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以及对同性恋成因的认识,为性健康教育和进一步研究同性恋问题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方法 本课题通过网络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了560大学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3%的大学生认为周围有同性恋人群,其中与同性恋者有接触的占17.0%.72.7%的学生认为更不能接受男性同性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成都部分高校的1 7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同性恋间是否存在真爱、能否保持稳定的关系、能否接受同性恋的存在、同性恋是否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性恋是否违背中国道德、是否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等问题的认知态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尚不全面,态度总体上呈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女大学生同性恋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同性恋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 在湖北省武汉市.按学校类型、专业类型(文、理、医、艺术)、年级等特征进行随机整群抽样.以匿名自填式问卷对4769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同性恋行为者64人,占1.3%;其中双性恋者43人.占同性恋人群的67.2%.文史专业学生同性恋行为(1.9%)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父亲是干部的学生同性恋行为(2.1%)高于父亲是其他职业学生;母亲是医教研职业的学生同性恋行为(2.3%)高于母亲是其他职业学生;家住省地级城市的学生同性恋行为(2.1%)高于其他住地类型学生;中学时代处于开放环境中的学生同性恋行为(3.2%)高于保守环境学生;独生子女学生同性恋行为(2.3%)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0.7%);父母离异的学生同性恋行为(3.8%)高于父母未离异学生(0.7%).学生的专业、母亲文化和父母职业、家住城乡环境、父母离异、独生子女、中学时代交往人群对性及恋爱的态度等因素对女大学生同性恋有明显影响.结论 女大学生的同性恋行为受其专业、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南昌市不同性取向男男性行为者(MSM)特征.方法 通过现场推动、同伴推荐、网络宣传招募MSM并采用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信息.结果 共调查266名MSM,同性恋152名,占57.14%,双性恋114名,占42.86%,不同性取向MSM在职业、婚姻状况、寻找性伴主要场所上存在差异.在同性性行为中,同性恋倾向于作0,而双性恋当1或0.5的比例更高,相较同性恋,双性恋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较低,但与异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较高,两者在同/异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上差异不显著.同性恋同伴圈中1号角色者所占比例最高,而双性恋同伴则更多地以0号角色为主,双性恋同伴在与调查对象有性关系的比例上相比同性恋要低,但在安全套使用频率上,双性恋高于同性恋.结论 受性取向影响,同性恋与双性恋在性行为上有较大差异,且均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了解当代男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和进一步研究同性恋问题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13所高校的3992名男大学生进行等比例随机抽样调查.对男大学生同性恋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先采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再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性取向为同性、双性(包括多数是男性、男女两性和多数是女性)和说不清楚者分别占1.2%,12.5%,4.2%;58.4%男大学生对同性恋持理解态度.大二及以上男大学生较大一男生对同性恋持更能理解的态度;2.4%的被试表示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家庭关系一般的男大学生比家庭关系和睦者更易发生同性性行为(OR=2.2).结论 男大学生对同性恋持理解态度的比例较低,对同性恋的态度和行为受其年级、专业、成长环境以及性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开展多元化的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了解南京仙林大学城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认知及态度现状,为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南京仙林大学城5所高校474名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70.46%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现象应该被社会尊重,3.1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坚决杜绝同性恋现象的存在.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态度,不同性别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接受程度不同.62.2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不被社会接纳的原因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结论 大学生看待同性恋现象的角度多元化.应开展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其健康的性观念及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杭州市男性同性恋浮现率调查和人群发生率推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杭州男性同性恋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方法  2 0 0 0年 10月 2 3~ 2 9日 ,采用定点观察法在男性同性恋聚会点进行现场统计、问卷调查 ,对杭州市男性同性恋浮现率进行调查 ,并推算男性同性恋的人群发生率。结果 杭州市参加聚会活动的同性恋人数大约为 2 0 12 .5例 (95 %CI为 1899~ 2 12 9) ;他们参加此类活动的频率平均为 3~ 15 (11 3± 2 7)d一次 ;平均每位参与同性恋聚会活动的男性同性恋者熟悉 0~ 6 (1 5 1± 0 33)名从不暴露自己性定向的男性同性恋者 ;男性同性恋的浮现人数为 5 0 5 1.38人。结论 杭州男性同性恋的浮现率为 0 5 8% ,男性同性恋的人群发生率为1%~ 2 %。  相似文献   

8.
