。通过对骨科10大病种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等待天数、手术类型、是否输血分别对10个、9个和8个病种的住院目有影响。输血因素和手术类型是医院不可控、由病人的病情决定的,术前等待天数是管理因素,是最值得医院重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