分析全面性教育对小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为干预基于性倾向的校园欺凌提供教学实践证据.方法 在北京市选择1所开设性教育校本课程的小学为实验学校,另一所在学区条件、学校规模与性质、师资与教学环境等方面基本同质,且没有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学校为对照学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6月使用同性恋态度量表对2所学校的六年级全体毕业生进行关于同性恋态度的调查.结果 实验学校和对照学校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总分分别是(42.85±15.46)和(60.17±12.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1).性别与性教育经历对小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P<0.05),对照学校的男生和女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05),实验学校的男生和女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分别是(47.64±14.31)和(38.13±15.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P<0.01).实验学校和对照学校学生对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者的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0,1.53,P值均>0.05).结论 性教育课程有助于改善小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对小学女生的干预效果明显好于男生,小学生还未对男女同性恋产生明显的态度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男同性恋人群性行为方式与艾滋病传播的关系,探讨有效防治策略,本文复习国内外有关同性恋的文献报道,从同性恋的概念、对同性恋的认识变迁、民众对同性恋的认识、同性恋行为特点以及与艾滋病传播、同性恋中有效防治艾滋病传播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李姝晴 《大众健康》2016,(12):14-17
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和生物学现象,根据1995年新加坡出版的医学文献定义,指不管有无性关系,性吸引的对象都完全或主要为同性.过去同性恋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多元化变革,同性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和精神病协会正式将同性恋从《精神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二版)精神疾病分类中移除,并将其归类为“性取向紊乱”.医学和伦理对同性恋的研究走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为高等院校开展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567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周围是否有同性恋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结果大学生对同性恋各项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59.9%~70.8%。在某些项目上,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态度方面,女生对同性恋比男生更加宽容(P值均<0.05),与同性恋有过接触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正面积极(P值均<0.05)。58.5%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同性恋知识,17.1%的大学生通过学校课堂获取。87.9%的大学生希望进一步获取同性恋相关知识。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但是对同性恋的认知还亟待提高。采取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是正确对待同性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同性恋歧视及其心理健康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已从以前的"罪恶"、"变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宽容"、"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就像黑种人之于白种人,少数民族之于多数民族,在一个少数服从多数的环境下,在一个强势群体往往是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群体,同性恋仍为社会所不容.同性恋群体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的同性恋歧视现象及其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即应加强童年、青少年的性教育,充分利用传媒优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性文化.另外,我们的社会应给同性恋者提供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浩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7):601-602,60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为高等学校大学生婚恋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分层随机抽取西安部分高校500名大学生,采用访谈法与问卷法相结合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结果大学生对同性恋比较了解,主要途径是媒体宣传;对同性恋比较宽容,有4.9%的大学生表示会尝试同性恋。在对同性恋的认知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同性恋是否会传播疾病”、“是否会破坏婚姻制度与社会稳定”以及“是否会成为一种性取向的发展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同性恋的态度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仅在“周围人如果都反感同性恋,你是否仍会支持同性恋”问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但在婚恋观念上仍有需要重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综合性大学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为制定全面系统的大学生同性恋健康教育提供科学建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多级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医学生807名、非医学生90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接触过同性恋的大学生比没有接触过的对同性恋更加包容,大学生的同性恋知识50%以上来源于网络和电影电视。结论医学生比非医学生对同性恋有更好的认知和更宽容的态度,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还亟待提高,采取多种途径的健康教育是正确对待同性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王成  凌莉  何群  陈昂  陈君 《疾病控制杂志》2011,15(4):348-350
目的 通过调查估计广东省某地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探讨适合男性同性恋人群的基数估计方法.方法 按场所分层,确定6家活动场所为目标机构,分别应用乘数法与捕获-标记-再捕获法对广东省某地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进行估计.结果 乘数法估计结果为24 893(95% CI:22 042~28 561)人;捕获-标记-再捕获法估计结果为30 978(95% CI:12 249~49 698)人.结论 运用乘数法对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进行估计经济易行、结果可信;捕获-标记-再捕获法用时短,花费较低,但满足应用条件较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理学院医学类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态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同性恋认知态度调查"问卷表,随机抽取46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该校大学生对女女同性恋、男男同性恋及同性恋的认知态度在性别、年级、民族、学院、专业及生活环境等变量上无显著差异;(2)该校大学生对女女同性恋持相对宽容态度;(3)对同性恋群体的接受程度上存在感情距离差异~([1]),即他人和自己越亲密时,接受程度越低。对亲人是同性恋的认同度(7.0%)低于老师是同性恋的认同度(26.9%)。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总体来说是乐观的、理智的,但在对同性恋群体的接受程度上存在感情距离差异。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医学院校学生对同性恋者的认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山西省医学院校学生对同性恋者的认同状况.方法 对山西省医学院校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目标人群对不同身份的同性恋者有选择性接受倾向,不同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况和年龄的目标人群,对同性恋认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标人群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为温和,但是对同性恋者的认同度不高.  相似文献   

18.
同性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模式〔1〕。中国未来能否将同性恋地位合法化,以及同性恋这一特殊人群能否正常的生活,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公众对同性恋人群的认可程度。而调查表明,较高学历者对同性恋人群较为宽容和理解,认知也趋理性。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代表了社会整体认知态度的重要发展方向〔2-3〕。所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有助于预测中国社会普通人群对同性恋的态度,为大学生同性恋反歧视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评价同伴教育对于同性恋反歧视宣传教育的效果。方法分层整群抽取298名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同伴教育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10.7%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大部分是艾滋病患者,41.3%的大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另类,43.8%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干预后3种认知与态度分别下降为8.4%,30.0%和2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同性恋权益认知方面,48.5%的大学生赞成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非农村大学生较之农村大学生更倾向于同性恋合法化(P<0.05)。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同伴教育对于同性恋反歧视宣教近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改进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问卷,对某高校随机抽取的4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认知上,41.5%的人对同性恋的概念理解正确,31.5%的人对同性恋的概念理解错误,27.0%的人不知道同性恋的含义;不同生源及年级对同性恋的认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χ2=6.298,后者χ2=8.789,P均<0.05)。在态度上,认为没有必要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占56.0%,认为同性恋违背常理占7.0%,认为异性恋才是自然的占36.0%。对同性恋是朋友和家人的接受态度,可接受率分别为31.7%和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4,P<0.01)。在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中,65.1%认为是观念保守,10.0%认为是害怕传染疾病;男女生对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6,P<0.05)。结论大学生缺乏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需要进一步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对同性恋态度宽容,但对朋友和对家人是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低且有差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正确认知有助于他们对同性恋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